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着眼于解决问题
而弱者着眼于情绪,抱怨不休
文/晏凌羊
1:
1: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每说一句话都带刺的人。
你跟TA沟通,通常是以不愉快收场的,因为对方一开口,就让你炸毛。
TA们说话,总是这样开头:
“这都处理不好,你好蠢啊......不会的话,请我教你啊,你自己瞎琢磨些什么?”
“你就不能照顾下我的感受,帮我把那个错别字改正过来么?”
“你怨气好大哦,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呢?我只是建议你家请个保姆而已。”
“你这人好没素质,电梯里不让抽烟不知道吗?”
这种上来就给人扣帽子的人,换谁都没兴趣跟对方交流第二句。
你还没开口呢,就已经被对方定性为愚蠢、不照顾别人感受、怨气大、没素质了。
每次遇到这种人,我都好抓狂:好好说话,不给人胡乱扣帽子会死啊?
上述的话,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而且会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
“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这么做........”
“请帮我把那个错别字改正过来。”
“我建议你家请个保姆,理由如下:一二三四......”
“电梯里是禁止抽烟的,请您掐掉烟头可以吗?”
生活中,感觉最不缺这种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给一个人定性的人,这种每说一句话都充满对抗性、攻击性的人......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带有负面反馈、敌对情绪,你需要有十足的涵养和耐心才能让沟通继续进行下去。
很多年前,在我还没跟一个朋友绝交之前,她说话就是这样的。
和她一起去餐厅吃饭,服务员上菜速度稍微慢了一点,她就开始破口大骂:“点了半个小时的菜到现在都没上,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上个菜都这么慢还开什么餐馆?直接倒闭得了!”
服务员嘀咕一句:“其他桌子的客人也在等,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
她一拍桌子站起来,直接嚷嚷:“你工号多少?叫什么名字?我要投诉你!你让你们老板来!”
跟她一起去爬山,到达山顶时我们两个人走散了(山顶人太多),她手机又没电,而且也记不住我电话号码。
想着她身上没带多少现金,我只好在下山的必经之路边听音乐边优哉游哉等她。
好不容易得等到她来,我一站起身,就迎来一顿抱怨:“你明知道我手机没电,身上又没带钱,怎么就不能等我一下?或者找我一下?一起出来玩,当然要一起回家的。你平常都是这么自私,从来都只顾着自己的吗?”
她其实人也不坏,很多时候还蛮热心的,但因为跟她互动、沟通感觉太累,后来,我也就慢慢跟她疏远了。
因为谁都不喜欢长期跟一个让你付出极高的沟通成本的人交往。
2:
在有些场合(比如在职场),我们的时间都很宝贵,这就需要双方要用最高效的方式完成沟通。
深谙有效沟通的高手都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尽量让双方的沟通围绕着“共同目的”转。
我们想买一件东西,但觉得这东西不值那价格,可以直接还价,而不是挑剔它这里不好那里不行......
有时砍价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沟通效果,你和店主也更容易达成心理共识:不是东西不好,是价格不合适。
你一横挑鼻子竖挑眼,店主可能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既然这东西在你眼里这么差,那你还来干嘛?
如果你需要下属、乙方配合完成一项工作,那么,最高效的沟通方法,是直接发出指令,你要如何做,不要怎么做,而不是把精力消耗在抱怨对方为什么不照顾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这样不负责任、不顾全大局这样的指责上。
举个例子:如果你需要别人帮你编辑一篇文档,事后若发现错字,你可以直接告诉对方“这里有一个错字,请改过来”。
如果你非要跟对方说“你知道我为了方便你,事先做了多少准备工作么?但你连这么重要的字都打错了,说明你一点都不在乎我的感受。我合作过这么多人,就没见过谁像你这样的......”那么,接下来你可能会遇到的情绪反弹和工作阻力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一直着眼于宣泄情绪,那我们跟别人的对话最后很可能就陷入僵局,甚至是给彼此都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以后再打起交道来,就很难再给对方留下任何的好印象了,这样反而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阻力和障碍。
这样的高效沟通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家庭关系中。
如果你希望你老公帮你按摩下肩颈,你可以直接发出指令“帮我按摩下这里”,而不要拐弯抹角说“我忙一天累一天了没看到吗?你怎么就不知道我为家操劳的辛苦呢?那谁谁谁的老公就很懂得关心老婆!”
谁都不喜欢被扣帽子,被施以负面评价。
如果真的想解决问题,就让沟通围着“解决问题”这个目的转,而不要让自己和对方进入“我说服你,你说服我”或“我要赢你”的拉锯战。
强者着眼于解决问题,而弱者着眼于情绪,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动不动就觉得别人一定是“想害朕”。
曾经,我也收到过来自粉丝的质问:“你就实话实说吧,你是不是个骗子?”
这话真是让我不知道如何接招,对方不过是没有了解清楚情况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认知。事后证明,这不过是误会一场,但我觉得这真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我也会跟人发生分歧和矛盾,但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一般是先善意理解别人的言行,接着尽量了解清楚情况,然后不卑不亢去协商。
这是有心理学基础的,你把别人想太恶了,有时候别人真的会出于报复而恶给你看。
如果所有办法都用过了不奏效,那么,对立和对抗是最后的一条路。
以受害者姿态自居的人,也往往会成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这两种心态都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情绪反弹,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或者说,让解决问题的成本变高。
3:
确切地讲,沟通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技巧,那些技巧不过是“术”的层面的东西。
良好的沟通,只需要做好“道”层面的事儿,也就成功了一半。
沟通之“道”是什么?
还是那句话:与人为善,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
遇到不顺或挫折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沮丧、狂躁等情绪,但这个情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处理掉的,他人完全没有义务为我们的坏情绪买单,或者为了照顾我们的情绪而迁就我们的主观想法或主观判断。
关于这一点,曾经有沟通高手给我们这样支招:每当他人不符合自我预期的行为、语言等引发我们的消极情绪时,我们务必要学会自我提醒“不对他人作任何主观价值判断,无条件接受他人的本来面目”,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你越来越具有包容心与客观立场,越来越有心胸和心情来欣赏并学习他人的优点、特长,实现互利双赢。
高效沟通要避免几个误区:
比如,把具有攻击性的言语理解为“直截了当”。
“直截了当”是了解沟通双方所处的情境后,向对方直接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其实质是“表达自己”,而攻击性的言语是以“否定对方”为目的。
比如,随意扩大讨论范围,没法“就事论事”。
你讨论某个事情,就应当围绕这个事情展开。比方说,你反对一个人的观点,那就针对这个观点进行阐述。你反对某个人的某个行为,那就针对这个“行为”本身表达看法。
如果因为对方不同意你的观点,你就开始人身攻击,揣度对方是因为出身不好或者离婚或别的什么而有这样的认知,显然便是“严重越界”了。
比如,总想赢。
生活中大多数沟通,都不是辩论赛。沟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有“沟”,所以沟通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而不是赢。
如果“通”不了,那也不能强求,让“沟”继续存在就好,毕竟”夏虫不可语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双方无法实现有效沟通的时候,真正的”赢“是不存在的。
4:
把“谢谢”改成“谢谢你”;
把“随便”改成“听你的”;
把“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
把“听明白了吗?”改成“我说明白了吗?”
这是网友总结出来的几大大沟通要诀。
所有这些要诀,对应的都是背后的态度,或真诚,或谦卑,或尊重别人,或平等待人。
你看,有些话,换个心态、换个角度说出来,效果会很不一样。
同样是劝别人减肥,有人这么说:“我觉得你以前一定很苗条,能保持下来你就更漂亮了。”
也有人这么说:“你好胖,一胖就显丑,赶紧减:!”
哪个效果好一点?
彼此之间又不是有深仇大恨,何必给彼此添堵呢?
也正因为这样,我觉得在沟通中,“与人为善”是比“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更重要的一个秘诀。
有一年,我去圣彼得堡旅游。在夏宫花园游览时,我把面包屑放手心里,来了两只鸽子站在我手心里啄食。
一个俄罗斯大妈见状,走过来用俄语跟我说话,可我一句听不懂。
我用英语和中文跟她说,她也听不懂,但她一直没放弃,身体语言全使上了,我才明白她是想让我也去喂喂松鼠。
我听懂的那一刻,她笑了,我也笑了。
那一刻,我心里觉得很温暖。
与此同时,我不得不感慨:好的沟通,完全可以不靠语言,你对人有善意、对事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也就够了。
学会沟通,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