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194的天才马斯洛,曾提出人的需求等级,被后世奉为圭皋: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归属与爱的需要;四、自尊需要;五、自我实现需要。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前两层需求都比较容易满足,第三层满足起来就稍微有点难度了,第四层第五层就很困难了。从第四层第五层也看得出人的高级需求是彰显自我人生价值,很多人打拼一生就是为了这个,也就困在这一层次。
到这个时候就看出人的区别了,有些人创业,是想以自己的理念、产品改变世界“顺便”彰显自己存在价值,有些人感觉自己在创业,其实只是单纯的沾染成功学的毒瘾,盲目追求成功,而对于成功是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大概就等同于能挣很多钱。
今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盲目追求成功学的危害。
成功学的受益者
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利。当然,成功学家也有这个权利。
不能否认为成功学的确有一些好处,能够催人奋进;但是对分析能力欠缺的人来说危害巨大。
为了让人信服,成功学往往把自己塑造得高高在上,把很多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先把事情整得困难、玄乎、悲惨,然后再转换思路一语道破,引起效仿者的共鸣。直白点说,就是先把人往沟里带,然后教你爬出来,整个过程中一直暗示你得感谢他。
而当全社会都追寻着“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无法判断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我们唯一可知的是,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
成功学家就是在这种混沌的环境中,给你一针兴奋剂,点燃你的炮捻子,不论你的结果如何,反正在你急躁地追求成功之时,成功学讲师已然成功,成为成功学家。
成功学的“魔力”
成功学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任何人都有无限的潜能。
这就燃起了很多“创业者”的斗志,导致了很多缺少分析能力的“无辜受害者”看了以后;心潮澎湃马上擦干激动的泪水给自己设定目标;然后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大声朗读自己的目标;把别墅、豪车、美女照片贴在洗漱镜上、床头、天花板上,每天激励自己数百次;只要学了一课成功学他们就敢对任何人说,我一定要在30岁之前拥有亿万家产;在此期间,每天深夜不睡甚至通宵攻读成功学书籍,每次都把自己感动到流泪。
很多人在30岁过后,发现自己当初的雄心抱负,一样也没实现,有些人认识到自己一直叫嚣的“创业”甚至连个像样的商业计划书都没有,所有一切只是瞎喊口号,只是空想,痛定思痛之后开始脚踏实地生活;有些人“意志坚定”,一直抱怨生不逢时,着手进入下一轮更深层次的成功学进修,把目标定在40岁。然后在网上大量搜集成功学演讲视频,参加各种讲座,学习哈佛校训、比尔盖茨语录、拿破仑失败的经验总结······无限循环,至死不悔!
高明的成功学家自己也承认,成功是不能模仿的,然而成功有一套公式可以借鉴,你不信就算了,如果信又想学,他就教给你。抓得你心里痒痒的。
成功学的“荒谬”逻辑
比如美国现代成功学代表人物安东尼·罗宾“必定成功公式”写道:知道目标,找出好的方法,起身去做,观察每个步骤的结果,不断修正调整,以达到目标为止。
成功学家总结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讲义,理论上当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说明你的目标出了问题、行为有偏差、调整不够等等,而不能说明这些公理不正确。其实成功学家的话等同于“如果明天不是晴天,除非明天是个阴天”。
然而成功学追求者一门心思地钻进了“必定成功”的死胡同,对于自己现在还没有成功,他会自我暗示:我学的还不够,我做的还不够······
再比如“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帮助全中国每一个人、13亿都要成功”,每个人都成功,整体来说也就和和现在的状态没什么区别了。要想出人头地,只能追求下一轮的成功了,可是下一轮还是13亿人都能成功······
成功学会上瘾,很难戒
成功学能上瘾,这是客观事实,就像网瘾。盲目追求成功的人,每天从外界填鸭式灌输成功经验,每天数百次自我暗示,从而让自己活在一个想象与幻想的世界里,不愿意接受真实世界的残酷。
他们住在地下室,靠吃泡面为生,每天加班到深夜。全靠着成功的信念支撑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
这些人,在心理上已经有意无意的把自己拔高了,他们虽然收入很低,生活在底层,然而傲气很足,他们看不起周围的人,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认为自己的成功只是迟早的事,虽然现在吃着泡面里的虾仁,照样吃出大龙虾的感觉。这个感觉让人很享受,并且觉得对生活、工作以及周围人都没有任何影响,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自己已经上瘾,即使发现觉得也不是坏事根本不会去戒。
并且现在没有专门的药物或者医疗机构能够治愈“成功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