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疫情逐步缓解的形势下,全国各地很多地区已经恢复了基层诊所的营业。虽然各地开诊条件细则有所不同,但归纳下来大部分还是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开诊前,经营者须先向辖区卫相关卫生部提交相关材料申请,经审查通过后方可开诊。
2、暂不可开展输液服务,尚不能对这几类就诊患者进行接诊,比如说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红、黄色健康码的患者,有14天内境外或国内重点地区旅居史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等等。
3、诊所配备好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橡胶手套、消毒剂/酒精、电子体温计等防护用品。
政策允许的地区,诊所要是想开诊,一定要熟悉了解本地开诊条件,按照相关要求准备好重新开诊要的物资。不符合条件违规开诊,就只会面临一个结果“被查被罚”,严重的还会被定罪。
3月7日晚,合肥市瑶海区嘉山路街道沿街一处无任何标识的“诊所”内,有一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女性正在给一名患者进行口腔治疗。被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发现后,经核查,行医女子张某某是一位执业助理医师,但该行医场所由于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疫情防控期间,相关口腔诊所、门诊部及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根据规定应当停诊。执法人员现场依法没收张某某非法行医的相关药品和器械,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并处罚款八万元整。这也是疫情防控期间瑶海区卫健委开出的打击非法行医首张罚单。
3月9日,邓州市卫生计生监督局在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了集中摸底和排查中,发现城乡结合部一家小诊所不仅在疫情期间违规私自营业,而且坐诊的人员,也并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诊所内还有患者在输液。执法人员张贴了停止违法执业活动公告,对无证行医诊所进行了取缔。
符合条件可以重新营业的诊所,就更不容有丝毫疏忽。为了防控疫情,守住那么多人辛辛苦苦换来的“确诊、疑似递减”成果,有很多方面的细节工作要做到位。
诊所管理方面
1、刚开工时要给员工鼓鼓劲,让大家能够有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对于家里有特殊情况或困难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因为这场疫情,大家都“休息”了那么长的时间,要重新适应开工上班的节奏,还需要一个转变过程。作为诊所的经营管理者,把诊所医护团队的良好工作氛围调动起来,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疫情,有些人家里可能多多少少会有些特殊情况或者困难,如果自己团队中的成员有这样的情况,能帮的就尽量帮些,多给予些人文关怀。特殊的时期,互帮互助显得更加珍贵。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位诊所医生的开诊“仪式”——医护团队站在诊所门口,拉开了一条横幅“一线英雄的您是我最想见的人”,一张照片,看了还挺让人感动的。这是一种信念,一种期待,也是对自己团队无形的鼓励。
2、定期检查诊所防疫工作需配备的防护用品,尤其是医用外科口罩。不仅仅是医护工作人员需要,像一些前来就诊的患者,如果患者所戴的口罩实在是不符合标准,对方又的确没有多余的口罩了,如果可以的话请给他更换一个。
3、诊所内要注意通风,定时做好消毒。做好防疫的各种提醒标识、微信码、宣传海报要粘贴在醒目的位置。
4、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工作。诊所里每一个人的防护工作都要做好,医护、患者和陪同人员需全程正确佩戴口罩。
5、不得哄抬口罩价格,不得违规销售过期防护口罩。
桂林阳朔县某诊所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微信散布口罩涨价信息,哄抬口罩价格案,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诊所处罚款人民币十万元的行政处罚。3月13日,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第四十五批疫情防控期间违法典型案件,涉及定州市海涛诊所。该诊所因违规销售过期防护口罩被罚款2万元。
医生接诊过程
1、预检分诊,放在第一步。对就诊病人先进行体温检测,不要违规接诊。如果遇到有发热、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症状及相关流行病学史的病人,做好登记,安置在诊所设置的临时隔离点,进行上报,按规范及时转诊上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
灵台县一个体诊所开诊,两次被监督执法所人员发现未对就诊患者进行体温测量,未对预检分诊台台面、体温表、场地进行消毒和登记,存在多项违规操作,存在疫情传播的潜在风险。第一次检查中被责令立即整改。但该诊所并未进行整改。第二次监督检查中,监督执法人员作出对该诊所立案调查的决定,当事诊所被停业整顿,并处罚款6000元的行政处罚。
2、接诊过程中,严格执行就诊患者管理,落实“一人一诊一室”。引导群众有序就诊,避免扎堆及患者二次集聚。很多基层诊所,诊室面积并不大,所以进入诊所的人员数量还是要控制下的,不能一窝蜂全都挤在一个小小的候诊室里。如果可以实行预约就诊便最好,让患者错峰前来诊所,这样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交叉感染的风险。
3、严格写好处方、门诊日志,对每天来就诊的病人情况要有明确记录,不仅仅是病症诊疗,联系方式、地址等也需要。特殊疫情期,这项工作要做的更细致,以防有特殊情况时,能够及时联系到患者。
4、一天工作结束后 ,要总结当天预检分诊、接诊工作的情况,看是否存在防疫问题?有没有哪些防护工作还需要改进?现在这个特殊时期,这些方面要多检查反省,总没有坏处的。
作者: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