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拖拉,关于孩子的时间管理
首先,我们来和大家聊一聊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怎么面对孩子的拖拉?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想邀请到大家一起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的就是,如果我们把怎么面对孩子拖拉,转换成我怎么培养我的孩子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这样一来,我们心里的思路会不会发生一些变化?
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是让孩子明白生活的界限和范围的,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的生活中过的愉快踏实,因为不确定会让人焦虑,而确定的规律和边界则让人有安全感。
稳定的规律能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所以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建立和维持日常秩序。
我们的孩子需要并渴望明确的生活规律,规律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帮助他们培养自律的品质。跟孩子一起制作惯例表,他们会觉得,我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我是有能力的,也会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创建的规则。
熟悉《小王子》里面狐狸对小男孩说的那段话的场景的同学一定会记得这段话:
“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 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
由此可见,有规律带给内心的安全感,对我们的重要性。
该怎么做惯例表呢?
2、头脑风暴需要做的事;(上床,早上起床,家庭作业,等等)
3、拍下孩子做事时的照片;
5、不要加入奖励,因为奖励会带走力量感。
我们和孩子一起建立惯例表,可以借鉴如下的步骤,拿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的放学后到睡觉前的时光为例:
第1步:问孩子:“你睡觉前都要做些什么呢?”
第2步:把每一样活动列出来;
第3步:再问:“我们先做哪个?后做哪个?”
第4步:和孩子一起排好顺序,可以问:“你想不想让我给你拍照片?”
第5步:把孩子每一个活动拍成照片,按照顺序粘贴在一起,就成了孩子的日常惯例表;(或选择孩子喜欢的其他方式制作成惯例表,照片只是惯例表的形式之一)
第6步:制作完让孩子选择张贴的地方。如果孩子忘记某一步骤,可以问:“你的睡觉惯例表下一项是什么啊?“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完成起来不那么简单,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制定过惯例表的家长,也知道这个简单的过程里,还有我们许多需要注意到的内容,下面我就制作惯例表之前,之后,以及制作的过程里,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来跟大家一一讨论。
制作前的注意事项
1引导孩子对时间有概念;
我记得我们家女儿是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学习认识时间的,慢慢的开始掌握分钟和秒钟是在更后面的时间了,但是我们对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从更小的时间阶段就开始了,比如上幼儿园。
所以当我们开始引导孩子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惯例表的时候,第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教会我们的孩子认识时间,并对具体的时间有概念。比如说30分钟是多长,一个小时是多长,5分钟又是多长。
没有这一步的基本认识,后面所有的都是空谈,比方说当我们和孩子讨论我们吃完饭需要多长时间的时候,孩子如果对时间概念是空白的,她可能会随口说十分钟或者两个小时。
这样的概念上的不清晰,也会对我们后面的制作和执行日常惯例表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们需要的是花时间去训练孩子,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将花更多时间去纠正未经训练的孩子。
不断的纠正,无法“教”会孩子,因为批评是会令孩子沮丧和恼怒的。
如此一个冲突的结果,孩子会决心不学。而且,这种所谓的“纠正”经常是不奏效的,因为孩子会为得到特别的注意,而乐于一再的捣蛋。
所以,在孩子不了解时间之前一次又一次的教会孩子这是几分钟,怎么认识时间现在到了几点几分?而不是等到孩子错误的估算了一个时间之后去纠正你这样的时间安排不合适。
2陪同并帮助孩子了解对日常事物正常情况下所需要的时间
有的家长会有疑问,比如说我明明说按照惯例表的要求,在讨论过程里去听孩子的想法,比如他吃饭需要多少时间,刷牙洗漱需要多少时间?可是为什么到执行起来的时候,还是时间不够,急急忙忙出门,感觉还是慢吞吞的。
当我们的感觉都好些的时候通过聊天我才知道,其实是孩子对时间还没有太多概念,他不知道自己洗脸、刷牙、换衣服各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我只是和孩子一起制作了"惯例表",但他不知道这个到底对他的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
然后家长就每次只是指着钟表告诉他指针到这里我们就要出发了,但其实他并不知道指针大概要多久才能走到那里,他要用什么速度才能按我的要求准时出发,说到底还是我没有真正花时间训练孩子学习这些技能。
如果我们只是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制作惯例表却没有花时间提供给孩子训练的机会最后还是会出现问题的。
所以我决定从现在起给他计时,看看他做每件事各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或者也可以选择和他一起洗漱… 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还是要给自己留出更加充足的时间以免自己这暴脾气发作起来不好收拾。
举个例子,孩子早上需要坐校车去学校,所以流程上他很清楚从起床到出门需要做哪几步,几点需要出门。但是,如何利用5分钟穿衣服,用10分钟分钟来吃早饭,再用5分钟来洗漱、穿外套和鞋出发,对于他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模糊和被动的概念。
所以,帮助孩子去了解,5分钟是多长,十分钟是多长?同时,我们还需要去记录一个综合情况的平均值。拿吃早餐来说,一周的时间里,星期一孩子用了15分钟,星期二用了20,星期三用了25,星期四用了15,星期五用了30,那这个过程里我们家长需有个仔细的观察记录,去找到那个合适且宽松的早餐时间,可能回事每天需要22分钟。
这样的一个时间不是孩子的想当然,是通过实践,也不是爸爸妈妈的要求,而是爸爸妈妈通过孩子完成的情况得出的一个合适的比平均值宽松的时间。做作业,洗头,洗澡,练钢琴,练书法等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通过孩子的实践练习和家长的观察并记录,从而得出一个合适的时间。
目标和过程之间的差距,需要很多理解和练习,在时间充裕不赶时间的时候进行。即使是孩子充分参与下制定出来的惯例表,也一样需要有充分的练习时间来配合。
关于“培养孩子自身对时间管理的能力”,分享给大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的部分内容:
孩子在许多日常的任务中都需要明确的训练。当然,孩子可以从观察中得到许多知识,但我们不能单靠他这样来学习每一件事。他需要被训练帮忙做家务,高效的完成作业,自己洗漱,等等等等,但是这些能力不是一天能具备的,而是需要我们把她细分成很多小小的步骤,去带领我们的孩子学会这些技能。
比如培养孩子有管理时间的能力,那我们就先要去培养孩子在此之前掌握对时间的概念,以及明白自己具体事情需要具体多长时间。这些不是从偶尔发表的评论,或在他们该完成某些事时用责罚就能学会的。训练时间应该是常规的一部分。
任何技巧的训练都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每个技巧应该分开来学。对孩子的学习要有耐心和信心。一个令人愉快的欢乐气氛,和一个成就的认可,让父母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觉得很愉快。明智的父母同时应该向孩子提供对可能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的训练和了解(如刷牙,看牙医等)。
把花时间训练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繁忙的家长们经常忽略掉的或者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的难题,需要大家一起体会,讨论,学习。
3对需要做的事情的主次有概念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现场做了演示,给学生们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学生前面,他说:"我们来个小测验",拿出一个一加仑的广口瓶放在他面前的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 "瓶子满了吗?" 所有学生应道:"满了"。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
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专家点点头,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知道水面与瓶口平齐,他抬头看看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一位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时间管理专家摇了摇头说:“这说明只有你先把大石头放进瓶子,你才可能放进小石头,再放沙子,如果一开始你放的就是沙子,那么瓶子很快就满了,所以,在时间管理中,最要紧的是先放大石头,那些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然后是小石头,最后才是沙子。
所以学会时间管理的孩子,通常会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主次的区分,主要的事情就是大石头,次要一点的是小石头,在此要的是沙子。
打个比方,孩子们考试,考语文,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这样算下来,就是一分钟一分,我不知到大家对一分有没有概念,看过黄磊海清的《小别离》都知道,那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就是“一分一操场“,如果面对两道都是十分钟的题目,第一道题我估计要20分钟才能做完,那么我可能会先去做那道有把握时间段得分准的题。
如何才能知道这道题大概要用多少时间呢?着需要我们家长引导孩子平时对时间管理的训练。也就是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时间管理就像整理电脑碎片,当我们长时间使用电脑,他会越来越慢,甚至出现故障,有经验的工程师傅会帮助我们整理碎片,整理出很大的空间,电脑也因此灵活,我们也要给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初次分类,一个抽屉装一个分类,当我们开启一个抽屉的时候,就要关闭其他抽屉,这样不仅培养了专注力,还提高了效率。
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1父母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日常惯例表?
不止一位家长,在听到日常惯例表时对我说,这个没用,肯定没用,从小到大做了无数次安排,没用的。听到这样的话时,我往往只会微笑,不会再说什么了。这么深的负面标签贴给了孩子,这么重的消极预设已经放在了一个本应该是全新的开始,我想说,你心里在预设什么,事情往往就会发生什么。
分享一位正面管教妈妈(棉小暖)和孩子一起制作的日常惯例表(左),和右边《超级育儿师》里老师给小米制作的“小米的夜晚”时间安排表。
看看这两张,我们感觉是不是很直观了?如果你是孩子,你喜欢哪种方式?
要制作成左边这样的表,没有孩子的一起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些充满童真的画线,那些大人或许看不懂但是孩子一目了然的表达;
看看右边,看上去很工整,可是,孩子看得懂吗?看不懂的表,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吗?能够从内心去影响到孩子什么吗?
曾经有一位上完家长课的学员打电话问我,她的情况是这样的,9月份开学的时候和孩子制定了日常惯例表,整个学期孩子和家长都按照惯例表上面的执行,彼此感觉都很不错,到了寒假,因为不需要上学,所以就没有按照惯例表上面的来执行,等到过完年,焊接结束的时候,这个时候冲突来了,孩子怎么也不愿意再次回到之前惯例表的习惯当中来,她问我问题出在了哪里? 大家也可以想想问题出在了哪里?
问题出在孩子不清楚这样的一个惯例表需要执行的时间段是什么?从惯例表制定的那天开始,孩子一直执行得很好,随着寒假的到来,作息时间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当孩子暂停按照惯例表执行的时候,孩子可能理解到的是以后再也不用按照这个上面执行了,当新的一个学期开始,所以孩子也就回不到上个学期妈妈所期望的那个状态。
就如我们经常说到很多情况我们可以提前告知我们的孩子,在我们制定惯例表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讨论这样的一个惯例表,它的有效期是哪一天到哪一天。
比如像我们家的周末和作息时间和工作日不同,那我们在制定惯例表的时候,也会告诉孩子,这个是我们学习日的安排。孩子心里也会清楚为什么在不同的日子里,可以不按照惯例表执行,不是因为不坚持了,而是说遇到不同的情况,我们的惯例表会有不同,当然,也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周末惯例表,或者寒暑假惯例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
制作后的注意事项
1约定执行一段时间
执行惯例表是一个不断学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工具,如果是那样,它只是经过我们伪装起来的控制孩子的工具。
所以当我们在和孩子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可以不评论,不判断的写下孩子每一个想法,然后在结束的时候告诉孩子“我们先按照这个尝试执行一周,中间有任何问题我们可以停下来商量,也可以留在下一周的这个时间来讨论”。
这样做的目的,是我们接纳并允许孩子可以犯错,并在错误中得到经验,然后关注于解决办法。
打个比方,孩子在头脑风暴睡前需要做的事情里面,可能没有写要做作业这一项,那么在第一天过程里她就会发现问题,或者到了第二天在学校的时候她会发现自己作业没做,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接纳孩子在制作惯例表的时候出错了,并理解孩子的情绪,同时和孩子再一起讨论惯例表可以怎样修改?
久而久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的主见等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培养。
2孩子偶尔不执行时怎么办?
不执行总会有原因,最先需要检视的是大人自己的行为。
比如说,我们是不是在一个情绪安全的环境下,和孩子讨论制作这样的惯例表,如果孩子是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完成的讨论,那么可能有一部分并不是她发自内心想去做的,有可能是出于服从或者别的。
当孩子说出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后,我们家长是不是做到了完全的倾听,不评价,不打断,只记录,不判断的原则,如果在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妈妈给建议说,我觉得语文作业要在练琴之后完成,那很有可能孩子出于想快点结束这样的讨论,因为反正我说得太多妈妈也还只是要我听她。那么这样的想法也不是孩子内心真正完全想要的,所以在执行起来的时候,会有情绪,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行为永远大于语言的说教。
一边对孩子提要求,一边对自己没有要求,比如说给孩子的惯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自己却拿着iPad在追剧或者打麻将,这种典型的“只许家长放火,不许孩子点灯”的心态,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只会抵消彼此的某些努力。
我们家曾经尝试过一段时间,就是妈妈把自己的惯例表和孩子的坐在一起,每天到了晚上的时候,双方相互来回顾对方这一天做的事情并给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在那段时间里,我最能体会到的是孩子对我们的包容,我每天用我自己都不能忍受的普通话给女儿读散文,她都会在完成栏里画上一个大大的勾。
反观自己,确实有时候让自己很汗颜。
3日常惯例表是制定就不改了吗?
不是的,有生活气息的日常惯例表是需要不断调整的。比如冬、夏作息时间调整时,比如假期的来临,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比如家里来了小住一段时间的小客人......都会需要及时调整。
有人说,我孩子就是不按时间洗澡,我用了正面管教教日常惯例表,孩子还是不听,没用。
日常惯例表,本来的目的就不是控制孩子。当我们想控制孩子时,我们使用什么工具,孩子一样能感受到我们的控制意图,是的,让孩子按时洗澡,其实是试图控制孩子在某个时间完成某事。(事情是需要做的,但我们可以把控制换成让孩子自愿配合)控制即使短期有效。
一件事上有效,也会在长期,更多事上回归到“又不好使了”这个地方。然后,有人觉得那我就再多学,或拼命反复学,是不是就能“好使了”?如果你还是想控制孩子,那过程和结果基本是可以预期的。
没有人愿意被控制,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抗,即使我们可能看不到。这样的状态下,把正面管教当工具使,“没用”,用别的方法,其实也是类似。
而不管用什么方法,其实我们要做的是:先学 “道”,再学 “术”。或至少一起学。
这时,日常惯例表的目的不再是控制孩子,而是态度上和孩子平等地商量,态度上相信孩子有一定理解这些事情和安排的能力,帮孩子看到有哪些事情客观地需要,帮孩子熟悉如何安排这些事情能,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尊重情形。而这个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按时睡觉,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和练习。
家长学习的目的,本身绝不是解决一个个眼下的问题,而是以此为机会帮助孩子培养长期的能力和品格。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是:
平等的沟通
参与制定计划
表达自己的意见
倾听别人的意见
了解客观环境的规律
了解和体会不同变化带来的不同结果
在变化中调整和完善
收获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人,慢慢成长的,对自己的信心和相信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能力。
一个日常惯例表,其实在工作中就是工作流程,在生活中就生活计划,在人生中就是大规划和小计划。而小时候与家长合作制定并调整的经历,是孩子和别人合作的基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