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职场上,不要做会被刘强东开除的那类人

你肯定有这样的“临床症状”:

1. 接到任务并得知截止日期后,不马上着手,反而先找些轻松的事情娱乐一下;

2. 每次准备开始做事之前,都要酝酿很长时间的情绪;

3. 下定决心开始做事情,却又鬼使神差地拿起了手机刷个不停;

4. 在做事的中途突然产生其他的想法,就立刻停下来去干不相关的事。

你生活中肯定会有这种朋友总是会用“你等会儿”“我回头弄”“下次吧”这几句惯用词来暗示自己或者打发别人,一边放纵自己沉迷于娱乐,一边忍受着内心止不住的焦虑。

最近,京东内部发布了《京东人事与组织效率铁律十四条》其中有一条“24小时原则”让人印象深刻。

他提到:公司不允许拖拉,对邮件的回复一定要快!即使你出国,也要下了飞机就回复,超过24小时不回邮件的高管,公司立刻开除!

这样的高效率执行,让京东快速成长为电商巨头;在高速竞争的互联网时代,还能保证快速前进的脚步。

这看似苛刻的铁律,针对的就是现代人的通病——拖延症。

拖延症就像慢性毒药渗透到很多人的生活中

打开经典名著,准备全神贯注读一章节,刚坐下,想去喝杯牛奶,倒牛奶的间隙刷了会儿微博,发现一直在追的剧更新了,不由自主地看了起来。

转眼快1点了,书一个字没看,只能懊悔地去睡觉,日复一日,总有各种事情分神,书却还是新的。

立志要用三个月时间瘦成一道闪电。做了完美的计划表,报名了健身班。三个月过去了,健身班就去了3次,体重原地打转。

离提交项目报告还有3个月,放心玩;还有2个月,慢慢来;还有2周,有点小焦虑;还有两天,抓狂,东拼西凑,草草写完。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书橱里《资本论》都落灰了,还只会刷朋友圈“10分钟看懂经济学”。

装满了哈佛公开课的硬盘被塞到了箱底,《欢乐颂》却已看完了全集。

拖延这件事情上,人往往比他能想到的底线还要懒。

很多人的拖延,都是为了逃避

武侠小说大师古龙,以“拖稿”著称。林清玄曾经当过古龙的责任编辑,有一次被古龙拖稿气得忍无可忍,便自己挥笔写了一篇稿子。其中内容大概是在西门吹雪、小李飞刀等人被邀请去少林寺的路上被少林埋下的炸药给炸死了,最后以“从此江湖恢复了平静”一句带过。

古龙为了挣钱往往好几篇书稿一起写,却又因为实在无法战胜重度拖延症,只好找了很多人代笔。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龙的武侠小说,多多少少都有其他作者的创作成分。

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也有拖延症。 

文艺青年们心中的“男神”王家卫,也是个当代有名的“拖稿王”。《一代宗师》前后筹备了13年,又拍摄了3年,被调侃为“一代失踪”的电影。不仅拖延得梁朝伟、章子怡等演员扛不住,连投资人也深受其苦。

但对普通人来说,既没有大师过人的天赋,也没有遇到高人指路的运气,他们的持续性拖延只是为了偷懒,逃避那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事。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一种表现,就像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非要马上得到不可一样,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削弱一个人的自制力。

例如觉得自己不开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网;感觉有点小累,先看一集剧休息下......

这样因为不自制而导致的拖延更容易把我们拉进“焦虑怪圈”。

一边制定完美的计划,下定决心好好完成,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心里又想着:

“这次我得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

焦虑开始加重,压力也逐渐加重,却又继续埋头玩手机。

之后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陷入到已经无法挽回的焦虑与矛盾中。

总是一边管不住自己,一边嫌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

PPT做起来很枯燥,就拖着不做;论文太烧脑,要查的资料太多太烦,就拖着不做;完成这个项目劳动强度太大,太累了,就拖着不做。

你不是爱拖延,而是爱逃避啊。

很多人只愿意做速成的事,却总是拖着那些对未来真正重要的事

今年年初,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大火。很多人都为主持人董卿渊博的诗词积累所折服。而她之所以能够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有赖于她坚持多年的习惯:从来不把手机带进卧室,不管有多忙,每天都必须抽出一个小时读书。

她曾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美人在骨不在皮,虽然董卿已经四十多岁,但是那种内在美让她依然熠熠生辉。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未来折扣”,是指当一件事离完成还剩下很多时间,那么这件事看上去,就没有它实际上那么重要。

哪怕知道只要坚持做这件事,10年之后就可以成为人生赢家,但是因为眼前看不到成果,也会拖着不做。

一位做科技报道的记者朋友跟我说,有时候在他们报道过的新产品或新模式的后面,经常会看到有不少人惊叹或感慨自己也曾有过相同或类似的想法。

你的想法,有一千个人想到了,有一百个人准备做,只有一个人做了。

这其中或许是因为缺乏勇气,或许是缺乏条件,或许仅仅是因为拖延

长期拖延让人有时候感觉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观者,沮丧的不是没有实现梦想,而是甚至还没有开始追寻梦想。

《亮剑》里有个情节。李云龙同赵刚商量搞一个特别小队,挑选会武功的战士,赵刚说:“那好,这事你尽快去办!”李云龙说:“不用尽快,我马上就去!”

在国内外很多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内部,都流传着“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法则。一旦有什么新的想法,会马上去执行,然后通过一次次迭代修正完善,绝不会论证到完美才开始做。

战场刀枪无情,商业世界波诡云谲。

有时候晚一步就是输了一场战争,错过一个时代。

如果说工作上的拖延尚可挽救,情感上的拖延却可能会造成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2014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哭了很多人。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歌里满是儿女对父母的歉疚和遗憾。

年幼的时候尚不知事,年轻的时候在外打拼,你总是想时间还很多,父母还健在,有的是机会看望他们,于是回家的日期越拖越远。

贾玲在《喜剧总动员》的舞台上深情演绎的小品《你好李焕英》,就是为了追忆母亲。当她终于有能力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时,母亲却因意外突然离世。

人生中有些事情可以补救、重来,但有些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你曾经因为拖延错过了什么?” 五花八门的回答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每次她叫我做点什么事,我都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而我也错过了她。”

我们的时间一去不复返,生命也是一次性使用产品。

有的人拖着不去医院看病。他虽然对身体的不适感到恐惧,但更恐惧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宁愿沉浸在自己得不到任何确认的猜测里。

其实很多重病患者都是在一开始对身体释放的一些小信号掉以轻心或讳病忌医,把小病拖成大病。等到万不得已去医院的时候,已经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最后,你的拖延症终结了,你的生命也终结了。

拖延症虽然顽固,但也不是不治之症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做事效率,战胜拖延症呢?

1. 抽离你所身处的休闲环境

不要求你“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别窝在沙发或者瘫痪在床。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总要求我们坐端正,手背后,身子不能歪不能扭。对坐姿的严格要求其实也是为了保持精神状态上的紧绷。

所以当你准备工作或学习的时候,请乖乖摆脱一切会让你懈怠、分神的场所,走进图书馆、书房、教室、办公室这类安静的地方,周遭严肃的氛围也会使你自然产生一种紧迫感。

2. 远离一切可以使你分神的东西,尤其是手机

一期关于拖延症的TED演讲中, Tim Urban用一个幽默、生动的小故事阐释了拖延症患者的心理机制:

拖延症者的大脑中有一个理性决策者紧紧把持着方向盘。而拖延症患者的大脑中,多了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它总是给这个理性决策者捣乱。

很多人做事拖延是因为很容易被其他东西分散注意力。

所以工作时应该杜绝一切分散注意力的事物。

例如工作时直接关掉手机或者设置成勿扰模式,用电脑时尽量不打开网页,不要在手边堆放零食等。

3. 高效率地完成你手中要做的事情

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发明的“番茄工作法”是一个简单又可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对治疗拖延症也有很好的效果。

当一项任务摆在面前时,先把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在这段时间专注于手头的事情,直到番茄时钟响起,休息5分钟。每经过四个番茄时钟之后,休息25分钟。

这种工作法可以有效地减轻你的时间焦虑,巩固你达成目标的决心,避免工作过程中无意义的拖延

4. 任务完成后记得奖励自己

游戏之所以能使人上瘾,是因为其中的奖励机制。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游戏,都会在玩家完成一个任务后以不同的形式予以奖励,玩家为了获得诱人的奖品,努力地闯下一关又一关。

在克服拖延症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奖励办法。尤其是当你在强迫自己去做本不情愿的事情时,奖励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在开始一项工作之前,你先预想完成它之后如何犒劳自己,可以是一场酣畅淋漓的shopping,也可以是一顿美味的大餐,或者是去电影院吃爆米花看电影。这个奖励无形中激励着你尽快做完手头的事情,不再无谓地拖延时间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是什么一下子结束了你的长期拖延?” 有人说:

“突然有一天睡梦中惊醒,今年我已经30岁了,如果我再不努力,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以前因为不懂事,变成了现在的我,过着现在的生活。但是如果因为以前的不懂事,我的后半辈子都得为此买单,我不甘心。”

愿你能为自己的人生买单,不要再当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 END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强  刘强词条  类人  类人词条  开除  开除词条  职场  职场词条  不要  不要词条  
能力

 重复的工作,更有前途

作者 | 王东烽(易宝支付运营部前总经理)来源 | 东烽来了(ID:wdf-5wei)能够成功的人不是多聪明,而是能每天都重复坚持做好一件事情,懂得日常工作、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