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等是等不来的,得靠自己努力干出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增学由衷地感慨道。
今年38岁的王增学是安新县寨里乡小营村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个头不高,身子偏瘦,长年的风吹日晒使他的肤色略显黝黑,粗砺的双手布满老茧,一看就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为了增加收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王增学凭借自己的好手艺和一身敢闯敢拼的劲头,成立建筑队承接工程项目。他带领四里八乡的村民闯出一片天地,帮助大家解决了生计、就业问题。
王增学
稳扎稳打,队伍逐渐壮大
创业的路上洒满开拓者的辛勤汗水,但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第一步是否迈得稳、基础是否打得牢。
王增学早年曾跟着其他工程队四处跑,建筑活儿样样拿手。经过多年历练,他开阔了眼界,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有了回老家自己带着乡亲们干的念头。2003年,王增学拉起了他的第一支工程队。
“当时工程队特别小,也就十几个人,接的也都是一些抹灰、砌砖的小活儿。”王增学回忆道,活儿虽小,但我们一点儿都不马虎,从不偷工减料、不拖延工期,基本都一次性通过验收。
工程队对一个个“小活儿”的认真、诚信态度以及展现的扎实技艺,赢得良好的口碑,名气逐渐响亮,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主动找上门,把项目交给给他们。随着业务的增多,王增学的队伍也慢慢壮大起来。
“忙的时候,我们一年到头都在外干活儿,既保质又保量,挺不容易的。”说起自己的工程队,王增学面露自豪,“挣了钱我从没想自个儿揣兜里,尽量多给大家分点儿,乡亲们都愿意跟着我,最多的时候大概有三百来人。”王增学招的工人基本都是寨里乡本地人,常年跟着他的有30人左右。“他们都是各个工种的熟练工,一般工程不用培训,就能直接上手。”他告诉记者,“遇到比较大的工程,我会随时招人。跟我干一年能挣五六万元,还包吃包住,大家都很满意。”
不断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创业之初的稳扎稳打,让王增学的工程队在建筑业得到了认可,名声甚至盖过了一些老工程队,这也使他们的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创业之路不会都是阳光普照、一帆风顺,途中遇到的坎坷荆棘、磕绊煎熬也时常考验着创业者的毅力。
2015年,随着业务范围的迅速拓展,王增学的工程队在邢台承接了一个仿古建筑的项目。此前,由于没有接触过类似工程,现有的技术能力有些捉襟见肘,所以在开工的时候他们立刻犯了难。
“这种项目对工人技术有很高要求,我们的队伍里没有特别在行的人。”王增学告诉记者,当时真急得团团转,到处找人打听,终于从老家联系了几名技术工人,把他们连夜送到工地,这样工期才没有耽误。
经过这件事儿之后,王增学吸取了教训并进行了深刻反思。他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在工程间隙分时分批地将工人送到保定进修,学习各种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现在我们队伍里的工种都比较全了,无论是室内装修还是工程建筑,都有专业的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的业务范围更广、能干的活儿更多了。”王增学说。
脉脉温情,感谢一路支持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漫漫创业路光靠个人之力往往独木难支,少不了各方的支持和帮助。谈起这么多年的创业历程,王增学直言要感谢很多人,其中既有家人、有一直跟随自己的工程队兄弟,还有帮助他们要回拖欠款项的当地政府。
“我长年在忙活,家里真是一点儿都顾不上。我爱人在家带着两个孩子,还尽心尽力地帮我照顾父母,所有事情都是她一个人在操心。”说到这里,他既愧疚又感激,“这么多年,要不是妻子和父母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可能我也干不成什么事儿。”
此外,工程队的一贯坚守也始终让他憋着一股劲儿。在外起早贪黑干活,大家都很团结,像亲兄弟一样相互照应。“有时候就算再累,一想起还有这么多人陪着一起打拼,立马就有了动力。”王增学说。
多年辛苦打拼,承包方拖欠工程款问题最让人头疼。“好几次都是当地政府出面,帮我们要回了农民工工资,让我们感到特别温暖。”王增学表示。
“有一次干完活后,承包方拖欠了我们近百万元的工程款,怎么要都赖着不给。”王增学告诉记者,实在没办法了,他个人向银行贷款40万元,给大伙发工资救急。后来,当地政府了解实际情况之后,立即着手跟工程方联系帮助催要欠款。
“政府不仅帮我们联系了律师,还一直派专人帮我们解决这事儿。没多长时间,钱就全数要回来了。一提这事儿,工程队的弟兄们都给咱政府竖起大拇指。”王增学深有感触地说。
踌躇满志,为未来再打拼
新区成立之初,由于管控,王增学的工程队接到的活儿开始变得少了。
“今年9月,在政府帮助沟通下,我承接到了阜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项目。最后大家出色地完成施工任务,项目部表扬了我们。”王增学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结束后,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工程队的业务量开始逐渐稳步回升。“现在,更多的乡亲加入了我们,我们队伍不断壮大,到手的活也多了。”
未来雄安新区规划出台之后,新区各项建设也将逐步展开,这里面少不了建筑工人们挥洒汗水、辛勤奉献。对王增学和他的团队来说,今后的天地会更加广阔,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谈及新区未来,王增学踌躇满志地说,他将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在新区的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雄安新区建成后受益的不仅是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建设新区我们肯定不遗余力!”
劳动创造未来,汗水铸就成功。对于今后的发展,王增学也有自己的长远打算。他说:“下一步要继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把队伍再扩充一下。我们要打造一支更全面、素质更高的工程队,以我们的专业、诚信、质量,为新区建设添把柴、出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