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一周不见,大家都复工了没?我们这边生活秩序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啦,就是还需要测体温、戴口罩。想到以前上学的时候,这几天正是去鸡鸣寺看樱花的季节,真希望疫情可以早点过去,早日摘掉口罩去美美滴拍照片呀~
2017年,我给大家推荐过一本书叫《富爸爸,穷爸爸》(看过的喵粉请举手)。当时我从这本书中接受了一个理念,就是“有富人思维的人,即使现在没钱,成为有钱人只是时间问题”。起初我以为理财就是买基金、买股票有高收益,买保险防风险,后来随着自己收入的变化和知识的增长,对财富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今天这篇文章,想和喵粉们分享我自己对不同阶段财富变化的认知,希望对大家“发家致富”有点用~
1:
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资品?
很多同学提及“怎么理财”或者“怎么投资”,第一反应都是先问“买什么收益高?”、“投什么才赚钱?”
只盯着收益看,这可能是关于投资最大的误区了。任何投资都是有门槛的——资金量是门槛,投资者的认知水平和决策能力也是门槛。
假如你有3000块钱,买定期的货基可能也就3%出头;但是如果你有50w,在银行开一张高端理财产品的卡,买同样风险等级的产品预期可能会有5%。同样风险等级,同样期限,资金量不一样收益差别也很大。
所以你看,因为本金不同,“获得高收益”的难度也有差异。而你有多少钱可以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什么人生阶段。
人的一生伴随着几次大的事件,财富积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青少年时期直到结婚之前。第二阶段从结婚开始到孩子上学前。第三阶段是从孩子上学到父母退休。第四阶段是退休以后。
对应着这些不同人生阶段,大家手里流动资金的数额不同,相应的投资策略也有大方向的不同:
1. 工作1~8年(约22~30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没钱,可投资产品非常有限,只能购买资金门槛较低的产品如基金、股票、保险。
由于这个阶段的人最稀缺的是钱,而最不缺的就是大把时间,于是很容易把时间耗费在效率更低的事情上。其实花钱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投资回报远比你投资任何产品要多得多。
2. 工作8年之后(约30~40岁)
随着收入增加,可支配的流动资金也越来越多。准入门槛相对高投资品,如大宗商品、信托等的也有了可投资的能力。
3. 工作18年以后(40岁+)
美国《消费者行为》杂志做过一项统计,人生90%的财富都是40岁以后开始积累的。因为财富更多,可以投资的选择也就更多了。
我看过公号后台的统计,绝大部分喵粉在18~35岁(很巧的是喵自己本身恰好是中位数26岁),也就是说大家多还处在“比较穷”的第一阶段。
我自己从2016年毕业到现在,恰好经历了“一穷二白的月光时期”、“小有积蓄时期”到19年底勉强到最低的那一档“新中产”,刚刚走过了“从0到1”和“从1到10”,正在“从10到100”努力,想和大家聊一聊财富变化的关键节点。
因为写“10到100”是自下而上看到的(意思就是我没到,我写的是我认为的路径,但不一定是真实路径),可能会有一些片面,如果过几年我达到了这个层级以后,看法发生了改变,到时候再写文来修正。
2:
财富的三个积累阶段
1:
第一阶段:财富从0到1
老粉们知道,我家在一个北方三线小城市,爸妈都是工程师。受家庭影响,我当时认为“想要变得更有钱”唯一的方法就是“钻研一个领域并成为专家”。我妈在30出头的年纪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后来她开始考证,考上造价师那一年全省包括她只过了28个人。我上高中的时候,她是她们公司唯一的女性总监,也是我们当地整个行业中为数不多可以成为“权威”的女性专家之一。肉眼可见的是我们家的收入随着她职称变高、考上越来越多的证而增加,所以我非常笃定地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我妈考最后一个证的时候我已经上大学了。她说之前考证一直是为了陪我读书,以免我没办法专心在家写作业。(我:???)现在我离开家了,她也要放飞自我玩乐去了。于是办了退休,经常在我考试周的时候发来在全国各地旅行的照片。一想到我要考试她却在游山玩水,好气哦。
后来我进了国网,很努力地想成为一名像我爸妈一样的技术专家,遗憾的是后来发现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辞职是后话,但“专业精神”的确是我父母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算是为数不多的我自认为可以算得上“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刚开始靠写作为生的时候,每天坐在电脑前实际“写”的这个过程其实不过2~3小时,做竞品分析、拆解大号、分析留言、挖掘需求、构思选题和篇章结构这些工作差不多要占到4~6小时。如果是接了软文的话,前期调研、构思怎么把植入毫无痕迹地放在文章中、构思如何激发购买欲这些工作,差不多要占到10小时。
这么做当然是有用的,因为转化率高,我可以收远高于市场价的费用。就算现在知乎粉丝数“贬值”了,我接约稿报价依然很高。
后来我们开始做渠道,我负责内容部分,我们团队的小伙伴负责运营和商务。负责策划的小伙伴要确定执行的轨迹,而我要确保撰稿过程中甲方要传达的意思不能出错。我对主笔的写手说,“如果把写作当工作,它和其他任何工作没有差别,需要的是"专业度’而非"灵感’。我们要做的工作是"组稿’而不是"开心想写啥写啥’,你能否精确地把客户想要表达的思想精确地融合在文章中,并且传达给读者,这个就是专业能力的体现。”运营的小伙伴事无巨细,从舆情到潜在的竞对到上线时间全部考虑的细致妥帖,操作小心缜密。
因为业务能力过硬,我们团队承接的企业客户对我们一致好评。并且客户之间还会互相转介绍,单子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自然也越来越高。
有很多文章会告诉你,努力有多么重要,只要你努力了就能升职加薪如何如何。说实话我觉得“加班”和“多花时间”并不等同于“努力”。那叫辛苦,不叫努力。
如果真的要给“从0到1”指出一条捷径的话,我觉得那应该就是“提高自己的工作专业度”吧。同样一份工作,你是想着“完成任务”就好,还是想着“我怎么样努力去把它做到极致”?是想着“我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还是想着“精进业务水平对我来说也是成长”?
如果再细化一下这个“提升专业度”,我觉得可以把它归纳为“用户思维”。这个部分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福井克明的《“升职超人”教你旋风成长法则》,我大四的时候看的这本书(隐约记得以前推荐过?),讲的就是“把普通工作做到极致”的方法论部分。
当你的专业度远超过95%的同行,你的收入自然也会远远高于他们。
这个部分如果不需要细讲的话就过啦,如果还想听落地层面的话可以在评论区吱一声~
2:
第二阶段:财富从1到10
我觉得靠着“专业度”,至少可以实现从“普通工资”到“高工资”了。我上高中的时候觉得我爸妈收入可高了,后来去南方上了大学才发现,我要是想留在大城市,他俩一辈子的积蓄连我买房的首付1/4都不够。
如果你的专业度能打败99.9999%的人,那我觉得靠这么稀缺的专业度,成为富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0.0001%的可能性还是极低的。受限于天赋、能力、机遇,有的人努力钻研一辈子也未必能成为那一小撮。至少我自认为我不是,我只是在写作方面比大多数文字工作者好些,但如果非要评级的话,我估计自己连“作家排行榜”前100页都上不去。
我觉得当专业能力提升到个人天花板的时候,财富的增长就要靠另一个维度了。
比如我如果一直以接约稿为生,我的时间和精力就成了最大的天花板。这个时候我必须把自己解放出来,让别人替代我的工作,我去做价值更大的事情,才能突破个人收入的瓶颈。
这个阶段的解决办法是,组建团队,让别人来完成你的工作。我的选择是从“作者”转为了“渠道”,这时候我的赚钱方式其实是从“靠贩卖时间赚钱”变成了“靠提供资源赚钱”。我亲力亲为的部分减少了,所以可接单的数量突破了之前仅靠自己接单的上限,收入自然也就跟着增长了。
带团队前期的确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有时候改稿都气得我都想着“干脆自己写得了”。但这个阶段是暂时的,如果团队的小伙伴本身乐意学习、成长性好的话,只要经历过“带人最痛苦的磨合期和成长期”,后面的工作就会轻松许多。
3:
第三阶段:财富从10到100
前几天跟我一个“年入千万”的朋友聊天说起了我最近的苦恼,就是感觉想要扩大团队好难。想要招人,但总是难以符合我的标准。而且我感觉自己现在时间精力也严重不足,每个案子虽说不用自己写了却也是要操心的。
他问我:“你要招的人是什么标准?”
我说:“我对错误容忍度很低,所以一般都是我把一项工作自己做熟悉了,建立成SOP给他。前期他完全不用动脑只要照着做就行了,后面等他做熟练了,就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创新了。”
他表示非常惊讶:“你为啥一定要自己先学会了教别人呢?为啥不能去招比你厉害的人呢?”
然后我感觉自己被戳了……被箭穿心的那种戳……
我们又聊起了各自训练营的模式,我说我就像个高三班主任一样,每天让比丢发消息催作业,时时盯着群看有没有人问问题,生怕大家不理解、学不懂。写作训练营对我消耗太大了,以至于我每休息三个月才能开一次。
他说:“我听着都觉得好累哦。你为啥不能设置一个机制,让学员自己互相评价,这样你和助教不就轻松多了?”还说我“你培养出来的人都只留着给自己做写手吗?为啥不找企业卖这种人才输送服务,赚B端的钱比你现在轻松多了。”
我……为啥我就是想不到呢?
后来我跟橘长讲了这个故事,她也表示跟我一起被戳了,最后我们一起感慨“这也许就是咱们和一千万的差距吧。”
我这时候又想起《富爸爸》里面那句“有富人思维的人,即使现在没钱,成为有钱人只是时间问题”,深感果然自己离成为富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不过我在慢慢学着修正了,这周和一条业务线的合伙人重新规划了业务模式,降低预期、赋权、重新派分人员。
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自己现在在哪个阶段呀~希望喵的故事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