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小A倾诉关于她和寝室里其他室友的种种琐事纠葛。
但是每次听完小A的哭诉,站在问题之外的自己,总是在想:
这么多的矛盾下,小A真的是无辜的吗?
一味地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去责备其他人,其实小A的身上也是有问题的,只是她没有产生这种自我意识和认知。
其核心是指,我们清楚认知自我的能力,即明白我们是谁、别人怎么看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融入周围的世界。
大部分人无法看到自身的缺陷和优点,也无法欣然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者探寻自身的潜力。
美国心理学博士塔莎·欧里希将自己多年来对于自我意识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真相与错觉》。
在书中,我们能真正了解什么是自我意识,探寻自我意识养成的成功之路。
1、构成因素和阻碍因素
自我意识的定义在过去的研究中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塔莎·欧里希博士的团队经过研究将自我意识定义为:
而那些真正拥有自我意识的人,身上都拥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洞察力,这些是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所不具备的。
洞察力的七大支柱:洞察自我价值观,洞察自我热情,洞察自我追求,洞察契合的环境,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洞察自我反应,洞察自我影响力。
通过对自我的洞察,我们会发现走出自我世界,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或者想象别人在思考什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
人们在大多数时候无法洞察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而对于他人的评价选择性忽略,陷入自欺欺人的困局中。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清晰认知自己身上存在的三大盲点:认知盲点,情感盲点和行为盲点。
认知盲点:人们在具体情况下评价自己的能力时,并不以自己表现如何为基础,而更多的是以其对自身及其潜在的能力的总体信念为基础。
情感盲点:内在阻碍会让我们坚信自认为知道的事情,而且会扭曲我们对个人感受的理解。
即很多事情我们自认为经过了深思熟虑,但是大脑还是选择更简单的方式——凭借直觉选择。
例如现在让你从1-10中选择对你的生活幸福指数进行评分,一般人会认为自己已经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了评分。
但事实是大脑却是凭借直觉对最近的心情做出评分,而并非是对生活,此时,我们就陷入了情感盲点。
行为盲点:我们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客观评价自己的行为。
走出内在阻碍的三大盲点,我们首先需要做到努力了解和接受现实,自我意识会激发我们努力克服盲点,认识真实的自己。
其次,我们要坚持学习,尤其在我们已经熟悉的领域。
最后,要寻求他人对我们的能力和行为的反馈。
形成自我意识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克服洞察力的内在阻碍因素也是自我发现的一个过程。
同时,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另一个因素来自外在的社会因素,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工作,生活,人们很容易陷入自我崇拜中。
而走出自我崇拜到自我意识首先要多关注他人,少关注自己;其次要学会谦逊,谦逊意味着接受自己的弱点和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功。
我们已经知道自我意识是什么,以及阻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那么,如何培养自我意识?
我们需从内在自我意识,也就是正确地了解自己,以及外在的自我意识,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从这两个方面来培养自我意识。
欧里希博士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凯伦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地产经纪人,但是她却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
凯伦反思自己生活失败的原因,她认为自己婚姻的失败源于童年时父母的遗弃。
她认为自己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凯伦的反思并没有解决她自身的问题。
事实上,自我反省会蒙蔽和迷惑自我认知,带来大量意想不到的后果。
并非所有的反省都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反省需要正确的方式,调整自我反省的方式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第一种方法就是正念思维,正念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及时作出更明智的决定。
艾维娜是一名通信行业的管理者,在她面临自己的失业危机以及家庭生存危机时,她关注的不是眼前的危机带来的伤害是什么。
她更加关注自己在这场危机中可能会收获什么,并付诸实际行动,改变现状。
最终不仅得到的新的职业机会,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第二种方法是进行比较对照。将过去的某些经历和现在拿来比较,发现其中的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并从这些不同之中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预判。
比如上周有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那么对于上周不开心的事情我这周该怎么做能改变之前的状态,这就是这周的不同。这就是自我认知的一次进步。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那个人,但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正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通常别人看待我们会比我们自己更加的客观。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范德做过一组实验,比较大学生的大约70项人格特征上得到的评价,将评价分为三组:
一组是了解他们的人(家人和朋友),一组是认识他们的人,另一组是未见过他们的人(只看了与受试者相关的5分钟视频的陌生人)。
但是最终三组的评价结果竟然准确无误,只有三项人格特征不匹配。
这就证明了,即使是不熟悉的人也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建议,因为他们看得比你自己更加的清楚。
但往往人们并不会将自己看到的真实的你告诉你,而是选择“美化后”的样子。
这就是“沉默效应”,不会有人把坏消息和关于你身上的缺点直接告诉你,人们倾向于沉默。
但是为了提高外在自我意识,首先就是避免沉默效应,主动寻找真正关心自己的“爱心批判者”,了解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培养自我意识。
我们已经能够获得来自“爱心批判者”的看法,那么下一步就是学会接受、思考和回应。
我们将接受-思考-回应叫做3R模型,通过这种模型,我们要学习如何抵制否定的诱惑,以开放的心态认真倾听困难或意外的反馈。
我们要仔细权衡反馈,找到有价值的内容,再决定自己下一步要如何应对,而并非是盲目接受一切。
尼日尼亚女企业家弗洛伦丝无意中看到了老板对自己的评价:很有野心。
她把这个评价当做一次获得洞察力的机会,首先从内心上接受了老板对自己的这一评价。
接着她开始思考自己做了什么导致老板如此看待她,并且她将这种思考转化为寻找来自身边爱心批判者的评价。
她得到的结论是,老板所说的很有野心对于她来说是她身上所赋有的谦逊又自信的独特品质,而这一品质并不会对她产生负面效应,但是她还是对这种评价做出反应。
她没有改变自己而是决定改变自己的叙事方式,这也提升了她的外在的自我意识。
如果我们能精准地接收反馈,勇敢地思考反馈,带着目的回应反馈,就能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发掘出不可思议的洞察力。
4、结语
作为一个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具有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我意识,学会洞察世界,培养自己的洞察力。
如果你还不了解自己真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那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寻找能够给你真挚建议的爱心批判者。
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学会思考,并且带着思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