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一次颁奖典礼上,马云说,如果将来要写书,就写《阿里的1001个错误》。
创业路上,创始人们跌坑无数,吃了一肚子亏。有些人被打趴下了,有的人却在错误中汲取养分,一次一次“向死而生”。
今天的主人公煎饼道的创始人刘敏,在开垮了六家煎饼店之后,修炼出一身经验。
在成都,有一家煎饼品牌——煎饼道,内参君曾在今年初《走“中西合璧”路线,一枚煎饼1年卖出1000万!》一文中报道过。一年快要过去,煎饼道现在的年营收有望超2500万元。
在外人眼里,其创始人刘敏是2014年12月25日才开始涉足煎饼市场的,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试错了3年,关了6家店,才有了如今煎饼道11家直营店的规模。
刘敏说:“如果创业是一个生发的过程,2014年之前那6家店就是在扎根。”
01
选址失误,商场没客流,开垮了第一家店
这家店是刘敏开的第一家煎饼店,当时选址于铂金城,完全被商圈宣传所吸引。那时候,铂金城宣称自己是在打造成都的“精英女人步行街”。
因为要做高端煎饼,针对的客群是精英白领,刘敏觉得铂金城宣称的定位太合适了。
然而,开店后刘敏发现:商场宣称的规划并没有什么卵用。当时铂金城每天的客流量才在千人左右,自己的煎饼最多一天才卖到50个,单日流水也才两三百元,根本连铺面都养不活。
由于商场的开发并不能够在短时间激活圈层消费者,完成既定的商场规划,刘敏在一个月后关店,撤离了铂金城。
02
开在大学边,一年三个月生意淡,连着关了两家店
其实这部分说的这两家店,都是盈利的,但由于潜力有限,刘敏果断关了。
事情是这样的:结束了铂金城创业冒险之后,刘敏锁定了大学生作为目标用户。
刘敏将第二家店选在了成都郫县红光镇的西华大学侧门,做了个花车直通店。在开业第一天,营业额就有两百多。4天后,煎饼卖到一百个,加上当时豆浆饮品的售卖,单日营业额突破千元。
第2家店成功之后,刘敏顺势又在西华大学后门开起了第3家煎饼店。
这两家店都受到了学生消费群体的追捧。而且两家店同时存在,也加大了煎饼产品对市场的培养和辐射,当时西华大学两家店的日流水达到了4、5千元。
这一次,刘敏在产品和市场定位上都没跑偏。但开店8个月后,他决定同时结束这两家店。
原因是,他发现成都西华大学商圈属于该城市的4、5线商圈,存在发展瓶颈:
一是,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有限
二是,大学每年会有3个多月的休假时间
这些都制约着店面的扩大发展。
在刘敏看来,煎饼是个主流市场产品,但主打大学生客群,这就等于在做一个细分市场。
刘敏并不甘于只做细分市场赢家。所以,在确认了这点后,刘敏选择了迅速撤离。
03
想发展多品类,合伙人不干,转让了第四家店
经过了第2、3家店的尝试,刘敏发觉,店铺选址是重中之重,因此,刘敏又从成都红光镇回到市中心。
这次,刘敏还调整了产品价格,煎饼价格从5元提升到6—8元。消费者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价格。这一次,销售额在第三天就达到了两三千元。刘敏认定,好的商圈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还能提高客单价。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产品过于单一,于是便设计了一套可关联的产品系列,其中包含凉皮、汤粥、套饭等。但当时的合伙人与自己意见分歧。
于是开店6个月后,刘敏退股,将店面转让给了合伙人。
04
匆忙模仿,没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关了第六家店
第五家店按下不表,先来说说刘敏的第六家店,只存在了3个多月。
刘敏反思,开这家店的时候就没想清楚。那时候他看到都可奶茶店在成都十分火爆,往往开在年轻人扎堆的社区或商场,他就参照都可奶茶的选址进行定位。
但是他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清晰的市场定位与选址策略,仅仅以对标的方式匆忙开店。开店后,发现消费业绩不尽如人意,日日亏损,于是尽早关店止损。
05 聚焦,升级第五家店,连锁化了煎饼道
第五家店:桐梓林店
桐梓林区域是成都的高消费人群集聚地。刘敏的第五家店就开在这里。他把产品和食材都做了升级,煎饼的价格也随之涨到了8—10元。
第六家店失败之后,刘敏重整旗鼓,回到桐梓林店悉心耕耘,锁定客群。但因为铺面不能支持他的升级规划,这家店最终也以关闭收场。
刘敏于2014年12月25日在桐梓林店原址旁,打造了现在的煎饼道,将其连锁化。
“未来,试错依然会继续,但只要可以将错误转化为下一个起点的经验,对于企业发展只会有利,不会有害。毕竟试错就像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刘敏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