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疫情下的人性实验,我有3点思考

作者:张良计

今天继续讲疫情隔离中的小故事。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我们楼栋,起因是因为快递

因为我们楼栋里最近几周接连有几位阳性住户爆出,所以被升级为封控楼。所有居民足不出户,楼里的志愿者也停止工作。这就导致了所有的快递全部由物业送到每户家门口。

然后有一位住户,以下简称803,在楼栋微信群里称自己的快递连续三次都失踪了,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500多元。

特殊时期,钱的事情就不计较了。但她觉得这也太巧了,连续三次都没拿到,很难不怀疑其中有什么猫腻。

于是她产生了第一个猜测:

物业自己偷偷拿了。

她给出的理由看上去也十分合理,第一次弄丢是东西太多送不过来,第二次弄丢是不小心,第三次还弄丢,就很难说明这是巧合了。

可是她的怀疑马上遇到了其他邻居的反驳。

大家的理由也很简单:

“整栋楼其他人都没有丢过快递,就你家丢了。如果是物业偷拿,这么做也太明显了,就盯着你一个人搞,生怕别人发现不了,这不符合逻辑。”

与此同时,还有几个邻居站出来帮物业说话:

物业也挺辛苦的,每天要送几百单快递,凌晨两点都在给大家送物资,着实不容易,肯定是疏忽了,不可能偷拿。”

一席话说得803无法反驳,只能默默闭嘴。毕竟她一个人,怎么也说不过楼里几十个人。

后来803打电话去物业一遍遍查,均无收获。物业放置快递的地方也没有监控,最后她只能自认倒霉,之后下单快递的时候提前让商家拍照取证。

相安无事过了两天,到了第三天大清早,803在群里彻底爆发:

因为她的快递第四次丢了。

这次她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楼里的其他用户:

“如果不是物业拿的,那就一定是有人偷拿了我家的快递。”

乍一看这个排除法没有毛病,803还声称要报警,要把那个偷快递的小偷抓出来。

而被她突然指责的几个住户,恰好是前两天在群里反驳她最凶的几个人,大家马上联合起来反攻803,眼看大战一触即发。

后来各种各样的人纷纷加入到这场争辩中来,里面有许多甚至是从来没有丢快递的住户,所有人都指责803无中生有,恶意中伤。

只有少数几个人保持沉默,静静观察着群里从早吵到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后来的结果也让人意想不到。

当天晚上,803拿着菜刀发疯似地拍打周围邻居的大门,大喊着还她快递。有几个在楼道装了监控的邻居吓得把视频发到群里,让大家赶紧帮忙报警。

闹剧持续了1个多小时,最后警察来了才好生稳住了803的情绪。据几个邻居后来在群里说,803独自带着一个小孩居住,快递叫的都是给小孩吃喝用的东西,所以才会这样。

话虽如此,可她的四个快递最后依然没有找到。

故事说完了,分享几个由此得来的思考:

1. 利益决定立场,以偏概全是全人类的习惯。

这个故事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其实是那几个一开始站出来反驳803的住户。

从他们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小区物业的服务非常满意。而他们的这份满意,造成了他们的立场:

物业服务挺好的,不可能偷拿快递

但仔细琢磨一下,这个结论其实经不起推敲。

因为物业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并没有具体到里面的某个人。而每天给我们楼栋送快递的人都不一样,潜规则是谁有空谁就去送。

换句话说,昨天可以有人在凌晨两点不辞辛劳给住户们送快递,今天也有可能换了个人浑水摸鱼偷拿了803的快递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能因为803不见了快递,就一定说是物业拿的,也不能因为其他用户都准时收到了快递,就说物业一定没问题。

由个体行为反推给整个群体打上标签,其实很武断。但以偏概全却是每个人下意识的思考习惯。

延伸一下,这个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体现。

当你在网上给品牌商家差评的时候,当你批评某个流量爱豆的时候,当你评价某个地区的人不讲文明的时候,最先站出来反驳你的往往不是你针对的对象本身,而是他们周围的相关受益群体。

比如你说一个吹风机不好用,就会有这个品牌的死忠粉出来嘲讽说你不会用,不懂怎么用,就应该用便宜的地毯货。

当你说一个爱豆演技差唱功也不行的时候,TA的粉丝就会立马网暴攻击你,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你一定是对家明星派来的。

当你说某个地区的人喜欢贪小便宜,就会有人说我身边就有XX地区的朋友,完全不是你说的那样,你这是在刻意抹黑,其心可诛。

实际上,以上这些例子中的双方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这是由双方各自所占利益不同而造成的立场分裂。

一个吹风机,有可能是用户真的不会用,也有可能是这一个吹风机确实有质量问题。仅凭网络上主观的三言两语,怎么能下判断呢?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想要对方换位思考,唯一的方法是让对方也处在你的位置上,感你所感,急你所急,否则绝对不可能真正理解你。

而这个现象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利用。

当你要反驳别人对你的指责时,最好的办法不是自己亲自下场去说,而是发动你周围受惠于你的相关群体充当你的话筒,用一群人的嘴去堵上一个人的嘴。

个体的力量只是星星之火,群体的力量才能起势燎原。

2. 当群体里出现少数异类时,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扑灭它。

如果丢快递的不止803一家,而是好几家一起说自己丢了快递,那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物业会不会依然敷衍处理,会不会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答案不言自明。

这和我们工作中开会的情况很相似。

当一个会议上大多数人都同意了一项决议,这时如果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不管这个异议究竟有没有道理,大多数人的下意识反应往往是:

他是想干嘛?

而不是:

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因为大家此刻想的是好不容易会议快结束了,要赶紧去吃中饭了,所以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有什么事以后再说。

换句话说,当自己的利益没有遭到侵犯的时候,我们都不想给自己平添麻烦。

回到前面的故事,只有803一家丢了快递,其他人都好好的,此时群体的共同诉求是什么呢?

维稳。

不要折腾了,你那是偶然事件,物业还是挺好的,不要给大家添麻烦了,物业都去给你找快递了那谁来送我家的快递

人性都是喜好稳定,厌恶改变的。因为改变就意味着未知的风险,既然现状还过得去,那就保持原样好了。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会不遗余力地把异议扑灭掉,把提出异议的人当作群体中的叛徒对待。

这个道理啊,古往今来都在不断被验证。

只有越来越多人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呼唤改变的声音越来越大,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时,才会推动真正变革的酝酿。

只有当这个声音到达了一个临界值,成为不能被扑灭的怒火时,才会真正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而在这之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成本收益要高得多。

回顾疫情期间上海发生的种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3. 一个人的理智会如何一步步走向疯狂?

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803住户的行为转变。

一开始丢快递的时候,她提出的质疑其实很合理:

“一两次丢快递就算了,连续三次都丢了怎么说也不会是不小心。”

而她采取的行动也很合理,打电话给物业,要求查看监控,下次叫快递的时候拍照取证,这都在正常逻辑范围之内。

换句话说,在这个阶段,她是保持足够理智的。

但自从第四次丢快递开始,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首先其他的住户不断帮物业辩驳,说物业不可能偷拿快递。接着有住户问她有没有仔细看快递单,是不是自己搞错日期了。

虽然大家并没有直接指责803,但这些行为都在向她进行一种心理暗示:

是你有问题,而不是大家。

再加上第四次丢快递这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让803开始妄加指责其他住户偷了她的快递

而这种指责,其实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

最后大家也群起而攻之,等于是火上浇油,这才导致了她最后的疯狂。

803从一开始保持理智到最后丧失理智的过程,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心理学文章,叫:

《怎样把一个正常人逼疯?》

文章就不贴了,里面的核心结论是,当你把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语一一进行别有用心的拆解、嫁接和歪曲,再搭配不间断的心理暗示,就能让一个理智的人变得彻底疯狂。

电影《让子弹飞》里,六子说自己只吃了一碗粉,可胡万伙同米粉店老板诬陷他吃了两碗,最后六子只能抛开肚子自证清白。

以前我以为这只是电影的夸张表现手法,直到看到现实中803的例子,我才开始重新思考。

一开始她是理智的,但事态发展到后面,她变得越来越不理智。而这就导致大家根据她最后的不理智,全盘否定了她一开始的理智。

最终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

她疯了。

可这个结果是怎么造成的,她是如何一步步丧失理智的,很少有人关注到。

我想,如果当时那些选择沉默观战的人,能够站出来帮她说两句话,好生安抚一下803的情绪,也许最后的结果就不会这么糟。

故事讲完了,不知道读完这篇文章的你,又会怎么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疫情  疫情词条  人性  人性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实验  实验词条  
感想

 稻草人读后感

《稻草人》读后感推荐度:《稻草人》读后感推荐度:《稻草人》读后感推荐度:《稻草人》读后感推荐度:《稻草人》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稻草人读后感(精选28篇)当品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