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部和眉间
额部不平整会让人外观显得衰老。一些人主要是长头型颅骨,则还有一部分主要是短头型颅骨。圆润而光滑的额头可使整个面部看起来更小。
眉间纹通常是由反复皱眉的动作引起的。同时衰老可导致眉间区的组织容量减少,形成静态的眉间纹。
临床解剖
在额角和眉弓之间通常会有一条较宽的天然凹陷,有些情况下,额部中央或眉毛外侧上方也存在局部凹陷。
额角与额部的凹陷(真人正面观)
额角与额部的凹陷。a解剖示意图下面观;b解剖示意图侧面观
额部范围宽广,由皮肤、皮下组织、额肌和帽状腱膜、疏松结缔组织以及骨膜组成,皮下脂肪含量很低,软组织较薄(<2mm),额肌亦非常薄。
额部的脂肪萎缩有两种,即先天的和后天的。随年龄的增长,额部的脂肪可逐渐萎缩,使额骨的骨性结构愈加明显,在外观上变得凹凸不平,给人以更加衰老的感觉。
血管分布
眶上动脉从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穿出。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从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穿出的血管及内眼区。
滑车上动脉穿过眶隔和额部的肌肉及皮下组织层。要注意,滑车上动脉比眶上动脉的走行更表浅。
额部正中矢状面
常见并发症
由于缺乏侧支的血液循环,加上组织很薄,因此额部皮肤在栓塞后很容易出现坏死。
眼窝凹陷和卧蚕
上睑部凹陷是由先天的因素或后期衰老引起的,给人以疲惫、衰老的外观。微笑时有卧蚕会使眼睛显得更年轻、可爱。
a眼窝凹陷;b卧蚕
临床解剖
眼睑和眼眶包括上睑(睑裂上方到眉毛下方的区域)、内眦(上下眼睑内侧的汇合点)、外眦(上下眼睑外侧的汇合点)、下睑(睑裂下方的区域)。
卧蚕是由下睑下方的眼轮匝肌收缩形成的突起,卧蚕下方的褶皱被称为睑板前沟。
卧蚕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解剖学用词,但已被广泛使用和认可,故此处仍用此名。
一部分人的提上睑肌的肌纤维常不附着于真皮,眶隔脂肪向下延伸,使眼睛看起来显得臃肿。
眼睛和眶周区各部位的基本解剖学结构
随着年龄的增长,眶隔脂肪会减少,导致眶缘明显凹陷以及眼睛下方的褶皱明显,称为凹眼。
常见并发症
眼动脉的分支分布在眶隔脂肪的内侧,血管壁较厚,面部、额部、鼻部的重要动脉都从这点发出,最终与视网膜中央动脉在深层相通,因此需特别小心,不可大意。
颞部
颞部是面部美容常被忽略的区域,由于颞部经常被头发遮盖。凹陷的颞部会给人以衰老及疲惫的感觉。
颞部凹陷,低头时从上面会更容易看到凹陷
临床解剖
广义上来讲,颞部是指头的两侧包括颞窝的凹陷区域。狭义的颞部是指翼点周围的很小的区域,即“ 太阳穴”。从临床的角度来看,颞部则位于翼点稍前方。
颞肌位于颞窝内,有两个不同的筋膜层。
颞浅筋膜是位于皮肤深层的筋膜,覆盖颞区以及周围的颞浅动脉和颞浅静脉,是SMAS向下的延续。
颞浅筋膜深面是颞深筋膜,覆盖颞肌,故又称为颞肌筋膜,颞肌浅层起源于该筋膜。颞深筋膜附着于颞上线,向下方又可分成两层,即颞深筋膜的浅层和深层,并附着于颧弓。颞深筋膜深层和浅层之间有少量脂肪组织和颞中静脉。有些解剖学著作将颞深筋膜的浅层独立分开,将其称之为颞中筋膜。
颞中静脉在颧弓上方20mm处走行,处于将食指置于颧弓上缘的宽度上,哨兵静脉、下睑静脉、眶周静脉汇入颞中静脉后再汇入颞浅静脉,进一步汇入颈静脉系统。
颞深动脉是上颌动脉的分支,穿过颞肌,位于颞深筋膜层,在颞骨和颞肌之间又可分成前颞深动脉和后颞深动脉,然后向上延伸至颞窝,在颞肌和筋膜处发出分支。血管层在颞肌肌腹和肌腱的下方。当血管穿过颞肌上部时,分布于整个肌肉。
常见并发症
颞部的血管分布密集,当局部压力过高,还会压迫颧颞神经,但症状并不明显。
中面部临床解剖
泪沟
临床解剖
泪沟的解剖学名称并不统一,亦有将其称为眶鼻沟或鼻睑沟的,泪沟是位于眼球下方眼眶内侧1/3 的凹陷区域,下睑常会在这个区域形成阴影,给人以疲惫无神的外观表现。
泪沟
泪沟位于下睑较薄皮肤到鼻子较厚皮肤的交界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存在,眼眶周围组织容量的减少是泪沟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眶隔脂肪疝出、皮肤松弛以及组织容量的改变均有可能使泪沟加重。
泪沟处有2-3条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穿过眼轮匝肌达下眶缘骨面。
实际上,眶周软组织的下垂,加上眼轮匝肌下方的肌纤维,共同形成被支持韧带悬吊的外观,可以观察到下眶隔脂肪疝出的投影。
下睑矢状面。a青年;b老年
眼轮匝肌支持韧带是眼轮匝肌到眶骨的锚定,直接附着于从泪前嵴到眶内侧缘的骨骼,并沿着眶缘向外侧延伸。其内侧部分牢牢地附着于眼轮匝肌的深部,外侧部分则与内侧部分不同,由疏松的长隔膜组成。
可以肯定的是,眼轮匝肌支持韧带附着于眶缘表面,由几个(不是单一的)韧带连接眼轮匝肌深层,而非附着于真皮层。
鼻颧沟
临床解剖
鼻颧沟是指从内眦延伸到颧骨前部的下垂区域,广义上的鼻颧沟也包括了泪沟。
鼻颧沟
鼻颧沟并非单纯由衰老引起,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可出现在任何年龄,向外延伸至瞳孔中线以及更外侧时,常被称为中颊沟,或俗称印第安纹。
鼻颧沟的存在,可使眼眶下方出现明显的凹陷,不仅会导致明显的黑眼圈,还会给人以疲惫和衰老的外观。
颧骨前部有以下几个层次:皮肤、颧脂肪浅层、眼轮匝肌、眼轮匝肌下脂肪层、提上唇肌、颧小肌以及上颌骨骨膜,眶下神经从这里穿出。这一区域,颧骨皮肤韧带位于眼轮匝肌下缘。
眼轮匝肌将颧脂肪垫分为浅层和深层,深层部分位于眼轮匝肌下,称为眼轮匝肌下脂肪层。
颧脂肪垫可以被鼻颧沟分为上、下两部分,颧脂肪垫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垂,但因为有颧骨皮肤韧带支持,阻止了眼轮匝肌下脂肪层的下垂,所以如果眶下脂肪膨出,则鼻颧沟会显得更加明显。
睑颧沟
临床解剖
睑颧沟是沿下睑外侧与颧骨间的眶外侧缘走行的凹陷,由膨出的眶隔脂肪和突出的颧脂肪垫形成,表面有时并不平整,可大大加重黑眼圈的外观。
睑颧沟
鼻唇沟
临床解剖
肌肉解剖
鼻唇沟起自鼻翼外上方,向上唇侧面走行。
鼻唇沟并非一个单纯的褶皱, 而是一个三维立体结构, 是由颧脂肪垫的内侧沿鼻唇线止点走行的提上唇肌群以及颧大肌共同构成的。
鼻唇沟
提上唇肌群,包括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和颧小肌,均向上唇和口轮匝肌方向走行,最后都止于鼻唇沟处的皮肤。
这些肌肉的正常收缩与鼻唇沟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鼻唇沟可以被看作是面部的正常组成部分,而并非由于衰老而形成的皱纹。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和颧脂肪垫下垂,颊内侧深部脂肪萎缩以及脂肪成分的变化,可使鼻唇沟变得更长、更深。由于提上唇肌群附着于鼻唇沟的皮肤,阻止了颧脂肪垫下垂至鼻唇沟以下,可使鼻唇沟在外形上更加明显。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的运动所形成的静态皱纹,也会使鼻唇沟看起来更长、更深。
血管解剖
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重要分支,从下颌角咬肌前缘走行至鼻根部附近,其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外鼻动脉以及角动脉。
要格外注意避免损伤面动脉,血管内注射或者血管外压迫均可使面动脉缺血,进而导致皮肤局部坏死,这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鼻唇沟处的面动脉有两处危险区,第一处位于鼻翼的外侧缘,第二处位于口角外上方。
第一个危险区为面动脉穿入鼻翼的区域,为鼻翼及鼻头提供血供,有时会存在血管的迂回,容易误伤,若出现栓塞,则会出现鼻翼的坏死。
第二个危险区是口角外上方1.5cm区域,即面动脉发出上唇动脉的分支点,为上唇提供血供。多数情况下,这一区域面动脉位于颈阔肌和降口角肌的深层,然后向上走行至笑肌和颧大肌之间、颊脂肪垫的前方( 即口角的外侧),此位置的面动脉不被任何肌肉所覆盖,可形成一个迂曲点。
由于此处没有位于浅层脂肪下的肌肉的保护,很容易损伤面动脉,可造成严重的血肿、瘀青甚至栓塞。
面动脉发出上唇动脉分支后,向上走行至红唇缘处的口轮匝肌下方,最小深度为3mm。上唇动脉在靠近丘比特弓顶峰前,低于红唇缘走行,这个区域也要格外小心。
因此,若突遇口角外上方肿胀,或患者表述里面可触及肿块,就应考虑到是否损伤了面动脉而导致内出血。
有大部分人面动脉为鼻唇模式,小部分人面动脉为前额模式,上唇动脉和侧鼻动脉的一部分位于鼻唇沟内侧的口轮匝肌处,因此在鼻唇沟下方浅层(即皮下脂肪层),应小心谨慎,避免出现瘀青及栓塞。
血管的变异
面动脉与鼻唇沟的位置关系有以下4种:
a.面动脉走行于鼻唇沟内侧。
b.面动脉走行于鼻唇沟的外侧。
c.面动脉从内到外与鼻唇沟交叉走行。
d.面动脉从外到内与鼻唇沟交叉走行。
面颊凹陷
临床解剖
面颊凹陷不仅给人以衰老和疲惫的外观,还会使颧弓相对突出,此外,面颊前部的凹陷常与鼻唇沟相连,可使鼻唇沟显得更加明显。
面颊凹陷的患者
面颊部由皮肤、皮下脂肪层、面部肌肉和SMAS、颊脂肪垫、颊肌和口腔黏膜组成。以面部肌肉为分界,面颊脂肪可被分为其上的浅层脂肪和其下的深层脂肪。
a头部冠状面显示的颊脂肪垫
b头部水平面显示的颊脂肪垫
颊脂肪垫是面部被包裹的脂肪组织之一, 属深层脂肪,位于颊肌和几个浅层肌肉之间,由中央体和延伸部组成。中央体的内侧(颊叶)毗邻颊肌,外侧则被咀嚼肌和一些面部肌肉及腮腺包绕。
颊脂肪垫及其小叶
颊脂肪垫的边界为翼颚窝(叶)、颞窝(叶)和颊间隙(叶)。颊脂肪垫的中央体和延伸部均非常重要,两者占颊脂肪垫总体的50%。随着年龄的增长,颊脂肪垫萎缩,使颊部凹陷,面部更显衰老。
颊脂肪垫由笑肌支撑,如果笑肌老化,还会导致前颊部下垂从而形成木偶纹。
颧骨下凹陷
临床解剖
颧骨下区域的凹陷可使颧骨显得更加突出,部分人颧骨没那么明显前凸、面部更加丰满的患者。
颧骨下凹陷
咬肌皮肤韧带起自颧弓下缘,止于咬肌前缘,附着于皮肤上,覆盖SMAS和面颊,为假性支持韧带。随着年龄的增长,该韧带会变得松弛,覆盖咬肌的SMAS下垂,从而导致整个区域下垂,有时会形成相应的局部凹陷。
鼻
临床解剖
鼻子位于面部中央,在整形美容中可谓是“战略重地”,鼻梁相对较低的人,给人一种整体感觉不是很完美的感觉。
鼻部的标志点
鼻部的美学标准
由于不同人群的审美标准不同,很难用绝对的数值来定义理想中的鼻子的美学角度,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区间范围: 鼻额角115°-130°鼻外面角35°-40°;鼻唇角90°-110°。
鼻部的美学角度
鼻部的支架结构
鼻部的支架结构由鼻骨、侧鼻软骨、大翼软骨、小翼软骨、鼻中隔软骨所构成。
鼻软骨。a正面观;b侧面观;c底面观
鼻部的软组织
覆盖在支架结构上方的即为软组织,从外到内依次为皮肤、浅层脂肪、肌纤维层、深层脂肪、骨膜或软骨膜。
鼻部的肌肉
鼻部的肌肉层位于浅层和深层脂肪层之间,与SMAS层相连,包括降眉间肌、鼻肌、降鼻中隔肌、鼻孔开大肌和降鼻翼肌等主要肌肉,以及其他的一些附着于鼻翼的肌肉。
鼻部的血管
鼻部的主要动脉包括鼻背动脉(起自眼动脉)和侧鼻动脉(起自面动脉),两者通过一些分支相吻合,此为外鼻特有的解剖特征。
下面部临床解剖
唇
唇纹始于唇红部,并向上唇区皮肤延伸,是由唇部组织老化萎缩而引起的,呈垂直分布,吸烟者更易提前显现,故将其称为“吸烟纹”。
临床解剖
唇红缘是嘴唇红色黏膜与白色皮肤的边界;丘比特弓是位于上唇的弓形曲线;人中是鼻和唇之间的垂直凹槽;口角联合为上下唇的连接处。
衰老可使唇部的体积减小,使唇显得薄而松弛,故随着年龄的增长,唇红缘的轮廓线可能会变得模糊,而唇纹则会加重。
唇部体表解剖学
通常意义的嘴唇,指的是红唇部,为黏膜组织,可进一步分为干黏膜和湿黏膜。两者的交界处被称为干湿黏膜线。
黏膜的下方有上唇动脉、下唇动脉、颏神经和唇腺,位于口轮匝肌深层。唇部的栓塞瘀青点、疼痛点以及破溃处多位于口腔内侧。
唇部血管的局部解剖
上唇动脉、上唇静脉和下唇动脉、下唇静脉均横向贯穿唇部,口角外侧是面动脉分支成上唇动脉和下唇动脉的体表参照点。
上唇动脉起自口角联合附近的面动脉, 沿着上唇缘走行, 到达人中时,分为鼻小柱分支。
面动脉在唇部的分支与穿行
下唇动脉的局部解剖略为复杂,常沿颏部褶皱走行,在下唇下方约1.5cm处分叉,向深部穿过降口角肌的中间1/2,再发出分支进入下唇;也可能直接走行于下唇缘,或直接穿过下颏的中心,其走向因人而异,而无特定路径。
上唇动脉的分支区域
下颏
临床解剖
下颏后缩在人群中较为普遍,由于闭嘴时张力较大,也常会出现双颌前凸的外观;同时颏肌肥大,闭嘴时过度收缩,还会导致下颏皮肤呈现砾石样外观。
下颏后缩的患者
下颏的组织层次由外到内依次是:皮肤、皮下组织、颏肌和下颌骨,由于组成下颏的层次是相互交错的,故应从三维角度来观察。
从后面观,可见颏肌内侧纤维形成圆顶形凸起,肌纤维的空隙间有脂肪和韧带。
口周皱纹
口周的皱纹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明显,皱纹明显会有衰老症状。
临床解剖
不仅仅是肌肉的收缩运动,皮肤过薄,以及起到支撑作用的皮下脂肪组织减少,亦对口周皱纹的形成起到了关键影响。
肌肉的反复运动可加深皮肤褶皱,并使口周的动态皱纹过渡到静态皱纹。
口周肌肉的分布
常见并发症
面动脉和面静脉穿行通过口周区域,要特别注意口轮匝肌外侧缘,以1.5cm 为直径的圆形区域此处面动脉迂曲且位于真皮下,并分支出上唇动脉。
木偶纹和下颌软组织松垂
木偶纹是从唇联合向下到下颏的皱纹,不仅给人以哀愁忧伤的外观,还会破坏下颌线的流畅性,使颌前沟加重,使人显得更加衰老。
木偶纹和下颌软组织松垂
临床解剖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逐渐松弛,浅层颊脂肪和颊脂肪垫可因重力的作用而下垂,而下颌韧带仍保持在原位,便形成了下颌软组织松垂的外观。
下颌软组织松垂使软组织从口角联合开始向下颏的走行逐渐明显,形成下颏突出的整体效果。下颌软组织前面的褶皱叫颌前沟。
颊脂肪垫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笑肌和降口角肌的后方逐渐下垂,皮肤软组织变薄,降口角肌的侧面或后缘变得更加明显,所以口角联合明显下垂。这导致木偶纹和下颌软组织松垂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