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弘禾师兄”的第 15 期分享
作者 | 弘禾师兄
来源 | 稷下百家(jxbj100)
转载请联系授权 | 微信(jixiabaijia)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恶亦无不至矣。
——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著作,在《资治通鉴》中,他对如何选拔人才给出了定义。
正如上述所说:“德是靠才来发挥的,才是靠德来统帅的。德是才能发挥的前提,而德又常常在才能中表现出来。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但凡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如果找不到圣人,可以让君子来委任;如果没有君子,与其选择小人,还不如选择愚人。
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如果有才干会用在善良的事情上,而小人如果有才干会用来做恶。
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借着才干去做恶,那危害性要比愚人大得多了。
我们来看一下,司马光这个选人的标准是从何而来。
“食果去皮”智伯索要土地
公元前45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个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从春秋正式过渡到战国,这个事件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司马光将“三家分晋”这个故事放在《资治通鉴》的开篇,足以看出他对这个事件的重视程度。
在三家分晋前,晋国有国君,但是朝政大权由当时的四大卿大夫家族(韩、赵、魏、智)来把持,而其中一家便是智氏一族。
当时智氏家族在四卿当中一家独大。强大到可以吞并另外三家,独立统治晋国的地步。
智氏一族原本有一手好牌,但由于智氏一族的长老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选择了以才能出众却德行缺失的智伯作为族长,最后导致整个家族的灭亡。
而才华横溢的智氏族长智伯,不仅没能成为一代英雄,反而成为其他三家分晋的垫脚石。
智伯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个故事:
智伯在四卿里权势最大,在晋国国君的权势渐渐衰落的情况下,智伯就想自己做晋国的国君。
做晋国的国君就需要打压或消灭其他韩、赵、魏三大家族。如果单打独斗哪个家族都不是智氏一族的对手,但若三家联合起来,那就不好说了。
于是智伯的家臣郄疵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假借需要让晋国强大起来为由,迫使其他三大家族各交出一百里地。
当然就算三大家族把这一百里地都交给了智伯,他也不会将土地献给晋国的国君,而会据为己有。
如果这期间有不听话不交土地的,那智伯就可以以晋国国君的名义起兵攻打他了。
于是智伯便从三大家族当中最弱的韩虎开始下手,韩虎当然不愿意将土地给智伯了,但如果不给土地,智伯就会进行攻打。
此时韩虎身边的家臣段规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说:“智伯这个人非常贪图利益,刚愎自用,我们不仅要给智伯土地,还要给它最好的。
这样他的欲望之心就会更加膨胀,他就会继续找别人索要土地。如果别人不给他土地,他们就会打起来,我们就可以借此机会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了。”
韩虎听完认为有理,于是便恭敬的将好的土地呈给智伯了。
得到韩虎的土地后,智伯确实如段规所说,欲望更加强烈,更加的目中无人。
智伯讽刺韩虎、段规
公元前457年,得到韩虎的土地后,智伯在家里大摆筵席,主要宴请的宾客就是韩虎。
酒过三旬,智伯有些微醺,借着酒劲便做了一件事。
他把韩虎叫到一幅画面前,这幅图的名字叫《卞庄刺三虎图》
《卞庄刺虎》图描绘的意思是:
鲁国有一位勇士名叫卞庄,他看到两只老虎在打架,于是不动声色,等这两只老虎打累了,便一下上去把这两只老虎全打死了。
最后他因为这件事,一人杀了二只老虎,而使自己名垂青史。
而在智伯家的这幅画,画的是三只老虎在抢一只羊。这幅画上还有一句题词:
三虎啖羊,势在必争,其斗可俟,其倦可乘,一举兼收,卞庄之能。——《东周列国志》
智伯还怕韩虎看不明白,特意在韩虎面前念了这句题词。
画上的三只老虎在抢一只羊,三只老虎厮打起来势必会造成三败俱伤,而卞庄在旁边等着三只老虎打累了,一举拿下三只老虎。
智伯紧接着又说,他查了很多书,发现齐国有一个人叫高虎,郑国有一个人叫罕虎,而你叫韩虎,你看这不正好是三个虎嘛。说完智伯哈哈大笑。
韩虎被这突如其来的讽刺吓到了,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复是好。
这时候韩虎身边的家臣段规就替韩虎说话了,他质问智伯为什么直呼他家主人的名讳,按理是不可以直呼韩虎的名讳的。
这时智伯拍着段规的脑袋讽刺了一番,还很过分将段规形容成了图中三只老虎吃剩下的羊杂碎。
其实智伯已经猜到了韩虎主动给其土地的目的,就是想借着这些宴会告诉韩虎,我知道你心里怎么想的,你们想联合,门都没有,早晚把你们全部吃掉。
这时的韩虎觉得实在是惹不起智伯啊,于是就假装自己醉了,带着段规等家臣回去了。
智氏灭亡,三家分晋
后来智伯又跟魏氏一族要地,当时魏氏的继承人魏驹,也是不愿意给的。但幸运的是他的身边也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家臣,名叫任章。
任章就对魏驹说:“智伯跟我们要地,咱们应该给呀,这样智伯平白无故的多了这么多土地,他一定会越来越骄傲。
而被智伯索要土地的人呢,就会对他心生怨恨,最终抱团取暖。那么以团结起来的卿大夫们,和这样一个轻敌自大的人做对手,那智伯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魏驹听了有理,随后也向智伯呈交了好的土地,智伯看到两家卿大夫都如自己所愿,果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
到了最后一家卿大夫赵氏这里,智伯更过分了,他不仅要好的地,还要赵大卿家族发家的那块地,也就是赵氏的祖先得到的那个封地。
要知道,那块地可是赵家的宗庙之地。智伯侮辱人已经侮辱的让人忍无可忍了。
赵氏的继承人叫赵毋恤,赵毋恤心想这块地说什么也不能给啊,如果连自己的宗庙之地都拱手让人了,他这个未来的当家人以后还怎么立足。
所以赵毋恤等于被智伯逼到了绝境,我们常说“士可杀不可辱”,这场仗是非打不可了。
晋阳之战僵持不下的时候,为了防止韩、魏与赵氏进行勾结,所以智伯的手下就告诫智伯。
让他多拿出点好处给韩、魏中最重要谋士段规和任章,从而保证智氏与韩、魏两家的联合不受到破坏。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计策,但这个时候智伯的小心思就出来了,算了算觉得舍不得,所以不给。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智伯非常的不明智。
后来智伯联合韩、魏两家,带兵围攻了赵氏一族的所在地晋阳城,不仅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还用水淹了晋阳城。
就在晋阳城被水淹的岌岌可危的时候,智伯带着韩、魏两家卿大夫去视察战线。
当智伯看到晋阳城被水淹的只能看到三块筑城的城墙那么高了,城内已经被淹的非常狼狈的时候,他狂妄的说道:“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意思就是他到今天才知道,原来水可以让别人的国家灭亡。
听到这话韩、魏两卿大夫面露忧色,起了猜忌之心。这原因就是韩、魏两家的区域内也是有河流的,今日智伯能水淹赵氏,他日便可水淹自己。
韩虎、魏驹的这两位当家人的神情被智伯的谋士郄疵发现了,他想正常快打下来仗的时候应该是高兴的,为何这两人面露难色呢。
于是郄疵就给智伯提醒,说韩、魏两家已经跟你不是一条心了,你要早日防范。
智伯听到这话不仅没有做防范,反而第二天便去质问韩虎、魏驹这两位当家人,说是自己的家臣郄疵告诉他,他们俩位要反智伯,这两位肯定不敢承认。
而郄疵看到智伯这么快就把自己出卖了,一气之下也离智伯而去了。
此时,赵毋恤派一个叫张孟谈的人偷偷潜出城,拜见韩虎、魏驹,说道:“臣听说,唇亡齿寒,韩、魏与智联合攻打赵,等赵灭亡了,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们了。”
韩虎、魏驹回答说:“我们早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怕计划不成功被智伯发现,那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个人的耳朵,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于是两人秘密地和张孟谈商量好了起事时间,并偷偷地将张孟谈放了出去。
当天的夜里赵毋恤派人杀死了守堤的守卫,把堤坝开凿出缺口,让水倒灌智伯的军营。
智伯的军队为了救水而变得一团乱麻。
就在此时,韩虎、魏驹率领自家的军队从两侧进行围攻,而赵毋恤带人从正面攻击。
三家联合大败了智伯的军队,杀掉了智伯,连智氏家族的所有人都杀光了。
所以,正是因为智氏家族选择了这种有才无德的继承人做族长,才会导致整个智氏家族的灭亡。
司马光对智伯之死和智氏的灭亡是这样说的:
“智伯之所以兵败,导致智氏灭亡,原因在于他的才能胜过他的德行。
才能和德行有所不同,一般的人不会加以区分,而是把拥有这两个能力其中之一的人统称为贤士,这就是智氏家族之所以看错智伯的原因。"
才:指的是聪慧、明察、坚毅、刚强;
德:指的是公正、中庸、耿直、平和。
才能是德行的辅助,而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云梦地区产的竹子是天下最强的,但是如果不矫正其弯曲的地方,不配上羽翎作为箭括,就不能射穿很多坚硬的东西;
堂溪出产的铜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是不经过规范的熔铸,不经历打磨历练,就不能击败最强大的敌人。
所以:
才德全备的人才,才称为“圣人”;
既无才又无德的,只能叫“愚人“;
德行胜过才能的,可叫作“君子“;
才能胜过德行的,只能叫“小人“。
但凡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如果找不到圣人,可以让君子来委任;如果没有君子,与其选择小人,还不如选择愚人。
为什么呢?
因为君子如果有才干会用在善良的事情上,而小人如果有才干会用来做恶。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借着才干去做恶,那危害性要比愚人大得多了。
有德行的人容易受人尊敬,有才能的人容易受人喜爱。人们容易亲近喜爱的人,而容易疏远尊敬的人。
所以在考察选用什么样的人才时,往往容易被人们的才华蒙蔽,却忽视 了他的品德。
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贼子,家族的败家子们,由于才华有余而德行不足,最后给国家造成灭亡的不计其数,难道只有智伯一个人吗!
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能够明辨才华与德行二者之间的分别,知道这二者的先后顺序,又何必害怕自己不能知人善任呢!
历史上的曹操曾写过一篇《求贤令》,其中有句名言即:“道德无用,唯才是举。“他确实强调的是以才为选人的标准,称德行没有用。
他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时代也不能说有错。这种弃德唯才的政治风格,如果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你要明白”唯才是举“只能发生在乱世,当时的三国时期战乱不断,比较动荡,急需有才华的人暂时来稳固江山社稷。
但是和平时期,选拔人才的标准,一定是以德为先。
最后总结:
《资治通鉴》司马光建议选拔人才的标准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1)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2)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3)德胜才谓之“君子”;
(4)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恶亦无不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