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目录
一、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二、人际关系的本质
三、七个习惯的简要框架图
四、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一、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导读:“品德成功论提醒人们,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只有当人们学会并遵循这些原则,把他们融入到自己的品格中去,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幸福”。
品德(Character Ethic)是成功之本,所谓品德,包括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等。一战后,成功由重视“道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也就是说,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着两大方向发展:一是注重人际关系和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盲目积极乐观。”前者是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公关技巧来获取成功,后者则是靠玩弄或是欺骗性手段来赢得好感、达到目的。二者的差异显而易见。
如果品德有缺陷,无法获得长久意义上的成功,只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只凭借个人魅力赢得的人际关系是无法长久的,没有诚信和基本的品德,一时的成功会被人际关系破裂而取代。而品德有余、沟通技巧不足,即便是人际关系质量一般,也是瑕不掩瑜的。
要真正理解这七个习惯,需要先理解人类的思维定式及如何实现思维定式的转换。
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Paradigm),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广义上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份地图,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
我们可以把思维定式比作地图,每个人脑中的地图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
上图是摩登女郎,还是老妇人?都由我们的思维定式来决定。这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本质:思维定式对人际交往有影响;条件作用(环境、他人或思潮)对人类认知和思维定式有很大影响力;思维定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
这也反映出个人魅力论的缺陷,就是仅仅改变表面上的行为与态度,忽略作为源头的思维定式,改变的成效就很有限。越认识到思维定式、地图或假定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越能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
上面这个试验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其实是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顿悟感。第一印象的影响越深,顿悟的力量就越大。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积极的,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这种转换让我们偏离了通向成功与幸福的轨道,不论转换的结果是否积极,过程是否渐进,都会改变世界观,不论思维定式是否正确,都会决定行为和态度,并最终影响人际关系。
而且,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立即发生的,思维模式和个人性格发展成长密切相关,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和性格也紧密相关。
有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建立了思维定式或者绘制地图,借此观察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这是主观的事实。只有灯塔式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比如公平、正直、诚信、服务、潜能等原则。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地图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自然法则,人越能正确高效地生活。
个人魅力论能让人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过程,迅速实现良好的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其实是错觉和幻想,事实上,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我们往往在物质领域上,较能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和个人品性上,一般人却不见得能了解这一原则。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能够认同或加以实践。
个人魅力论总是认为,可以有更高效率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往往都流于空洞,其实,人更需要实质性的东西。
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也就是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正确引导我们为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这种新的思想水平就是本书要阐述的内容,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由内而外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由内而外,就是从自身、内心做起,包括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这个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要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先要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把个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际关系是徒劳的。
二、人际关系的本质
导读: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份“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人的自制力和自知之明。独立是人与人互相依赖的基础,只有人际关系技巧,没有独立人格,人际关系不会长久维系,决定人际好坏的是本性,言语、行为倒在其次。除了个人领域的成功,更要有公众领域的成功,这就需要不断地修身。
所谓情感账户,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安全感,能够增加账户储蓄的,是礼貌、诚实、仁慈和信用,这些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赖,让沟通变的更加轻松、直接和有效。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会降低信任甚至减少情感账户余额,最终影响人际关系。因此,希望关系持久,就要不断储蓄情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需要时间,这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
总结来看,主要有七种投资方式:
一是理解他人:这是感情的基础,互相理解、真心相待,认同对方的观念和价值、多考虑对方的需要并给与配合,这样能够增进情感关系。俗话说,想要人如何对己,就要首先如何对人,了解对方,而非主观臆断,是一切关系的前提。
二是注意小节:不要忽视小节的作用,一句无意的言语也许就会伤害感情。
三是信守承诺:不要轻易许诺,一旦承诺了,就要想办法兑现,这样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系,否则,信赖关系很容易崩塌,进而影响感情。
四是明确期望:目标不清晰,而影响交流沟通与信任,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和谐。不要认为目标期望可以心照不宣、不用表达。其实正相反,应该明确表达出来,才能避免很多误会,减少很多麻烦。
五是正直诚信: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品格,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尤其是不要当人指责议论他人,否则也会影响听者对你的信赖和尊重。
六是勇于致歉:敢于道歉的人往往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否则很难开口。真诚的道歉,是情感投资必备的要素,但要确保错误是无心之过,且不能一错再错,否则,频繁的出错、频繁的道歉,也会适得其反。
七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的方式,也不能完全没有原则和底线,被爱的人可以通过接受这样的爱获得自信和自我,而有条件的爱则容易让人反感、且有心理设防。
● 一对一的人际关系
保持良好的一对一的私人关系,比群处更考验一个人的修养和能力,越是一对一的关系,越难以维系,也越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
人与人之间产生问题,是正常的,不要害怕问题,更不要逃避,往往问题是通往人际和谐的重要一步,为了解决问题,人和人之间有了更多交流和沟通,更能因问题得以解决而增进感情。
三、七个习惯的简要框架图
习惯一,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
习惯三,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
习惯四,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与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
习惯五,知彼解己: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
习惯六,统合综效: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扬弃敌对的态度,不以妥协为目标,也不仅仅止于合作,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
习惯七,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品德实质上是习惯的合成。”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指做什么和为何做,技巧指如何做,意愿指想要做,习惯的培养需要三方面的努力,这样可以突破思维定式,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得到提升。
七个习惯符合成长规律,“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从幼年时候的依赖他人,到成长过程中意识到人类社会的互赖关系,该过程可以用“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来表示。
成熟模式图指人类成长的三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期(Dependence)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期(Independence)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期(Interdependence)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独立比依赖成熟,是人生的重大成就,但却不是人生最高的成就。现实社会中总是大力推崇人的独立性,许多组织和个人都以此为目标,为了避免被他人控制、摆布和利用,以至于对依赖矫枉过正。
只重独立并不适于互赖的现实生活,只懂独立却不知互赖的人只能成为独立的成功的个体,而不是“优秀的领导者”和“最佳合作者”。但只有独立的人才能互赖,没有摆脱依赖性的人没有互赖的条件。
因此,七个习惯中的前三个,着重于自我约束,由依赖到独立,这都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能够培养品德,独立后才有互赖的基础,可以致力于公众领域的成功,也就是第四、五、六个习惯所指的团结、合作与沟通。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前六个习惯,指的是自我更新,也就是“在人生的四个层面上实现平衡而有规律的更新,是不断改进、螺旋向上的成长过程”,可以把自我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其他六个习惯。
七个习惯能产生高效能,它们以符合自然法则的思维定式为基础,这个自然法则就是“产出/产能平衡”(P/PC Balance),即效能。效能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产出”,一是“产能”,产出与产能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能。
人类所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分为物质资产、金融资本以及人力资本三大类。对人力资产而言,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因为物质与金融资产为人所控制。
任何正确的原则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状况。本书所提到的每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包括家庭)。
唯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是效能的定义和模式,也是本书阐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导言:“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创造条件。”
社会之镜(Social Mirror)是指,人会通过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定式来进行自我认知,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人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流行观念,可以绘制出三种社会地图,也就是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Genetic Determinism):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而来。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
这三种社会地图都是以“刺激—回应”理论为基础,基本观点是,我们会受到条件左右,以某一种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种特定刺激。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是有选择自由的。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包括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
积极主动(Be Proactive),是高效能人士选择自由的重要体现。这是行事态度,也是人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决策而非外在环境,人要积极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责任感,是选择回应的能力,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身行为归咎于环境或外在条件以及他人因素,不会因一时冲动或外界影响而情绪化处理事情,而被外界影响或控制的选择就是消极被动(Reactive)。积极主动的人理智高于感性,消极被动的人则容易冲动。积极主动的人不会对外界影响完全无感,而是能够根据自身价值观选择如何回应外界影响。
说到价值观,人生主要有三种,一是经验价值观(Experiential Value),来自自身经历;二是创造价值观(Creative Value),源于个人创造;三是态度价值观(Attitudinal Value),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这三种价值观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观。
逆境能够激发思维转换,以全新的观念看待世界、自己和他人,这能够提升和激励人的态度价值观。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采取主动是产能产出平衡的必要条件,培养本书提到的其他六个习惯需要积极主动,而每个习惯也会激励人采取主动。
判断一个人是否积极主动,要看这个人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哪些事情上,每个人特别关注的事物都可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这个圈里可以被掌控的事务,叫做“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积极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不断扩大影响圈。而消极被动的人专注于关注圈,盯着别人的弱点和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充满负能量,消极抱怨,还给自己找借口,影响圈越来越小。只有在影响圈上下功夫,关注自身思维模式,才能获得改变自己的正能量,很多人的关注圈其实小于影响圈,越是缺乏远见和判断力、消极自私的人,越重视关注圈,积极主动的人比较看重自身影响力,他们的影响圈往往大于关注圈,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所谓可以控制的问题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通过影响圈来解决的。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属于影响圈范围内。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
无法控制的问题,要做的是改变面部曲线,用微笑、真诚与平和的方式接受现实。
一个人的关注圈相关的话语都带有假设性质,而影响圈则体现了个人的品德修养。
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往往不是由外而内,而应该是由内而外,也就是说,要先改变个人行为,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人可以自由选择,但后果仍由自然而非人力所能左右,原则会制约人的行为,按照原则行事能够产生积极效果,反之则导致消极后果,所以享受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错误的选择会有很多,人总是会后悔,想再拥有一次机会,积极主动的人则不会这样,而是承认错误,接受现实,并马上改正错误、吸取教训。这些都是人把生活中心由关注圈转向影响圈之前需要考虑的。
影响圈的核心,是做出承诺并信守承诺。积极主动的本质和表现就是信守承诺而不食言。自我意识和良知负责让我们检讨自己,发现需要改进的缺点,想象力和独立意志配合自我意识做出承诺,并达成目标。因此,出现了两种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一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这也是培养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
至于别人的缺点,不要只是指责,重要的不在于别人是否履行职责,而在于你的态度。
导言:“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东西。因此,我们务必盯紧真正重要的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以终为始,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要先认清方向,要以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凡事都要遵从这一目标,既可以掌握目前的处境,也能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不至于误入歧途。
以终为始,一是,要以“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这一原则为基础,即凡事要先构思,也就是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实现第二次创造。这也会扩大我们的影响圈。
意识薄弱的人,往往不愿意主动设计自己的人生,也就是不能有意识地设计第一次创造,结果被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过于依赖别人,过于渴望被接纳,反而让别人影响了自己的价值,要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创造的结果,都是主动设计的结果,习惯二“以终为始”就是在探讨“第一次创造”。
以终为始,二是,还要以自我领导这一原则为基础。领导,就是第一次创造,要先于管理存在,管理自然就是第二次创造,二者就好比思想和行动。管理关注的是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有效地做好事情,领导关注的是高层,思考的是成就什么事业。“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所以很多企业,都是领导重于管理,因为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你付出多少,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没有有效的领导,高效的管理也无济于事。
人积极处世的基础是自我意识,自我领导的基础是想象力和良知,想象力可以让我们演练内在潜能,良知让我们遵循自然法则或原则,发挥才能,确定指导方针并付诸实施,三者的结合,能让我们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承袭他人的剧本,所以,三者,其实是在改写,尤其是在认识到剧本低劣或是思维定式低效时。我们承袭的剧本违背我们自己的目标时,需要通过改写来使人生符合内在价值观。
以终为始,意味着要以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角色,为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创造负责,为改写的人生剧本负责,使思维定式符合自身价值观和正确原则,从而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也就是人生哲学或是基本信念,宣言里要阐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意见价值观和原则。这是做出抉择的基础,也是日常决策的基础。
制订个人使命宣言,需要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是我们基本的思维定式,也是观察世界的镜子。我们要确立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利用自我意识检查自己的地图或思维定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基于正确原则,利用良知审视自己的才能和贡献手段,利用想象力制定我们的人生目标,找寻宣言的素材,我们专注于这个核心,也就扩大了影响圈,实现最高的产能,提高各方面的效能。
这个核心,包括:安全感、认同、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安全感”(Security):代表价值观、认同、情感的归属、自尊自重与拥有个人的基本能力。
“人生方向”(Guidance):是“地图”和内心的准绳,人类以此作为解释外界事物的理据以及决策与行为的原则和内在标准。
“智慧”(Wisdom):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对平衡的感知和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这些能力的统一体。
“力量”(Power):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做出决策的关键性力量,也包括培育更有效的习惯以替代顽固旧习的能力。
上述四者,相辅相成,均衡且协调发展,能够培养优秀的个体。这四者的成熟程度,之间的平衡协调整合情况,对生活的影响等,都由人的基本思维定式来决定。
各种生活中心往往会对上述四个因素构成影响,并影响我们的生活。
一是,以配偶为中心。情感过度依赖对方,反而会导致婚姻紧张甚至破裂。
二是,以家庭为中心。过于注重家族传统和荣誉,一旦出现影响这些的因素,就会变得脆弱不堪,甚至影响家庭和谐。
三是,以金钱为中心。经济危机会让人感到焦虑担忧,过分看重金钱在生活中的位置,就会被金钱所左右。
四是,以工作为中心。人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都建立在工作的基础上,生活的全部意义也是工作,因此,一旦有阻碍工作的因素,就会相应地影响人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
五是以名利为中心。很多人有强烈的占有欲,靠名利和物质实现自我价值,总是攀比、焦虑,被无形的东西所左右。
六是以享乐为中心。短暂的娱乐并不能给人以持久的快乐,贪图享乐之人,很快就会对这短暂的快感厌恶,而且长久的娱乐对智慧、潜能、安全感没有什么帮助。
七是以敌人或朋友为中心。过分依赖朋友,或是对伤害自己的人耿耿于怀,都会导致恶性循环和不良后果。
八是以宗教为中心。
九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自私自利,与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相违背,狭隘的自我中心会让人缺乏安全感和人生方向,也不会增长智慧及行动力量。
很多生活中心,其实是混合出现在生活里的,而且会因环境而有所变化,有明确的生活中心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能够获得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
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是支撑人生的四个重要因素,而以正确原则为生活中心,可以为发展这四个因素提供坚实的基础。原则,是理性的、深刻的、实在的、经典的真理。遵循原则,后果积极,忽视原则,后果消极。越掌握正确的原则,越会有明智的行动,把永恒的原则作为生活中心,就会有高效能的思维定式,这一定式能够决定人的态度和行为,这样的人会保持冷静和客观,做出的选择会有一些特征,包括:主动选择、最有效的选择、根据原则做出的选择、可以建立良好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对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不犹豫。
我们需要发挥想象力和良知,撰写个人使命宣言,这两项人类天赋,由右脑负责,越开发右脑,越能通过心灵演练(Visualization)和综合能力,对人生目标进行考量和规划,因此,拓展思路和心灵演练就是开发右脑的两个方法。自我领导,需要建立愿景和价值观,并尊崇这些重要原则,右脑会帮人进行心灵演练,对正确的行为进行确认,让生活更符合使命宣言,这便是对“以终为始”的应用,而其中的所谓确认,主要是指对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这五个基本要素的确认。有效的个人领导、心灵演练和确认方法都来自对人生目标和原则的充分肯定和认同,心灵演练,需要以品德和原则为基础,不然会被拿来滥用,这一点需要明确,而且,不能违反人的生活中心。在撰写使命宣言时,负责逻辑和语言的左脑会联合右脑一起描绘图像和感受,围绕重要角色写成的使命宣言,能维持生活平衡,人也就能掌握全局。家庭,也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而且是生活的中心,家庭使命宣言就像宪法,可以衡量利弊得失以及重大决定,使全家人团结在共同的目标下生活,家庭一旦出现问题和危机,家庭宣言作为思考和管理家庭的框架,会提醒家人做出最有利于家庭的决定,并以正确的原则为准绳解决问题、消除危机。组织,同样需要使命宣言,而且,目标要由所有成员共同完成,不能由少数决策层独断。组织会集思广益让全体订立共同的使命宣言,只有参与,才能有认同,这是个重要的原则,能真正反映每个组织成员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的使命宣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接受组织共同目标并为之奋斗。
导言:“有效管理是把握重点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独立意志是实现成功自我管理的重要能力,就是作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决定和选择采取行动来实现,这是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而有效管理,就是指要事第一,先做重要的事情,领导者关心的是哪些事重要,而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将这些事付诸实施,自我管理的实质是自律、条理,实施计划。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说明实现了由内而外的自律,体现了独立意志,由此,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研究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很好的自我管理者,都能做到要事第一,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屈从于情绪和欲望。
自我管理,需要认识时间管理的精髓,也就是如何分出轻重缓急和培养组织能力。时间管理理论分为四代:第一代是使用便条和备忘录,第二代是使用行事历和日程表,强调对未来的规划,第三代是优先顺序,根据轻重缓急设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再制定计划,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实现最高效率,但这种方法比较教条僵化不灵活,容易产生反作用,第四代是主张个人管理,把重心放在个人得失的平衡上,不太受时间和事情的约束。
不过,从本质上看,我们对时间的利用主要表现为四种方式:
第一种:紧急又重要的事情。比如:危机、迫切问题、在限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任务,需要立即处理。偏重这种事务,结果是:压力大、筋疲力尽、被危机牵着鼻子走、忙于收拾残局。这种事务会占据几乎全部的精力和时间。
第二种: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比如:预防性措施、培育产能的活动,建立关系,明确新的发展机会,制定计划和休闲。很多高效能人士都能够抓住机会,形成预防型思维定势,做到防患于未然,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却不那么紧急的事情上,进而提高个人处事能力。偏重这种事务,结果是:有愿景、有远见,能够平衡、自律、自制,以至于很少发生危机。
第三种: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接待访客、某些电话,某些信件、报告、会议,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务,公共活动。很多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种事务上的人,基本上是对自己不太负责任的,忙的都是别人的事情,所以高效能人士往往能够规避这种事务,把精力和时间放在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上,以避免出现重要却又紧急的事情。偏重这种事务,结果是:完全不负责任,甚至被炒鱿鱼,基本生活都须依赖他人或社会机构。
第四种: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比如:琐碎忙碌的工作,某些信件、电话,消磨时间的活动,令人愉快的活动。如同第三种,这些事务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高效能人士也会尽量规避。偏重这种事务,结果如同第三种。
因此,要勇于说“不”。要明白对要紧的事情优先安排,对次要紧的或是不要紧的事情要敢于舍弃,敢于拒绝,这就是取舍之道,甚至是拒绝紧要的或是重要的事情,只要符合你自身的价值观,不会阻碍你把该做的事情或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事情,要有掌握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的能力,有原则、有自制力,能够抵制诱惑,怀着诚挚的信念和目标,拒绝该拒绝的,做好该做好的,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能。
我们需要围绕第一种事情展开各种行为或工作,就得用到时间管理理论。第一代时间管理理论,没有优先的概念,做完了备忘录的事情,不代表就符合人生的大目标,所以只是完成了必要的事情,而非重要的事情。遵从第一代理论的人,有从众的心理和行为,因此,算不上高效能人士。
持有第二代时间管理理论的人,自制力强了,有预见性,不从众,但没能分清轻重缓急,总受到计划限制,没有太大成就。
持有第三代时间管理理论的人,有了更大进步,能够持有一定的价值观和目标,但做事过于循规蹈矩,视野小,总是因小失大。
上述三种人,都没有能够形成做第二种事务的能力,也就是做不紧急但重要事情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只有持有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人,才能以原则为中心,兼顾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产出与产能并举。能够做到以第二种事务为中心,有效管理生活,须满足六个标准:
一是和谐一致。
个人理想和使命、角色、目标、工作重点、计划、欲望、自制和谐一致。
二是平衡功能。
平衡人在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兼顾健康、家庭、个人发展,不要认为某个方面的成功就能弥补另一方面的不足。
三是围绕中心。
有计划地安排好人生,把重点放在不紧急却十分重要的事务上。
四是以人为本。
管理的重点在于人而非事情,要重视人际关系,而非完全为了效率。
五是灵活变通。
要根据个人作风和需要调整管理方法。
六是便于携带。
可以方便携带和修正管理工具。
有效的自我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是第二种事务,需要我们有效的管理工具把生活中心调整到第二种事务上去。
那么,以第二种事务为中心的日程安排需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确认角色。明确自己的关键角色是什么。
第二步,选择目标。把思考计划中每个任务下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目标。其中要包含几个第二种事务,而且要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要明确自己的每个角色中哪些事情重要,并为每个角色树立一到两个目标。
第三步,安排进度。为每一个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每周目标,包括职责、任务、计划(时间表和分配时间);长期目标,包括个人奋斗目标、职责、具体任务。而且要做到“要事第一”,并保证有充分的自由和灵活性应对突发事件。
第四步,每日调整。要能够根据突发状况、人际关系意外发展和新的机会对每天的要事进行适当调整。
总的来说,要明确一点,对事情进行排序之前,要明确具体的事务和个人使命之间的关系,要能够寻求事务和人生各个领域的平衡,否则适得其反。
做到“要事第一”,还需要身体力行。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是做到这一习惯的重要方法,能够做到对人讲效用,而非单纯的做事有效率,这更强调了对人的充分尊重,能够让人用你已经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乃至各种决定,这种时间管理方法有着超越前三种的先进性,一是能够以原则为基础,能够有效分配自己的时间,弄清楚什么重要和有效。二是能够接受人内心良知的指导,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与既定价值观保持一致,还能保持灵活和变通。三是确认了人的个人使命,包括价值观和长期目标。四是能够明确自身角色,平衡生活中的各种角色。五是可以周为单位计划生活。而贯穿这五个方面的是把人际关系和结果放在第一位,把时间放在第二位。
此外,还有一个实现个人管理高效能的秘诀,即:授权。也就是“放手”,把责任分配给组织内可靠之人,腾出时间和精力做更高层次的工作,这也是事必躬亲和管理之间的分野,管理者更应该注重建立制度,组织群体力量共同完成某项工作。其中,授权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指令型授权,一个是责任型授权。
指令型授权,是指,让别人去做,做完汇报情况。生产者一般具备这种行为模式,这些人关注的是方法,并为结果承担责任。但事无巨细,实际效果往往不佳。
而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认知他人的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即,责任型授权。
责任型授权,更加关注结果,给人充分的做事自由和选择做事的方法,并为结果负责。要求双方必须就五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预期成果。双方要明确最终的结果,并以此为中心。二是指导方针。要确认评估标准,要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要实现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阻碍,明确指导方针并放手让他人去做。三是可用资源。要明确可以使用的人、财物、技术和组织资源。四是责任归属。要制定业绩标准,并以此来评估成果。五是明确奖惩。明确评估后的结果,如何奖励等。责任型授权,是授权的新思维方式,成功的授权,也是有效管理的体现,这是个人或组织成长最基本的因素。
导读:“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双赢思维,指有助于实现有效的人际领导的习惯。
人际交往主要有六种模式,即:
利人利己(双赢)
损人利己(赢/输)
舍己为人(输、赢)
两败俱伤(输/输)
独善其身(赢)
好聚好散(无交易)
哪种好,要看具体情况,要认清形势,其实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只有双赢是最可行的交往模式。
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如果不能实现利益共享,也就是达不到双赢,那不如好聚好散,即放弃。但这种思维只是适用于短期关系,对长久持续的关系而言,却不一定可行,而且会有负面效应。
双赢能让双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谋利益,这需要勇气、胸襟,要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为基础。双赢的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双赢品德、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体系(结构)、双赢过程。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诚信、成熟(在表达自己情感和信念的同时还能体谅理解他人的能力,这也是人际交往、管理和领导能力的精髓,标志是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的那个平衡点)、知足(相信资源充足,表现为两种心态,一是“匮乏心态”(Scarcity Mentality),俗话说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二是富足的心态,源于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足够强大。)
双赢关系,是以双赢品德为基础建立的关系,双赢的精髓是信用,也就是情感账户。账户充足才能具备信用,彼此信任才能坦诚相待,进而剔除障碍,实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合作氛围。如果能够试图解决深层问题和本质差异,双方的情感账户才会充足,与赢/输模式的人交往,把握好双赢关系更加重要。越能坚持做到双赢,越能影响他人,也就能够保持很好的人际领导能力,超越了交易式(Transactional)领导范畴,升华到转换式(Transformational)领导的层面,后者能转变个人和关系。双赢的较低形式为妥协,有时候也可以拿来用。同时,要有真诚的情感投资,双方才能实现双赢。
关系确立之后,就需要有协议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这种协议有时被称为“绩效协议”或“合作协议”,它让纵向交往转为水平交往,从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上级监督转为自我监督。
双赢协议中要对五个要素进行明确规定: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
这些也是人在衡量自己业绩时的依据。
双赢注重的就是结果,为的是实现协作效应最大化,产出产能并重。双赢协议,可以让人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所以双赢也是自我评估的一种方法。
双赢绩效协议的核心内容是指,首先就预期结果、指导方针和可用资源深入探讨,保证与总目标一致,并就下一次绩效计划和讨论时间进行预先设计。这可以让组织成员在协议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双赢绩效协议,可以让努力和奖惩与业绩挂钩,杜绝了很多人为因素,相对公平。奖惩办法,主要包括金钱、精神、机会及责任。双赢协议意味着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自由,对人际交往有规范和指导作用。
双赢只存在于体系健全的组织机构中,目标要有相应的奖励体系,如果与目标不匹配,目标就很难实现。“双赢体系要为双赢协议创造有利环境。”
双赢,要注重利益而非立场,要提供双方都获利的相处方式,且不能违背其中任何一方的原则或标准。
本书作者建议可以采用四个步骤实现双赢过程:一是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二是认清主要问题和鼓励,三是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四是找到达到这种结果的途径。经过双赢过程,才能达到双赢结果。
导读:“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知彼解己,是人际沟通的关键。
读写听说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而沟通是生活必须的技能之一,读写说是基本功,但听的技能却少有人理解并真正掌握,尤其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听和理解,就更少了。人和人交往,了解是前提,而了解并非只是靠技巧,更要靠个人的能力、品德等,时间长了就会建立起信任。建议或开导别人的前提是开诚布公,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并发挥作用,空洞的赞美、不了解的欣赏都是不可信的。总而言之,想要有有效的人际沟通,不能只有技巧,还要建立信任感、保持好的人格,再加上移情聆听(Empathic Listening),建立情感账户,才能实现心灵沟通。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我们总是觉得在沟通中别人更应该了解自己,虽然很多人在聆听对方表达,但多半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了解对方,所以“知彼”,算是交往上的一个重要转变。聆听,主要分几个层次,包括:充耳不闻,装模作样,选择性接收,聚精会神和移情聆听,显然,最后一个是最高层次。聆听还可以分为主动型和回应型两种,前者比较自我,后者目的是操纵对方。
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做出回应,容易使对方产生依赖性。移情聆听,要求我们要从感情和理智上深入了解对方。移情聆听也是感情投资的关键,投资需要对方充分认同,能提供“心理空气”,有治疗作用,因为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除了物质,还有被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提供心理空气,形同在感情账户上存钱。
先诊断,后开方。这是沟通时先去理解对方的重要做法,只有先让对方相信诊断,那么开的处方才会赢得信任。
自以为是、说话总是先想自己的人,具有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第二阶段是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加入解释,第三阶段渗透个人感觉,听者还要体会对方的心情,第四阶段是带有感情的解释,最后一个阶段既可以了解对方,还能认识自己。
认真倾听时会发现对别人的感知力有所增强,也深切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慢慢学着在各种关系中求同存异,跳出个人思维模式和局限,实现沟通和共赢,比如习惯五,是双赢的开始。
导读: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理解。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统合综效,指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具有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内容,是前五个习惯的表现和考验。具备人类四种特有天赋、双赢的动机和移情沟通,就能达到统合综效的最高境界。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接受各种想法,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安全感和信心可以促使人认为沟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教学成效需要师生具备统合综效的能力。
商业领域也需要统合综效。可以运用统合综效的方法拟定公司的使命宣言,气氛活跃、自由发言、各抒己见,都能运用移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实现良好沟通。
坦诚沟通虽有风险,但收获与进步也不小。信任度与沟通层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低信任度导致低层次的沟通,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结果是要么输要么赢,没有效率,产出产能之间不平衡,结果更增加了人的自我防御、自我保护和彼此的不信任。相互尊重的沟通,只存在于成熟的人之间,双方出于礼貌在规避矛盾,但并非是出于为对方考虑,彼此之间理解不深,也不会坦诚,这种沟通方式可以存在于独立的或相互依赖的环境层面,不具有创造性。相互依赖的环境中,人与人会持妥协的态度,双方都有得失,在这种沟通中,人与人靠的是诚实、坦率和尊重,但实现双赢很难,因为不具备创造性和统合综效的能力,只有具备高信任度的统合综效才能带来高效率的沟通。
不同层次的交流,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状态也会不同。
人与人有意见分歧,可能会产生隔膜,也可能会增进感情,这取决于是不是具备有效的相互依赖的几个习惯,具备的话,沟通就会进入较高的层次,这都依赖双方一贯形成的情感账户、双赢模式、先理解别人的原则等。为了实现创造性统合综效的理想环境,双方总是会去寻求更有效的第三条可行之道,也就是双方会相互商量,共同找到都满意的方案妥善解决存在的矛盾冲突。
寻找第三条道路,就要摒弃非此即彼的想法,剔除在关系中只想操纵别人,完全忽略双赢的思想,尤其是缺乏安全感的人,格外希望人和事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甚至想改造别人,而统合综效需要的是尊重差异,而不是一味地求同。要实现人际关系的统合综效,关键是要实现个人的统合综效,让人有安全感,形成双赢的心态。
合作,最重要的是尊重不同人的不同心理、情绪和职能以及个人世界观。个体差异十分重要,因为持相同见解的人在沟通过程中,彼此很少有收获,而不同的个体之间才会在沟通中彼此借鉴有所收获。
统合综效是克服成长与改变阻力的最有效的方式,社会学家库尔特·莱文(Kurt Lewin)提出“立场分析”模型,阐述了动力与阻力如何呈现互动或平衡的状态。动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阻力指消极、负面、不合逻辑、情绪化、不自觉。
应对阻力,可以引入统合综效这个方式,以习惯四为目标、习惯五为技巧、习惯六为交往方式,让人与人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得到自由、吸收新思想,促使阻力转化为动力。
世间万物都是密切相连的,关系的和谐可以将创造力最大化,这些都是统合综效的结果,在人类社会中,可以实现团队协作的最大化,并且创造更大的价值。
导读:“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为了提高效能,我们要对自己的天性进行投资和更新,我们的天性包括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这四个层面,我们就是靠自己,靠不断更新自己的这四个层面来取得自我提升和完善的。
身体层面的更新,就是我们要持续确保自己能够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定期锻炼。其中,锻炼可以提升耐力、耐性和力量。
“精神层面的更新是为了指引你的人生方向”。人的精神层面主要是人的本质、核心和坚持的价值体系这三个部分,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但更新起来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多数人的智力发育和学习习惯都是通过正规教育完成的,一旦脱离,会影响人的头脑和能力,但现在很多人却把精力放在看电视上,产生了对智力上的消极影响。要更新智力,其实主要还是得靠教育,也有很多人有能力开展自我教育,而拓展思维,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是不错的方法,还有写作,这样有助于训练清楚准确的思维,增进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提高看问题的深度,甚至可以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此外,增进智力,还可以依靠组织规划,就是以终为始,用想象力和逻辑力,预见结果。
因此,身体、精神和智力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过程,就是个人领域成功的实践过程。
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与本书提到的习惯一(积极主动)、二(以终为始)、三(要事第一)紧密相关,以个人愿景、自我领导和自我管理为原则;社会/情感层面的重点是习惯四(双赢思维)、五(知彼解己)、六(统合综效),以人际领导、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为原则。
人的情感生活,源自于并体现于和他人的社会关系,更新社会/情感层面,不需要额外投入时间,日常交往中就可以完成,但很多人还是缺乏相应的能力,需要自我激励。当两人产生分歧却还要共事时,需要双赢思维先进行交流,然后用知彼解己去理解别人聆听别人,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让对方理解。为了达到双方理解彼此并寻求双方满意,可以继续使用统合综效,消除分歧。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能够奏效,是因为情感而非智力。
人是社会的镜子,反映他人的想法、判断和模式,我们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所谓社会之镜,是由身边他人的舆论、认知和思维决定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之镜的一员。因此,我们可以反映他人的正面形象,肯定对方甚至改变对方,使其变的更优秀,这样会增进彼此的交往。同理,我们也可以改变他人不自信或消极的一面,鼓励支持对方。人与人相处时,不要给对方贴标签,要帮助对方建立自我,形成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
自我提升和完善需要更新四个层面,但更新需要平衡好四个层面的进度,不能偏废其一,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状态。拿企业来说,身体,相当于财务状况;心智,相当于人力资源;社会情感,相当于公关和员工待遇;精神,相当于目标宗旨和原则,优秀的企业就是能够确保这四个方面平衡发展的企业。
身体、精神、智力和社会/情感这四个层面紧密相关,互为益处,相互促进。
积极主动(习惯一),能够成就有效的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越能从事好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实现统合综效的双赢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在培养独立性的习惯方面进行改进完善(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提高效能(习惯五、六、七);而自我更新就是强化所有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更新身体层面,形同于强化个人意愿(习惯一),这可以让身体更健康;更新精神层面,形同于强化自我领导(习惯二),可以让生活更丰富;更新智力层面,形同于强化自我管理(习惯三)。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良知是导致螺旋式上升的原因,能够帮我们判断是否背离了轨道,并引导我们朝着正确的原则发展。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沿着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不断提高层次。
四、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导读:“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二为一。”
作者用自己的经历阐述了本书的精髓之处,他认为,人与人相处,应该遵循两项基本规则,一是不要刨根问底,不要对别人内心最脆弱的一面追根究底,要学会体谅对方,而且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互相倾诉。二是要及时制止尖锐或痛苦的话题,可以先缓一缓,直到对方愿意倾诉。往往交流上最艰难的时刻,需要人与人之间用默契和共同愿望来克服,直到解开彼此心结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者也认识到很多人际困境,其实是源自于人自身的性格倾向。自己缺乏安全感、孤僻、拘谨,对他人的感受无动于衷,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交,都存在着“机能障碍”。
要获得由内而外的力量,需要学会利用刺激回应之间的距离和人类的四种独特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来实现。
彼此相爱的人,要想消除分歧,只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只靠有效的人际沟通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消除长期潜在的问题,需要从最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入手。这就是由内而外的方式,这能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信任与坦诚的关系,真正消除“机能障碍”。由外而内的方式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甚至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才能赢得良好的关系,这就是好的统合综效。我们的行为会影响下一代,所以,必须以身作则,把正确的原则等精神传递给子孙后代。但上一辈人留给后代的未必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需要用自我意识识别上一辈的行为模式是否良好。我们要知道,家庭的强大力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家世,并巩固形成的原则。人们可以在家庭中感受到来自家人的认同、关爱,在亲密关系中可以认识自我。和睦的家庭有着富有成效、回报高、令人满意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对家庭、对自己都很重要。
我们需要向子女或他人赠予自由,摆脱上一辈人的消极不良的行为模式,成为“转型者”。也就是说,不要把不好的行为模式直接传给下一代,而要有所改进,这样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要足够积极,就能改变遵循上一代行为模式的惯性思维和习惯。而且,要实现真正的变革,就要由内而外,要改变能够决定我们人格与世界观的思想构造和行为模式。
本书所阐述的七个习惯,形成了人与人之间齐心协力的关心。塑造诚信、懂得爱和服务,有利于做到齐心协力,同时,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克服不良习惯,形成有效、有意义及和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