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比个人经验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型

01

我任职过的前公司想转型线上,公司花了大力气组建了一个电商团队,老板对这个团队寄予厚望,管得也比较紧,大到电商的整体规划、小到一个基层员工的请假,都要过问。

这天,老板在看完电商页面效果后,很不满意,当众发火,一点都没有给设计总监面子。设计总监因为刚来公司没有几个月,想要站稳脚跟,只得连连表态:马上改正。

电商总监连忙组织了团队以及相关部门会议,对目前页面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改进计划。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带领设计团队没日没夜地改图、修图……

本以为能得到老板的认可,没想到老板在看到新的设计页面后,再次大动肝火,直接拍桌子……

02:

对这位设计总监来说,委屈肯定是有的,但职场毕竟不是相信眼泪的地方。

即使你不是搞设计的,你肯定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花了很大力气做了一个方案,结果吃力不讨好。

请你思考下:问题到底出在哪?又该如何破局?

当我们面临困局时,下面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我建议你至少抄写10遍,直至将它像一颗钉子一样,钉进你的大脑:

比个人经验更可靠的,是思维模型

就上面这类问题来说,本质上都是要完成一个理想的目标,在麦肯锡问题分类中,这类问题属于“追求理想型”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但我们很多人往往是目标还没确认清楚,就着急动手去做了。

比如,领导对视觉不满意,那要确认清楚,怎么样才算满意?我们首先要将领导的期望或要求确认清楚,必要的时候还要去管理领导的期望(比如团队刚刚组建、财力人力不足等),将领导的期望和我们能做到的水平拉到一条水平线上。

不进行目标对齐,我们所付出的行动就非常容易产生偏差,也无法衡量我们与目标的差距。

当然,目标只是第一步,问题解决完整的思维模型如下:

厘清目标—构建模型—分析差距—确定根因—探索方案—选择方案——激发行动。

混沌李善友教授曾说:成年人的学习,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没有更好的思维模型,再多的信息量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没有更好的思维模型的指引,再多的努力,都可能只是苦劳。

03: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思维模型,那么,下面这句话可能对你有所启发:

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也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对于脑力工作者而言,水平的高低,在于掌握套路的多少。

这句话话糙理不糙,思维模型≈套路,真正的高手,浑身上下都充满“套路”。

那什么又叫做套路呢?

我举几个例子:

婚姻专家判断是否会离婚的套路:在对话中,双方是否蔑视对方。

判断团队合作是否融洽的套路:团队成员的发言是否平均。

判断是否撒谎的套路:瞳孔是否放大。

为什么思维模型比个人经验更有效呢?

因为思维模型来自更大的样本归纳,或源于科学科学方法验证,其适用的边界往往更大。

成甲在《好好思考》这本书里,将思维模型总结为四个层次:

第一类,经验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

而第二类方法流程型的思维模型往往来自更大样本的归纳提炼;

第三类的学科原理型源于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规律;

第四类的哲学视角型是人类理性思辨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四种思考深度没有绝对的高下好坏之分,而是有各自的使用场景。

04:

我们该如何找到并掌握自己需要的思维模型呢?

我总结为下面这12个字:

一个导向、两个方法、三个步骤

1、一个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

从每天遇到的问题出发,去反问自己:这个问题有没有思维模型可以借鉴?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行业标杆怎么做的?内部标杆怎么做的?

2、两个方法

我们很难认识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这时候,读书和请教他人就非常重要了。

当你总觉得一件事情别别扭扭的时候,意味着是你实现突破的最佳时机。

道理很简单: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真的突破了,要么是无知者无畏,大部分人属于后者。

觉得别扭,说明你已经发现有哪个地方不对,你已经开始觉醒了。但这个时候靠自己苦思冥想效果会很有效。

读书吧,反复读经典;

请教他人,厚脸皮一点。当然不要做白嫖党,没有人有义务帮你,尽你所能也为别人提供帮助,如果你们关系仅限于网络,我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向对方付费。另外,被拒绝了也不要怨恨对方。

3、三个步骤

认知打开+思维留白+刻意练习。

认知打开,说的是我们得首先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知道更好的做法是什么样的。

比如,道歉这件事情的核心认知有两点:第一,不是承认我错了,而是承认你是对的;第二,比为过去的行为道歉,更重要的是要向对方承诺一个面向未来的增量,也就是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有了这两点认知,你再去做一个道歉的行为,就会更加有效了。

思维留白,是为了克服我们行为的惯性,创造缓冲区,让更好的做法进来。

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刻意让自己停顿三秒:有没有不一样的做法、有没有思维模型可以借鉴?

刻意练习,是为了将套路真正植入我们的心智。

认知打开→思维留白→刻意练习→认知打开……这其实是一个循环,认识指导实践、实践完善认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模型  模型词条  思维  思维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  经验  经验词条  个人  个人词条  
感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500字推荐度:故乡读后感推荐度:哈姆雷特读后感推荐度:围城读后感推荐度:文章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通用14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