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闻网宜昌12月19日电(余东山张世梅)12月17日,2010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代表大会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学术研讨会在三峡大学举行,来自包括香港城市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00余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开幕式上,湖北省社科联领导为三峡文化研究会颁发了“决策咨询贡献奖”,对三峡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本次会议为期一天。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会长、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伟军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学者们围绕文化遗产研究、文化产业研究及三峡文化概念与内涵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三峡民间艺术家刘德芳、丁开清、彭世荣、熊世新还进行了民间故事、谜语、“楠管”、歇后语表演。
三峡文化研究知名专家、重庆工商大学教授郑敬东谈到,在长江三峡发现了迄今为止亚洲大陆上最早的人类——巫山人,三峡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文化必须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结合,这才成为我国完整的、真正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文化。研究长江文化的突破口就在三峡。三峡是长江的黄金河段,也是长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最精彩的乐章。长江三峡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完善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重新定位中华民族的起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长江三峡文化越来越受到全国、全世界的关注,古老的巴文化、古老的楚文化得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而且逐渐向把文化资源开发成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扩大了文化影响力,也使三峡文化从峡谷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湖北三峡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挂靠于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会以三峡区域文化为主要研究领域,囊括三峡山水旅游文化、历史考古文化、人文地理文化、制度经济文化、历代名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文化等,与三峡大学学科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三峡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研究会以三峡大学为依托,建立三峡文化研究资料室与三峡民俗文化陈列馆各1个,创办学术刊物《三峡论坛》、《三峡文化研究辑刊》,出版三峡文化的大型丛书《三峡文化研究丛书》2套;“三峡文化”纳入三峡大学课程设置,现为国家精品课程;研究会目前正大力推动《三峡通史》研究编撰工作,预计2012年完成,将成为三峡研究领域一部标志性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研究会积极参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主持编写《宜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宜昌市科技发展中心战略规划》、《长江清江环形大峡谷国际旅游环线构想》等,受到湖北省、宜昌市等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内容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