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菲
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转述师:幸而)
我的一位朋友,从小就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好像自己是个奇葩。
奇葩,也正是小学老师给他起的外号。
上课时,老师看到他望着窗户出神,叫了他好几次都没回应,于是让他叫家长:‘别的小孩都在认真上课,就你家孩子不认真。’”
事后,他对母亲说:“当时我看到在两片玻璃之间有一只蝴蝶,我能很清晰的看到它的飞行轨迹和翅膀上的花纹,它的飞行是呈∞型的,我感觉它可能在传递某种信息,可能它在求救......”
老师给出的版本是一个不认真听讲的坏小孩的故事,他给出的版本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仔细观察的好小孩的故事。
朋友的故事版本完全说得通,因为他的好奇和专注,他完全忽略了蝴蝶之外的其他信息,这也展示了他有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的能力。
可惜,这个版本的故事被压制了,他和他的父母都接受了老师给出坏小孩的故事版本。而在此后几十年的人生里,他一直感到自己与外界是格格不入的,总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这让他长期处于内耗中。
这就是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版本。
01:
前者通常是一个坏版本,描述了我们是多么的失败、多么的错误;而后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版本,通常是一个好版本,描述了我们内在的品质和力量。
但是,外界给的坏版本往往压过了我们自己给出的好版本,并完全覆盖了好版本的故事。
这就会导致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是:在坏版本与好版本之间,不断挣扎,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种结果是:完全接受了并认同了坏版本的故事,认为自己就是故事里描述的样子,因为看不到自己内在的品质和力量,从而变得自卑。
其实,大部分人都会同时出现这两种情况,只是比重不同。
所以,我会说: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为自己讲述什么样的故事,你最终就会成为故事里的那个人。
这在心理学上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家们做过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小孩,分成两组,对第一组说你们是天才,对第二组说你们只是普通人。
实际情况是:这群小孩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到了期末智力测试时,天才组的孩子表现出了更明显的智力增长。
可见,我们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以及周围人讲述的关于我们的故事,会逐渐塑造出我们自己的样子 - 也许是奇葩,也许是天才。
02:
当我们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的好版本的故事时,比如讲述自己是个理智的人,即便当时的你可能还不是一个理智的人,但一旦你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和方向,你就会在潜意识中为之前行和努力,并最终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这样的人。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讲出自己的故事,讲出那个被掩盖的好版本的故事。
而不是被外界所讲的关于我们的故事所掩盖。
就像我这位朋友,我希望当他再次讲起自己的童年时,不再说自己是个奇葩,是个不认真听课的坏孩子。
相反,我希望他能说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专注,说出自己身上闪闪发光的优点。
朋友的老师之所以会给出那样的故事版本,是因为老师知道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必须好好学习认真听讲。
老师想通过批评促使他进步,于是就创造了一个坏小孩的故事版本。
老师的想法和做法错了吗?
不能说错。
我们需要更多的版本。就像我这位朋友,他既要看到自己的好奇心与专注力,也要看到认真听讲和学习的重要。
如果他能看到两个版本,那他就不会一直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是个奇葩,从而产生很大的精神内耗。
可惜的是,我们很容易被外在评价影响,于是就对坏版本的故事信以为真,以为那个版本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从而抹杀了自己身上的优点与可能。
不得不说我们都是这方面的天才。
03:
我为大家提供了三种具体方法。
方法一:矛盾法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普通、很平淡、很平凡,实在没什么故事好说,一点儿也不精彩。
那么这时,又该如何讲出自己的故事呢?
你可以用矛盾法,也就是向相反的方向去探索。
比如:问问自己,在我的生活中,平凡中的不平凡是什么?平淡中的不平淡是什么?普通中的不普通是什么?
比如:你觉得自己有一种无力感,那么你就可以问问自己 - 无力中的有力是什么?
虽然无力,但依然挣扎着寻求解决方法,为了找到解决方法,持续不断的探索甚至感到痛苦,其实就是一种有力,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无力中的有力。
比如,你觉得自己很不勇敢,那么你就可以问问自己 - 不勇敢中的勇敢是什么?
这时你可能忽然发现,敢于说出和面对自己的不勇敢,其实正是一种勇敢。
就像我这位朋友,当他老师给出一个坏版本的故事时,他可以问问自己或父母 - 这个故事里坏孩子的“好”是什么?
这时,他们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坏孩子”身上还有那么多好的特质 - 好奇心与专注力,从而就能讲述一个新的故事。
方法二:故事背后追问法
“故事背后追问法”,就是去追问自己:
背后的不容易是什么?
背后的付出是什么?
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背后的渴望是什么?
背后的不为人知是什么?
背后的XXXXX是什么?
就像刚才那个故事,我们就可以追问一句:“在不认真听课的坏小孩背后是什么?”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坏小孩的背后是对世界的好奇。
“背后”这两个字所反映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也就更可能是我们自己真实的故事。
虽然这个声音会被外界忽视,但其实它一直都在,去听见、去挖掘就可能为我们带来自己版本的故事。
你知道,国漫《中国奇谭》里浪浪山的小妖怪为何会引起那么多劳动者的共鸣吗?
因为外界给的职场故事版本都是霸道总裁,都是成功者的故事。而我们很多人真实经历的故事与之相比是失败的、是不被看好的、是所谓“平庸”的。
而当有一部作品真的讲出了这个故事时,我们就找到了内心的共鸣,得到了心灵的治愈。
可见,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故事,或者是讲出自己内心的故事时,疗愈就发生了。
方法三:比较学习
这是一个长期主义的方法,需要你持续不断的做。
比较学习通常是跨文化、跨学科的。
如果你看过流浪地球和好莱坞同类型的电影,你才能对两者故事版本的不同有清晰的感受。
如果你不仅学过文化艺术,也学过科学技术,你才能既从理科生的角度讲一个故事版本,同时还能从文科生的角度讲出一个故事版本。
比如: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一直在斗争。
直到有一天,她对我说这个问题突破了,她看到了自己身为女性的价值,因为她在自然科学的书籍中读到了女性在生物演化中所处的地位。
之前,她从心理学上无法突破的性别认同问题,忽然从自然科学上突破了。这就是比较学习带来的价值。
当我们有了足够的比较学习、跨文化、跨学科学习,我们就有了讲述自己故事的多个不一样的视角 - 可以是文科视角,也可以是理科视角;可以是女性视角,也可以是男性视角;可以是当前视角,也可以是跨越百万年的视角;可以是固定视角,也可以是进化视角;可以是年轻人视角,也可以是老年人视角......
当这样的故事被讲述出时,它一定是真实的、多元的、丰富的、立体的。
当我们讲出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时,我们也就得到了深度的自我疗愈。
最后的话
最后,我想邀请你来想一想:对于自己,你都有哪些坏版本的故事?你周围的人都对你讲述过哪些关于你的坏版本的故事?
在看了今天的文章后,你又会讲出哪些不同于这些坏版本的关于自己的故事呢?
请在留言区分享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