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认为,费用资本化处理其实是一场错误的游戏。费用就是费用,费用怎么能够记为资产呢?可以说,所有的费用都是为了更好的产出,如果从这个观点出发,是不是所有的费用都应该进行资本化,记作资产。费用资本化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要说有道理,那只能说是有做假账的道理。比如乐视网2011年至2016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快速、稳健的增长,这中间主要的功臣就是因为公司研发费用资本化,如果公司把这块花的钱全部费用化,那么,公司的净利润则在2011年之后一年不如一年,到最后几年已经出现大幅的亏损。没有费用资本化的话,是不是可以避免出现“贾跃亭事件”。再说,最近的“商誉雷暴事件”,不就是将收购时多花出去的钱,还作为“商誉”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招展吗?它好看吗?其实全是披着资产外衣的费用。
杨家将yjj2015:费用资本化就是自己骗自己的。
马靖昊说会计:费用资本化是用来骗外人的,骗不了自己。
春后小雪:问费用是资产,不如问利润按啥分段,比如年利润是一年利润,为啥不是五年利润十年利润?为了配比出一年的利润,但费用未必自动一年划分,所以只好人为划出一年的费用,剩余部分等着明年与收入继续相抵,剩余部分就叫资产,资产本质是还没有变成费用的未来费用。
马靖昊说会计:请思考下配比原则合适吗?我认为,配比原则看视科学,实则既不科学也没必要。
(二)
如果公允价值准则是魔术的话,那么对商誉的会计处理简直就是巫术。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去收购一家企业,被收购方在被收购时的评估价值为20亿,然后双方通过收购方案以30亿来完成交易,那么多花出去10亿的部分就会被记为商誉,仍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美其名曰看好被收购企业未来的成长。其实作为商誉的这部分溢价支出就应该是费用,需要直接计入企业当年的利润表中,这样,只有那些收购方的利润强大到足以承受这一块溢价费用的企业才会去考虑并购,这一方面规范了商誉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也规范了并购行为,而不是如同现在这样,都先记入到资产负债表中,然后再进行所谓的“减值测试”,这不是糊弄人吗?
关中鸣大爷:马老师净说大实话。
T-田大侠:这么搞人家就没法玩了。[嘻嘻]
匹夫编户之民石永锋:花的钱就是支出,赚的钱就是收入,一减就是利润,不明白有什么好讲的。现在那套会计方法完全就是糊弄人呢。
(三)
前期作为炒作股价的“功臣”,并购和讲故事形成的1.4万亿商誉,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套取资金的资产“黑洞”,现在已经成了股价的“洪水猛兽”。某些人用所谓的“并购”掏空上市公司,然后用所谓的“商誉”减值进行洗白,这是上市公司欺诈中小投资者的一场浩劫,平均到一亿股民身上,每人被打劫了十多万啊。西化的会计准则该反思了!
(四)
我一直说利润不是东西,因为在现代会计制度下面,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企业要做多少利润就可以做出多少利润,通过“洗大澡”等手段,企业要做多少亏损就可以做出多少亏损。经常通过做账方式调节利润以规避戴帽风险的企业,财务报表上也一定能够看得出来,比如那些一年小赚,一年大亏交替进行的企业,基本就是通过“洗大澡”方式做出来的。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业绩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波动规律。
(五)
请证监会易主席将上市公司分红与否代替盈利与否决定退市制度:二年无分红st,三年无分红*st,四年不分红直接作退市处理。当然只拿出盈利额的30%用来分红就可以,真金白银拿出来,拿不出就是假账,就这么简单粗暴!
朗月未央:该分红就分红,有收益才有人愿意投资股市,企业也才能融到资金!这才是良性的循环!当然,A股是从基因上就畸形的一个市场,不能以正常的思维对待!!
zhaohuazone:长期能拿出三五成利润来现金分红是检验利润真实性的唯一标准,别跟我说伯克希尔和微软的事,中国没有巴菲特和比尔盖茨。
马靖昊说会计: 你账面上赚了很多利润,但就是不分红,那么,我就是不信你真赚了这么多利润,我也不信你账上真有这么多的钱。比如有一家企业账上拥有130多亿的库存现金却还不起13亿的债务,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