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中独角兽的秘诀在于专注+专业
最近看到一则数字说,平均一个风险机构早期参与,投中一个独角兽的概率低于0.5%。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不是精确,但我确实看到,有大量风险投资机构做了10年,投的大部分是A轮,可能一个独角兽的公司都没有投出来过。
有人说早期投资是门艺术,不是科学,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我们的投资名单里有超过70%的项目是A轮领投,独角兽企业命中率占比高达近30%,这个比例在业内不一定是第一,但一定也是前两三名。
我观察了10年,凡是不聚焦的基金,尤其是VC,后期大规模基金的不说,基本上都是表现平平,表现好的全都是非常聚焦的,不管是对一个趋势聚焦,对一个垂直行业聚焦,对一种方法聚焦,还是对一个人群聚焦,必须是聚焦的。
而我们的投资方法很聚焦,我原来曾说过一些话比较绝对,我说小而美的东西我们不投,我们希望投的是最终能成为巨头的公司,所以我们的投资结果大量都是平台型公司。
逻辑很简单,因为平台的价值是很难被颠覆的,躺着都可以赚钱,用户很难迁移,这是平台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淘宝活得那么滋润,因为基本上到这个时候已经很难有人能挑战它了。
我们的投资策略不是撒大网,而是专而精,甚至我们不在一个领域投资两家竞争型公司,尽管投对的概率非常低。我们投过的平台型企业包括京东、宜信、京东金融、融360,一下科技、喜马拉雅、秒针系统、启明星辰、瑞尔齿科、亚洲创新集团和探探等等。
很多市场投资者问我,为什么你选这家公司?我说很简单,从算法层面来讲,你看见的是一个有几十个变量的代数公式,全世界都没人能解得开这个公式。我们的能力是工作了10年以后,要积累到能很快的通过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把其中可能最重要的会决定这个公式90%结果的三个变量找出来。剩下的不管是三十个、五十个、七十个变量,越早剔除掉越好。
这就延伸出了另一个问题,各位在开投委会时经常会发现,有些时候讨论会掉到牛角尖里,大家一直来回在辩论的其实是对这个公司最终成不成功,不是在最重要的要素的点上来回变量,这是我看到最普遍犯的错误。
错误的本质是,每个团队成员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理解这个行业,所以根本不知道到底应该关心哪几个点,那就完蛋了。我们过去犯过一些错误也是类似的,因为对一些非常不重要的点纠结得来回讨论,以至于最后否掉了大量的机会,这是我觉得永远都避免不了的。但是作为一个机构,作为一个投资人,大家可能需要尽量去做到。
2、平台型项目依然有进入机会
常有人问我,平台型项目是否还有进入机会。我的答案是,即使行业有大平台,垂直平台还有大量的机会。这里面会诞生10亿美金的独角兽,它们是行业内的绝对领导者,不存在竞品翻盘的可能性。
但话说回来,能不能做出大平台,还是要看行业规律。比如说,pc时代当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时候,内容就会变得值钱,会出现平台的机会一开始被投资的都是技术平台、支付平台,也就是所谓的服务型的公司。它们就像高速公路,路都修好了,这个时候就该运货的赚钱了。
在互联网上,运货的就是那些做内容的,所以在pc时代内容最后变的很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这样,我们相信这个规律会重复。所以要做平台就要对行业有足够的理解,这样才能找到规律选对方向。
这种规律对于创始人和投资人都是极其重要的。虽然你掌握了不见得能做到,但是至少成功的几率就会更大一点。人生无非就是在寻找一个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你就牛逼了。
过去中国一直在复制国外,但从2011年之后开始出现一些本土的创新。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唱吧,当时我在向美国朋友们展示这个东西,他们n看着我说,「你是疯子吗?怎么会有人拿着手机在家唱卡拉OK?」
这就是文化差异。其实重大的文化差异,最终会让我们的应用产生巨大的区别。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应用型产品出现了创新,这些创新很容易将一些其他竞争者挡在门外。比如微信,在国外看不到有这样强有力的一个平台;微博与当年的Twitter发布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今天微博的发展和市值都远远超过了Twitter。
所以在做内容平台的时候,大家不要看不起微创新,当我们谈创新的时候,必须从微创新开始。资本出海,我们不但可以微创新,还可以做更多。
3、如何快速成长为一家独角兽?
在十年的VC投资经历中,通过观察所投公司和行业成功案例,我总结出了成为独角兽的三大定律,包括创业者也要思考怎么帮助自己快速驶入这个轨道。
1.越野定律:找到行业竞争中最关键的成功要素
一个事情做成功可能只有2-3个最关键的要素,作为CEO最应该关注的就是这两三个因素。这些最关键要素可能是政府沟通能力、产品能力或者运营能力,这要看具体行业。你只要具备了,其他的细节就么有那么重要。
谁的技能点和行业竞争的关键点最匹配,谁就拥有最大的成功机会。那些最终能成功的人一定是更懂这个行业和行业竞争的人。
2.红灯定律:提前布局,累积微小的竞争优势
高考差一分,人生有多大差别?这是一样的道理。在相对后期的时候,每一个公司在同一个事情上感觉都布局了,但布局时间是有先后的。
也许只是领先了两三个月,但每次领先两三个月之后,累积下来的优势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很难被追上。所以布局比别人早,最后你可能就会领先别人。
3.火箭定律:根据发展阶段配置不同的资源助力
创业过程中,CEO是光速成长的。作为独角兽公司CEO,你要完全改变自己,从气场、思维模式、战略的角度、与人交流的方式都要有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每个阶段都需要你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从始而终就一个表现形式的企业家我基本上没见过。
包括京东的刘强东、融360的叶大清、宜信的唐宁在内等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我时常感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在三五年里有如此大的提升。你会惊奇地发现他的变化那么大,这是独角兽公司CEO必须具备的素质。
团队里很难有人能跟得上这个速度。所以就像火箭一样,我们只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更换不同的推进器,要及时引进新鲜血液,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有正确的人才在做正确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
4、五大领域狩猎独角兽
接下来,我们还会重点关注五大领域,希望未来可以诞生更多的独角兽:
1.创新金融
长久以来我们都十分关注创新型金融,对「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也一直太认同。纯互联网概念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必须了解行业。为什么今天P2P里面有很多乱象,那是因为有很多不懂金融的人冲进去做金融。这个大家应该要避免。
2.高科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大家常谈的,很简单,中国的模式创新已经到了平稳期,下一步必须要有基础技术来推动。虽然国内我们看了一圈但比较失望,没有看到特别好的技术底蕴,但是我觉得还是必须在这方面做好布局,要不然未来光靠模式创新不够有动力。
3.安全领域
之前投资的启明星辰已经上市,目前是安全领域最大的上市公司,200多亿的市值。现在我们仍持续看好安全领域,未来安全一定会越来越重要。
4.垂直领域新媒体
下一步关注的主要是垂直内容领域,如一些可持续内容领域的创业公司。这部分我们可能会同我们的投资公司一起合作,比如喜马拉雅FM和秒拍。
5.体育健康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年轻一代对自己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多。成长速度快、执行能力强的体育运动及医疗健康企业是很有潜力的。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