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头先生 (友范CEO 微信号GGgouwuba007)
史上最差的第一期范冰冰,第二期黄晓明参演的《奔跑吧,兄弟》出炉,高期待和出乎意料的差评,让笔者深思起这个节目的产品性。
作为娱乐高度商品化,偶像团体批量制造的韩国原创,一样是游戏综艺定位的《奔兄》和《快本》有着本质的区别,《奔兄》更像是一档明星玩命出糗取悦观众的节目,是面向观众内心需求某个细分化市场的产品型节目。
也就是,所有的明星都是为《奔兄》呈现而配置的,衡量节目的成功与否只有玩命和出糗,而非明星效应和明星绯闻,做的是观众内心需求,而非粉丝经济。在这种定位下,玩出特色的嘉宾能快速提升自己的名气,这档定位明确的节目,更多的是在成就明星。
类似《奔兄》这种产品形态的韩国综艺还有很多,《我们结婚吧》就是抓住观众内心需求的另外一个细分领域。笔者开头提及韩国综艺是高度商品化的,这些韩国节目属于造星流水线上的重要一环,打造的不是一个巨星,而是,一群明星。用互联网思维来看,韩国综艺就是UGC到网红之间成长的承载平台。
《快本》更像是一个明星通过游戏娱乐的方式进行宣传的舞台,几乎都是近期上片的,或者正在热播,湖南台制作的,有宣传需求的大咖,话题都是围绕着制作过程的一些趣闻,或者是绯闻。《快本》承载的是搭好舞台,明星来唱戏的角色。《快本》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讲,事实上就是以明星效应为主,节目形式为辅PGC模式的承载平台。
平心而论,第二季《奔兄》开拍,节目组还是下了功夫的。
黄晓明无论从长相还是知名度都秒杀以往的男嘉宾,和杨颖搭CP,霸道总裁和萌物美女也是不错的爆点,颜值也比之前羽凡和白百合高出了一两个档次。
国际范和大黑牛的绯闻,从去年的武则天炒到现在,尤有余热,乃至于节目中国际范如何取舍,都能和大黑牛摩擦出一些话题。
细思极恐,这与国内BAT或者某些明星创业者,VC追逐的不惜重金,不惜资源,不惜推广打造的一些项目何其相似,往往项目的成败与否,还是要由市场来验证,但不难从中看出一些互联网行业正在涌动的风潮。
不管是UGC还是PGC,只要有收视率就是王道。而看一下目前高收视率的节目,《非诚勿扰》《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这些节目都不再主打当红明星牌,节目形态更倾向于UGC模式,笔者更观察到,不仅仅电视节目,互联网,乃至未来的互联网形态,也都是在往这个风向标走。
比如最近刚刚改版的陌陌、知乎日报、美丽说,从社交,问答,到购物,这三个产品形态的改版无一例外都是从PGC到UGC。
笔者认为,现在是互联网好的最好时代,也同时是互联网从业者面临挑战的时代,以往,在互联网普及程度不高的时候,产品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谁能最早信息化,谁就能占据有利地形,比如在线音乐的下载,在线社区,电子商务,解决的都是如何信息化,然后把产品带到用户面前的问题。
当用户和明星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那么明星的信息就成为对观众最为有吸引力的产品,在八卦的内心需求驱动下,观众会从《快本》的这种PGC形态中得到满足。
八卦是当不了饭吃的,也产生不了任何实际价值,是一种无目的性可有可无的需求,观众被满足的不是眼下自身的需要,而是看到这个信息触发的偶发需求,具备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差,举个例子,新疆的红枣和本地的红枣,想快递一个食品来满足“充饥”的需要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作为一种体验异域风情的远端需求,倒是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带来的将会是什么呢?
人们获取明星的信息已经十分方便了,不只有新浪微博,还有铺天盖地的自媒体,还有草根大V,对明星不再是隔层山,人们已经不太需要通过节目来获取明星的信息,反观之,人们充分了解了一个明星后,远端需求逐渐回归到本我的需要中去。
所以,当孙楠从《我是歌手》中退赛,影响到观众观看节目,观看一场音乐盛宴的需要被干扰时,各种一直以来很受用的小道消息,灰色地带的谣言公关,并没有起到转移观众注意力的作用,相比于远端需求,在这个时代,观众更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这也就是,微信为何能在移动社交中,后发先至,超过微博的重要原因,笔者曾跟朋友说,我用微信,事实上是被迫的,因为一个同事拿它来给我传图,当时什么摇一摇,漂流瓶,其实在用户层普及阶段并没有那么重要,后来一个总部有几百个人的公司,全国有几千个上万个销售员工的公司,因为这位市场部同事的传图,而普及了。
今天再看微信摇一摇,如果不是红包,恐怕早已经灭绝了,而传图是切实满足了我自身的功能,把数据线连接到电脑再传,确实是很麻烦的一件事。今天再去看微信这个即时通讯产品,除了免费,和短信没什么区别,微信区别于短信的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在通讯这个基础上,他多了个即时免费彩信的功能,笔者认为,其他的产品形态,只是一些锦上添花的设置,更多的是从粘性的角度考虑。
如果微博成为PGC时代满足需求的代表,那么微信就是UGC时代满足需要的代表者,不管你怎么玩出花儿来,最终用户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需求?什么是需要?
一个男生说,帮我找个女朋友,这就是需求。他先变成高富帅,这就是需要。需求就是一种远景目标,事实上,满足远景对眼下的事件没什么改变,就是画个饼,比如陌陌传说中的约炮,恐怕成功率极低,玩到后边,用户发现都是酒托,约炮失败,最终会流失,因为用户意识到需求所花的时间,已经不再是那个互联网还未普及的时代了,为一颗满足体验异域风情需求的“新疆红枣”,现在的人们只愿意等上两三天,等不到可以找一下新疆切糕,而不是等上十天半个月。
也就是,如果约炮失败,而又有其他垂直社区,玩法明确的地盘,那么用户即便是碎片化的时间,也绝对不可能继续容忍下去。
这就是,现在更加重视需要。
需要是扎扎实实的,比如目前一系列上门推拿,上门洗衣,上门外卖,上门家政等等,都是用户发出指令后,需要被马上满足的例子,笔者曾经分析过O2O电商的格局和未来,曾经说过,重服务资源的点很难被占据。
从这个角度来说,事实上因为服务提供方其实也在重视自己的需要,他们需要的是订单,而非你这个品牌,而非是一个模糊的看不懂的互联网市场。
这个时代,是个人都知道,互联网是有市场的。服务方也更清楚,这个市场和平台的规模没什么关系,不管你是京东,58赶集,还是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团队,对用户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更为重视的是自身的需要能够怎么被满足。
对服务提供方而言,管你是什么,我需要订单。
对用户而言,管你是什么,我需要服务。
以往PC时代的流量打法,依靠补贴和价格差来打市场,事实上是有些落伍了,用户的付费习惯,付费技巧,早已被电商培育过一遍了,移动端的支付也十分完善,有一条完整的闭环。
人们为什么选择补贴,更加重要的是人们占到了便宜,其实是超过了需要服务这个本我的需要的,每个垂直市场上,采取补贴的人太多,导致了用户满足需要被过度拔高了需要限度,品牌忠诚度是不断弱化的,补贴越来越多,事实上用户越来越没忠诚度。
所以现在的互联网是最具备挑战的时代,你准备做成平台,采取PGC模式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但同样的,笔者认为,这对创业者而言,也是一个机遇的时代,分析这个机遇,和目前的创业环境,创业氛围并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从产品的层面,用户的需要角度而言。
得益于各大巨头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事实上PGC模式的过时,最受伤的也是BAT这些巨头,这才会在之后有了小米的出现。
所以,在之后,当小米形成势能,其他跟风模仿的手机厂商也难以达到小米的高度,唯有魅族,手机的外形设计确实一流,才能勉强有些扩张的势头。
到这里,笔者认为,O2O的特性,以及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事实上是更有利于创业者的,一些事情能有所把握,在运作O2O的项目中会有些许帮助。
首先,对于补贴的态度,笔者认为补贴抓住的其实是占便宜的需要,如果是其他方面的需要呢?比如上门洗衣,那么针对特殊材质,比如一些皮具的专门的上门保养,那么这部分用户的价格敏感性其实是弱些的,比如上门推拿,那么主打美女推拿呢?也就是O2O创业者事实上充当的,并不是这个RM这个节目整体,特别是许多创业者,在BAT的面前是缺少一档节目的制作“成本”的,也不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创业者无法主导这个行业的服务风向,每项服务的标准,都是由传统规则来制定的,创业者充当的是这个节目处于二三线的明星,正要被推出来的,面对各自市场的产品,从这点上来说,黄晓明告诉你一个道理,高富帅,可能死得更快。
其次,创业者更适合从碎片到整体。笔者上头已经说过,就是O2O恐怕在某些垂直需要,抓精准更容易抢占市场,而事实上,这些中高端市场,用户使用中低端服务的情况是比较少的,拿着高档皮具给e袋洗,即使有很多补贴,用户也不会放心。因为需要和需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每个需要是有具体明确的指向性的,补贴是被做出来的伪需要,寻找这些更细碎的需要时,创业者比巨头更有优势,创业者会留有空间,要在这些细碎的市场中尽可能建立一些属于自己的标准,以便成为许多后来者想要进来的门槛。
在每个垂直的O2O领域中,存在许多细碎的,有足够盈利空间的需要,每个需要被一个个二三线明星分别满足时,就会拼出一档完整的优秀节目,那就是从二三线的明星上升到RM节目整体的维度了。也就是笔者认为O2O的机会更应该是从碎片的角度来拼出整体,以用户的需要为中心。
笔者认为,锁定一个行业打造一个平台,往下延伸,这样不仅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用户也没有多少忠诚度。事实上,需要注意到的是,现在不缺信息,缺的是信息到用户之间的效率,而这种效率的理解应为,满足用户需要的最短时间成本。
第三点,上边讲的其实是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服务的精准思维,运营的精准思维,笔者认为目前的O2O模式还是需要改变的,比如按摩,不同的用户身体状态是不一样的,只有用户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也就是用户需要C2B的精准导向是不是能被已有的业态满足,当然,这是一条异常漫长的远路,涉及到的是各个垂直行业的专业知识,笔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不少和笔者交流提及想要和笔者的项目合作的O2O领域创业者,我们就这个方面有不少的探讨,就笔者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这样的配置链条,其实不是单一的由谁来解决的问题,抓住碎片的碎片,会耗费更大的运营成本,到头来得不偿失,更为重要的是,不是解决互联网已经充分信息化的效率问题,而是如何解决商业结构的问题,让各个参与者都从中获益,去创造就业,去让世界更加美好,如果未来有一家O2O做得异常优异,那么肯定是契合了羊毛出在猪身上这个逻辑。
第四点,需要更加开放。笔者发过的文中写过,O2O领域,最大的合作伙伴其实是同行,这注定不会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行业,服务方难以垄断,就意味着不会完全丢失,只要还有订单,对于O2O从业者而言,只是规模的大和小,而不是生和死的问题。关于行业,笔者非常欢迎O2O创业者来互相交流,格局不妨更大一点,一个地区可以往另外一个地区去做,一个城市可以往另外一个城市去做,一线可以往二线,二线可以往三线,甚至国内可以往国外走,做完了地球,为什么不考虑火星?
笔者和一些O2O的兄弟们沟通交流项目的时候,总是有这么一种感觉,可能是由于行业的特性使然,更重视扎实的基本功,闷声不响,格局立足点有限,甚至由于区域限制而难以打动VC,反而一些不懂行业的人,格局足够而获得大量融资,有足够的试错成本。
笔者认为,O2O重视行业经验,诚然是自身的优势所在,也需要不断学习,去打破自身的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