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智商高”、“人家不用学,也比咱强”、“这人智商有问题,怎么弄也不成”等诸多听来极其打击自我信心与自尊的话语。有些人在参加应聘、选拔时,还会被要求做一些智商测验,弄得人惴惴不安。智商是天生注定、不可改变的吗?智商高就一定能够事业成功、感情成功吗?
智商高的人未必心理健康
戏剧化的是,实际情形往往与人们的主观想象相反。我们所认同的传统的高智商的人,不过是一个在学习上表现优秀的人,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强,但不一定是一个适应社会、有创造力、有实践力的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学家孟尼格尔提出:“心理健康是指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具有的高效和快乐的情形。心理健康者应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并且协调一致,不会发生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调节心理、发展更大的潜能为目标,使人们更健康地生活。心理健康的两个定义,都很强调人对社会的心理适应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都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控制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所以,如果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健康水平是不会很高的。
传统的智商没有考察人的心理健康
传统理论所说的智力,实质是一种逻辑分析能力,它的高低(即IQ分数,又称智商)与学生在校时的学习成绩有显着的、高度的相关,但它不能保证学生在未来事业上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低下的少数人群,一般来说,智商与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必然的联系。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个性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受到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成长经历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是纵观所有对心理健康的界定,都强调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与人的领悟能力和认识能力有关,所以智商对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而传统的智力观在解释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存在局限性。
新智商观强调心理健康
着名心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对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他响亮地喊出了“超越IQ”的口号,并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l nteuigence)这一新智力概念,从而对智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了新的解释。
斯滕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就是个人学会平衡地使用分析,创造和实践这3种能力,用以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所以新智力由3种能力构成,而不仅仅是传统智力所讲的逻辑分析能力。这3种能力中,分析能力是个体进行分析、评价、比较或对比时所需要的能力(相当于传统的智力);创造能力是人进行创造、发明或发现时所需要的能力;实践能力是人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时所需要的能力。
此外,新智力还强调这3种能力之间要平衡发展,它不仅强调要适应环境,更提出要选择环境、塑造环境。
我们知道,很多初到国外的留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不通,常常出现适应问题和心理疾病。传统的调节方式是让这些人努力学习语言,尽量去适应环境,最后生存下去,这无可非议。那么,对于那些选择回国创业的人,是否应该认为他们是失败的呢?从新智力的角度来说,这种对环境的自主选择同样是非常成功的心理适应。
有的时候,一味地、被动地适应环境,还不如主动积极地去改造环境。之所以更多的人宁愿选择前者,是因为改造环境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受到的阻力也大。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总是想改造环境的人,很容易被人当成反对派,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总之,新智力就是指个人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它所强调的认识自我,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都是心理健康的内涵。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说,智商高的人也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培训提高智商
值得注意的是,斯滕伯格认为,新智力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是可以后天获得的。过去认为,智力是相对稳定和难以改变的,但新智力理论却认为智力可以通过教与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只要学校和培训机构给学生开设一些相应的课程,学生就可以获得很高的新智力。国外心理学家为了实践这种理念,做了很多成功的实验。而从健康的角度和新智力的定义看,“新智力的教学”也同时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由此也有了一个新的途径。随着我国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我们也可以乐观地推断,孩子们将来会更容易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