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价值百万的简单方法
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
20世纪初,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因企业员工效率低下向企业管理顾问艾维·李咨询:希望艾维·李能够在三个月时间内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到时总裁查理斯会支付一笔费用给艾维·李,费用多少由查理斯决定。
三个月后,艾维·李在家中收到了总裁查理斯寄来的一百万美元支票,虽然艾维·李只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
1、公司员工每天离开办公室前列出第二天要做的六件事情
2、事情按照优先次序排列
3、第二天上班开始就开始严格按清单执行
4、如果没有完成,将剩余的写在第二天的清单上
这个故事的某些细节有几种版本:比如故事人物的名字,比如寄过来的支票金额等,但艾维·李给出的简单方法是确定的:列清单,照着做。列清单的方法如此简单,简单到很多人看后都不屑去尝试,但很多时间管理书籍:比如博恩·崔西《吃掉那只青蛙》中提到的“吃青蛙”,戴维·艾伦《搞定》书中提到的“GTD方法”等,都有“列清单”基本思路的升级版。
重要紧急四象限图
时间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叫做四象限法则(如图一),在运用四象限法则分析工作时会发现:很多人被一些紧急无关紧要的事情占用了太多时间,而一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常常被忽略,长此以往这些人会疲于应付各种紧急事情,忙忙碌碌一整天下来却发现很多重要事情都没完成。艾维·李的列清单方法之所以会有效,是因为公司员工通过清单把重要事情罗列出来,便于他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最重要的事务处理上,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列清单的方法就会有如此明显的效果呢?
二、列清单的方法为什么效果明显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书中提出大脑做决定有两套系统:系统1的运行是快速无意识的,不怎么费力,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的运作需要集中注意力,若注意力分散,运作就会随之中断。简单来讲,系统1感性,直觉判断,随时运行;系统2理性,精准分析,需要集中注意力从系统1中切换过来。
比如书中提到的一道数学题,不用费力去分析,凭直觉做就行:
球拍和球共花1.1元。
球拍比球贵1元。
问球多少钱?
很多人的大脑会直觉性地闪现出答案:0.1元,但如果你拿起笔在纸上计算一下就会发现,正确答案是0.05元。上万名大学生都回答了这个球拍和球的问题,其结果令人吃惊: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中50%以上的学生都给出了直觉性的错误答案。所以系统1直觉性思考有时并不可靠,必要时我们需要通过某种形式的动作(比如拿起笔和纸计算)切换成系统2理性的分析。
在直觉性思考中,我们容易受到一件事情的紧急程度的影响而去执行工作或者沉浸于一项任务中忘了更重要的工作,这就是很多人疲于应付紧急事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列清单其实就是将大脑里面杂乱的直觉判断转换成纸上条理清楚的理性分析的过程,在理性分析中我们更容易得出一项工作重要紧急的正确判断,从而在第二天的工作中事先规划事情不遗漏,重要事情先做不盲目,正确高效地完成任务。
三、方法简单但有效
去年我在古典老师的专栏《超级个体》中接触到了“每天三件事”工具,格式很简单:每天要做的三件事+小确幸+昨日收获,古典老师称之为“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自我管理工具”。刚一接触“每天三件事”时,我立马想起:这不就是艾维·李那个简单方法的升级版吗?
说实话,当时自己并不觉得艾维·李那个方法能够价值百万,因为方法是如此简单,不烧脑,没刷认知,也无需专门花时间学习,简单到自己都忽视它的存在,也没有认真去践行。直到自己坚持“每天三件事”后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是一个简单好用的工具,就像每天吃的白米饭一样平淡无奇却营养可口,在每天列清单中觉察和精进,日拱一卒,聚沙成塔。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个故事,一个伐木工在森林里砍树,每天的砍树任务很多,他一直都在不停地砍树,经常加班也砍不完。
朋友提醒他:你的斧头太钝了,效率太差,磨锋利再锯吧。
伐木工说:工作都做不完,哪有时间磨斧头?
朋友:那你什么时候磨呢?
伐木工:等我砍完所有木头再说。
如果你的工作是砍树,列清单就是帮你磨斧头,不管你信不信,在20世纪伯利恒钢铁公司已经为这个方法支付百万,在21世纪有很多人正在通过这个方法精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