文/MBA智库·姜榆木
今年高考的数学部分刚结束,全国考场哀嚎一片。
有人含泪调侃:“本想让数学大神韦东奕附身自己,他却附身了卷子。”
然而相比1193万的年轻考生,人们更担心起一位55岁男人的命运。
他就是被称为“史上最强高考钉子户”的梁实,算上今年他已参加过26次高考,只为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面对难度逆天的高考数学,网友们不由为梁实捏了把汗,担心他今年能否如愿以偿。
不过仔细看评论,会发现其实质疑的声音占大多数。
有人说:人生又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为了上大学浪费26年人生,不值得。
其实最近几年,每凡临近高考,梁大叔都会被新闻报道。
一直以来我也和大部分网友一样,认为他在新闻里更多是一种精神榜样,用来激励年轻考生,告诉他们不能轻言放弃。
不过前两天看到梁实的生平,我才突然发现,是我们把他想得太简单了。
一个人到底该不该为梦想不顾一切?
相信你看到他的故事后,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1、上大学是我的梦想,但我绝不连累你
1967年,梁实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
浓厚的尚学氛围,让他从小就崇拜爱因斯坦、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学家,而他的愿望就是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和他们一样充满智慧的人。
囿于家庭条件和时代背景,梁实的兄弟姐妹们都没有机会上大学。考上大学,不仅是梁实的愿望,也是全家人的心结。
抱着这份心态,梁实在16岁那年参加人生中第一次高考,可惜名落孙山。
不甘心的梁实,此后两年继续复读,依然未能如愿。
理想仍未丰满,现实却已渐露骨感。
兄姐们相继成家,家里各种花销像山一样堆积,支持梁实复读的积蓄越来越捉襟见肘。
眼看父母的腰背日益弯折,梁实红着眼眶将备考教材,锁进柜子最底下的抽屉里。
此后16年,梁实进过机械厂、木材厂,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电视机推销员。
靠着勤劳踏实的工作,梁实很快和多数人一样,过上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生活。
然而,每日为之奔波的柴米油盐,从没淹没他心底的念想。
为了这份念想,他始终逼迫自己,要比身边的人更加努力。
九十年代中期,梁实的努力终于换来回报。他和朋友合伙做起建材生意,短短几年就挣到上百万元。
要知道,当时上海平均房价,还不到一千元每平米。
看到父母妻儿在自己努力下过上富足的日子,梁实终于能重新考虑上大学这件事了。
2001年,高考取消“考生年龄不超过25岁”限制的政策,彻底点燃他心底的火。
这个想法遭到妻子的一致反对,梁实则保证:绝不耽搁生意,只在空闲时间复习备考。
为此,梁实更加卖力地工作,原本8小时的活,他争取提前两小时干完。
空下的时间里,他也不像从前那样打牌聊天,而是拿着教材趴在书桌上边写边看。
当然,荒废十多年的学业,不是说捡起来就能捡起来的。
连续几年高考,梁实都没能考上心仪的大学,随着两鬓逐渐变白,以至于他后来参加高考时,甚至会被保安拦住喊道:“家长不要进!”
但和考场上的屡败屡战不同,梁实的家庭却是蒸蒸日上,儿子也顺利完成研究生的学业。
原本不理解的家人,反而开始支持他,妻子还对他说:“高考也不是像珠穆朗玛峰那样高不可攀,今年没考上,明年继续整!”
曾有网友质疑梁实,认为他已经把上大学当成一种执念。
梁实回答:
“不是执念,而是愿望。为什么有人能花一辈子攒钱买栋房子,我就不能花一辈子考个好大学呢?” 是啊,只要不以牺牲别人为前提,坚持又哪有高低贵贱之分?
2、“坐在别人的钱上,就没有资格做自己的梦”
回顾梁实大叔的生平,让我想起另一个坚持梦想的人。
这个人名叫宋笑生,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的一个贫困山村。
父母起早贪黑,拼死拼活一整天,往往只能挣到几块钱。
但为了不让儿子重复自己的苦日子,他们愣是几块钱、几块钱地攒出儿子读书的学费。
宋笑生录取通知书那天,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父母兴奋到泪流满面,然后又放下面子,挨家挨户地敲门借钱,为儿子筹学费。
然而从小困在山里的宋笑生,梦想是当一名旅行家,去见识大千世界。
他很快对大学课程感到厌烦,认为这对于实现梦想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大一上半学期结束后,他毅然辍学,带着父母到处借来的钱,开始自己“丈量世界”的计划。
之后3年,他走遍大半个中国,期间购置摄像设备、露宿、伙食等花销加在一起,总共超过8万元。
这些钱,宋笑生都以学费或报名费的名义,让父母帮忙打款。
家里的姐姐,为了支持哥哥的“学业”,更是早早辍学打工。
宋笑生的想法是,等自己完成旅行,将沿路见闻和照片发表,一定能成为国内旅行届的翘楚。
到那时,他不仅可以实现梦想,还能拥有不菲的收入。
后来学校老师,通过媒体联系到宋笑生的父母,宋笑生才不得不停止旅行计划。
听说儿子没有好好读书,而是把读大学的钱拿去旅行时,老两口原本还很欣慰的脸,立刻变得一点血色也没有。
宋笑生拼命解释:
“我不是游山玩水,我真的是为了梦想而努力。你知道我的坚持有多难吗,我磨破了20多双鞋子,我在零下二十度的夜里睡帐篷,我还差点在狼群里丧生……”
一位教授打断他:“那你为什么不用自己赚来的钱去坚持呢?屁股坐在别人的钱上,就没有资格做自己的梦!”
刚刚还慷慨陈词的年轻人,立时哑口无言。
3、相同的坚持,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为了梦想义无反顾,梁实大叔和宋笑生有个很大的区别。
梁实向妻子坦诚自己的想法,遭到反对后,他努力兼顾事业和家庭,打消家人的担虑。
反观宋笑生,他瞒着父母辍学,无非是知道父母肯定不会接受,又没有可行的方法来说服父母。
空有理想抱负,却无法对现实负责,只能一边逃避现实,一边安慰自己“到时候一切都会好的”。
可现实果真会如此吗?
宋笑生后来按照最初的打算,拿着旅行日志和照片去各大杂志社应聘。
结果却是,他旅行的路线根本不具代表性,拍摄的照片连最基本的构图也没掌握,十多次面试全部吃了闭门羹。
坚持没有让他接近梦想,却成为现实中不断累积的重担,压碎父母的毕生指望,也带给他难以承担的试错成本,想要重新开始也很难再迈得出脚。
想起这么一句话:“人的心里愿意这么着那么着,可现实就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不允许你这么着那么着。”
许多人习惯以批判的态度抱怨现实,理由是让有梦想的人低头妥协。
但事实就是,世界并不是为了取悦你而存在的,凭什么你喊一声“这是我的梦想”,全世界就必须为你让路?
梦想远在云端,生活近在脚下,哪怕精神上再坚挺,也不可能自创一套价值观来对抗现实。
不顾实际横冲直撞,顺带连累身边最亲的人,遍体鳞伤后再把一切归咎于现实,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我们都把“高考钉子户”看得过于片面。
梁实身上有的,远远不是精卫填海式的英雄主义。
他有梦想,却比任何人都务实。
哪怕不被人理解,他也始终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步步为营地前行。
4、人生的浪漫主义,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彼此映照
讲这么多,并非想否认坚持梦想的意义。
人生只有一次,遇到想要的东西,当然应该拼了命去争取。
但寄希望于一跃而起,就能跨过现实抓住梦想,哪怕真被你暂时抓住,悬在半空的你无论坚持再久,也终有松开手摔回地面的那天。
人生最大的浪漫主义,永远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彼此映照。
2个建议,送给脚踏实地且不愿甘于平庸的你。
1.提高人生容错率
著名篮球远动员雷·阿伦,是NBA历史上公认的关键先生。
他曾多次在最后关头,投中决定胜利的关键球。
面对这份荣誉,他却一脸沉重:
“在我看来,绝杀出现的唯一原因,是此前失误的不断累加,最终到了不得不用孤注一掷的方式来祈祷胜利的地步。
我宁可球队每场比赛都顺利赢球,而不是由我去做那个救世主。”
从球场到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做的是平时充分准备,提高容错率。
为何梁实能坚持26年高考?
无非是每次高考的成本,对他而言都是可控的,考上皆大欢喜,考不上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相比头脑一热裸辞或辍学,怀揣梦想的人更应该做的,是做好手头的工作。
哪怕这份工作不是你喜欢的,也是在积累你将来自由转身的力量。
对此有个很直观的评判标准,就是如果此刻的你突然失业,在没有任何外力帮助的情况下,个人存款能否支撑一年的用度。
只有当现实的基础足够稳固,朝理想一方的倾斜才不至于让生活失衡。
毕竟一个人最好的状态,不是天天背水一战,而是一直游刃有余。
2.分十步完成目标
《奇葩说》程璐曾说:
“最遗憾的不是没见过太阳,而是终其一生都把洞穴深处的萤火当成太阳来追寻。”
想要避免无意义的坚持,就应该走出山洞,看见世界。
为了倒逼自己这么做,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将目标尽可能拆分成具体步骤。
畅销书《微习惯》中,有一个“十步分阶法则”。
意思是说对于一个长期目标,你要至少能划分出10个阶段,并且清楚每个阶段该达到怎样的成果。
否则,这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不具备现实基础的空中楼阁。
举个例子,乔·吉拉德是一个口吃患者,最终却成为全美第一的汽车推销员。
看似天方夜谭的目标,一经细化就会变得十分具体。
第一步是克服口吃的短板。
除了日常加强阅读训练,吉拉德注重抓住关键信息,尽可能用缓慢且少的介绍,让客户了解产品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他的第二步是扩充客源,然后为提升单笔收益率,他又把向上发展高阶用户作为第三步……
将目标每细化一步,我们都会遇到现实的阻力。
正因如此,我们很自然地就会主动拓宽眼界,为实现阶段目标寻求更多可能的方法。
△ 写在最后
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盲目的坚持是人生的灾难。”
但其实站在当下,你很难判断自己的坚持是不是盲目。
就像乔布斯当年选择辍学,躲到仓库里搞创业,一搞就是几年。这在当时的人看来,何尝不是盲目?
所以,坚持是否有意义,只有扪心自问,而不能由别人评判。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坚持,会成为人生的灾难,我想只有那种需要别人来承担责任的坚持。
毕竟我们都只能活在现实世界里去坚持梦想,不让别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很喜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