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推荐度:
呼兰河传读后感
推荐度:
名人传读后感
推荐度:
巴菲特传读后感
推荐度:
《名人传》读后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荆轲传读后感范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荆轲传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荆轲传读后感1
读完《荆轲传》,内心仍处于无限的震撼中,作者简短精悍又生动传神的描写紧紧扣住了心弦,字里行间,除了精彩紧张的情节,我看到的还有贯穿整篇文章的一个字,义。
义,《荆轲传》里,每个人都有义。不仅是敢于刺杀秦王的荆轲,还有以死激发荆轲的田光、为报仇雪恨献出自己头颅的樊於期、为完成朋友遗愿而惨死的高渐离,甚至是收留樊於期的太子丹……
荆轲的义,体现在他受田光之托,哪怕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要完成太子丹的愿望,不负田光的信任,为樊於期报仇,或是为自己,为完成自己一生的心愿,亦或是为国家,做出最后的挣扎,为正义殊死一搏。
而除了荆轲,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田光先生。阅读文章时,我一直无法理解“欲自杀以激荆轲”。为什么田光只因太子丹说了一句“所言者,国家大事也,愿先生勿泄”就要自刎来表决心?为什么以死来激发荆轲?这值得么?值得,一定是值得的,我现在终于能理解,对于田光来说,“义”是最重的,大于生命,重于一切。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被世人所歌颂的侠义之风。田光显然已经洞察了一切,他早已看出了太子丹不信任所用之人的不“义”,但他终究还是自刎了,他依然认定自己“非节侠也”。这就是义,是震撼人心的义!为义而死,田光一定觉得很值得吧,他一定不会感到后悔,死而无憾吧。我想,所有为义而献身的人,一定都如田光那样,包括荆轲、樊於期等人,他们都一定是“笑”着离去的吧。
正因为“义”,中华民族才能发展至今,仍未枯落衰竭,留下一个个传说,正因为有“义”,才会有历史上那么多传诵至今的伟大人物。希望“义”的精神一代代传承、延续,现在的人们不必一定像荆轲那样献出自己的生命,只是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不顾一切的放手一搏,只要剩最后一束光就不惜一切,刺破懦弱与束缚,坚守自己的“义”,成为自己心中的刺客英雄。
荆轲传读后感2
阅读《荆轲传》之前,听到荆轲的名字的时候,只会想起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却不曾知道荆轲在受此重任之前的故事。
他曾经被别人看不起,凭着剑术游历四方却不得赏识,怀才不遇。和酒徒混在一起,却从来没有忘记初心,喜好读书,与贤士相交甚厚。与高渐离相互哭泣,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却被当作怪人。被隐士田光先生举荐,却不被太子丹看好。
出发去刺杀秦王,别人来饯行却身着白衣。或许已经知道到自己不会再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了吧,便和高渐离悲歌击筑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回味无穷。那悲壮的情绪,悲凉的心情,凄凉的气氛,或许只有荆轲自己才能体会到吧。前来饯行的人们看到荆轲和秦舞阳渐行渐远的背影,听着高亢又凄婉的乐曲,不知是否有所感触呢?他手中抱着那个装着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那是冰凉的;透过燕督亢的地图便能看到那把寒光闪烁的匕首,照亮了那布满荆棘的道路。匣子里装着的,不仅仅是樊将军的首级,更是荆轲的赤诚之心。他或许已经知道,自己可能会让太子丹失望的。
事实纵然是——荆轲没有成功,但他名垂千古,笑着,平静地走了。在临终前,他或许想到了鞠武先生为说服太子丹,未成,辞官而去;田光先生看透太子丹的疑心,自刎而亡;高渐离和他是知己,听到他的死会怎样呢?樊於期将军自刎而亡,是为了燕国,也是为了自己不再忍受这份屈辱吧……临终前的那一笑,是嘲笑,是苦笑,是对知己好友的道义的笑。
“侠义”这两个字,贯穿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身上流淌着的,是带有“义”字的血脉。荆轲的壮举让我会想到一千年后南宋的文天祥,为了“义”字,即使结果是死,也宁死不屈。文天祥兵败被元军俘虏,荣华富贵摆放在他的面前,他没有被这种奢侈的生活所诱惑,坚决没有投降。那著名的《过零丁洋》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了千古名句。他的死是为了国家的,为了道义,他忠于国家的爱国精神永恒。
孟子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譬如荆轲和诸如此类的英雄们,总会做出与凡人做不出的事情,因为他们舍弃了同一样东西,生命,以此来表现了自己的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