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讲过一件事儿,有一次他去参观某个工厂,发现工厂外面停满了一排落满灰的私家车。
他理所当然的以为那些车是工厂管理人员的。
聊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些车都是工厂里的工人的。
他们一个月虽然只有3000-4000元的薪资,却省吃俭用买了价格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私家车。
这件事儿让他觉得很魔幻。
这些工人大多住在员工宿舍里,5分钟就能走到工厂,所以私家车可能还不如一个滑板来得实用。
不仅如此,穷人有着很多在普通人眼中看起来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
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可以饿着肚子,但绝对不能没有大屏幕电视机。
为了购买iPad用掉了下一个月的房租,被房东驱逐出门。
给孩子购买高档的衣服,却靠着高利息的信用卡和发薪日贷款。
宁愿花大钱找江湖郎中治病,也不肯接受正规医疗机构的援助。
花钱买根本不需要的房屋,再把房屋抵押掉换钱,最后宣布破产.....
这个充斥着非理性行为的世界,就是穷人的游乐场和墓地,他们在这里一边狂欢一边忍受着饥寒交迫。
正如《贫穷的本质》中所说的:
贫穷就像一道陷阱,让深陷其中的人无法逃离。尽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但梯子并不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踏上梯子。
一、消费陷阱:为什么穷人会购买奢侈品?
在美国纽约,每天都会有大量穷人因为未缴房租被房东驱逐出门。
这些穷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靠着领取联邦政府提供的救济金过活。
但由于高昂的房租,他们不得不把总收入的70%上缴给房东,只要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拖欠了房租,房东就会拿着驱逐令敲开他们的大门,把他们和行李一起扔在大街上。
一旦他们留下了被驱逐过的记录,就很难再找到好的房子,只能搬进条件更恶劣的社区,在贫穷、暴力、毒品中夹缝求生。
如果你想申请租房补贴,那前面可能有几千个家庭在前面等着,如果在美国华盛顿,时间还会更久,多久呢,从少妇等到奶奶那么久。
拉瑞恩也是被驱逐黑名单上的一员,拉瑞恩在十年级的时候辍学了,先后做了缝衣女工,机械工,因为意外,金属仪器还夹掉过她两根中指的上半部分。
22岁的时候拉瑞恩嫁给了一个男人,生下两个孩子之后和丈夫离婚,成为了单亲妈妈。
每个月她可以从社区里领取80美元的食物券,等食物券一下来,她就立刻奔向杂货店。
你以为穷人通常会精打细算过日子?
不,他们比普通人花钱还要大手大脚。
本来可以用这80美元的食物券购买够一家人吃很多天的价格低廉的主食,但拉瑞恩却用这些食物券买了虾、国王蟹脚、沙拉与柠檬蛋白霜派。
买完后她回到住处开始做料理,一个人享用完用一百七十六摄氏度高温烹煮的龙虾尾佐柠檬奶油。
就这样,一顿饭用掉了一整个月的食物券。
《贫穷的本质》提到过,“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可以是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儿特别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
为了一台62英寸的电视,他们宁愿冒着被驱逐出门的危险。
为了吃一顿美味的龙虾,他们宁愿在之后的29天里天天吃泡面。
为了一瓶可以除皱的200元的面霜,他们宁可在寒冷的冬天因为欠缴燃气费被停掉供暖。
看到这,很多人不禁摇摇头,觉得他们无药可救,想当然地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花钱如流水的习惯才导致了他们的贫穷。
但事实可能是,正是因为贫穷才导致他们花钱如流水。
因为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可以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锱铢必较地存钱,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明白,脱离贫穷的希望和中彩票一样,十分渺茫。
“你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得上进或自制到何种程度,光是从在贫穷中挣扎度日到在贫穷中安稳度日,两者间的鸿沟就已经让在底层的他们望而却步。”
人们经常提到贫穷这两个字,但其实这两个字并不是相同的意思,贫指的是缺乏、不足,而穷却指的是困顿的、不得志的、贫困的。
一个是物质上的不足,一个是精神上的匮乏,前者是可以改善的,后者是一种无法改善的心智、精神的贫瘠。
贫的状态是容易改变的,但穷的心态很难扭转。
心理学上有两个词可以很好地来解释穷的概念,一个叫做延迟满足,另一个叫做自我效能。
延迟满足,指的是你愿意牺牲当前的利益和享受换取将来更大的利益和收获,举个例子来说,为了尽可能地攒钱,穷人每天必须克扣自己,食不果腹,牺牲眼下的安逸和享受换取未来更多的储蓄。
而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对于自己是否能做成事的判断和感受。
譬如,对于普通人来说,相信自己明天比今天过得更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则不然。
他们觉得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和危机,一点小意外就可能让他们跌入永久的深渊,他们对生活缺乏掌控感,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尽管有的时候别人会安慰他们,一切都会过去的,他们也时常怀疑,这样的日子或许会一直持续下去。
而这两个能力,都是打破贫穷陷阱的关键,相较于其他人来说,穷人的延迟满足能力和自我效能显然更加脆弱。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认为,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作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这些偶尔的奢侈和放纵,在普通人看来是不可救赎的恶习,但只有穷人才知道,这才是生活中的盼头和小确幸,让贫穷的生活不再那么难捱。
因此,他们选择”放弃治疗“,在篝火中光鲜亮丽、在磨难中寻欢作乐,比起未知的希望,他们宁愿短暂地狂欢,以此来遗忘糟糕的处境和黯淡的未来。
二、健康陷阱:为什么穷人会花更多钱在治疗上而不是预防上?
《贫穷的本质》中曾提到过一个数据,生活在印度乌代布尔地区的穷人,每个月的保健花费超过了228美元,而这几乎是人均月消费的10倍。
那么为什么穷人会花那么多钱在健康保健上呢?
研究发现,虽然有很多国际救助组织会提供很多廉价甚至免费的预防治疗手段,但只有极少数的穷人会选择去正规的医疗设施机构接受疫苗和治疗。
对于乌代布尔地区的穷人来说,生病时更倾向于花大价钱去私人医院找“孟加拉医生”(未接受正规培训的)治疗。
由于医生的专业性和消毒措施的不足,救治的结果往往是花了大价钱却让身体状况恶化得更快。
他们在健康上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譬如:
明明可以购买一床蚊帐来预防疟疾,却更愿意拿这笔钱来购买街边的海螺馅饼。
明明可以接受医疗机构给予的消毒剂来预防痢疾,却更愿意尝试传统医生的药草和咒语。
明明可以免费按时接受医疗机构的疫苗来预防麻疹,却更愿意相信打针输液的效果。
这些非理性行为出现的背后,是穷人的拥有的知识有限,无法决定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治疗?还是因为穷人的迷信和漏洞百出的信念,让他们离正确的救治越来越远?
实际上,穷人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处在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困境之中,不过区别在于,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得到的。
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
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怎样运转的。
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让孩子接种疫苗,因为公立学校不接受未接种疫苗的孩子。
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一个人的带宽是有限的,带宽就是心智资源的容量,带宽让我们能够运用已知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带宽不够时,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控力。
一个人一旦陷入贫穷,有效带宽便会变窄。
这么说吧,穷人的带宽就像一条常年拥堵的单行道,汽车的尾气乌烟瘴气,暴躁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在这样一条马路上,不管你开的是劳斯莱斯还是奇瑞QQ,你都只能一边叼着烟,一边不停咒骂。
而普通人的带宽就像是机场的快速通道,一旦需要做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就能够拿着vip的特权标识,一路畅行无阻。
如果你能跟踪一个穷人的一天,你会发现,他们比普通人每天要忙得多。
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们不得不用拥挤的带宽去处理各种麻烦事儿,“一会这儿有问题,一会儿那里又出了问题”,穷人就像是消防员,每天都要到处救火:
拎着亮黄色通知的白人男性敲开家门,告知现在要停掉燃气。
食物券因为变更住址的表格审核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及时到账。
两个男人闯进了房子,用枪抵住你的脸。
房东一边清点房租一边通知下个月房租要涨价了......
稀缺,不仅会让人入不敷出,不知道如何分配资源,而且会让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所以穷人不是真的笨,而是因为带宽被其他琐事占据了,所以没办法高速运转,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生育陷阱:为什么穷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赞恩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一处贫民窟,他的父母是难民贫民,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6个弟弟妹妹,一家人住在狭窄的房子里。
父母长时间不在家,12岁的赞恩要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他白天到杂货店打工,晚上又带着弟弟妹妹在肮脏混乱的街道上吆喝自制饮料。
赞恩有一个妹妹,有一天告诉他自己下面流血了。
赞恩虽然还小,却也意识到那意味着什么,于是告诉妹妹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父母,一旦告诉了父母,父母肯定会把她卖给可以做她爸爸的人当老婆。
然而纸包不住火,赞恩的妹妹最终还是像商品一样被父母出售给了一个商贩。
在影片的结尾,赞恩决定控告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他。
我们常常以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生得多,开销大,所以导致越来越穷。
但实际上,穷人之所以生的多,恰恰是因为他们穷。
对于穷人来说,生孩子就像买彩票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哪张彩票会中奖,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买,这样中奖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养儿防老”,意思就是儿子会为年迈体弱的父母提供基本的保障,但穷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在于,他们不知道究竟哪个孩子有能力为自己提供保障。
四、教育陷阱:为什么寒门更难出贵子?
薛兆丰在《奇葩说》中曾经分享过一个观念:
去国外留学如果钱不够,你千万不要去洗碗,你借钱都要借钱去读书。因为你一旦开始“洗碗+读书”这样的生活就会恶性循环。
因为你洗碗以后,你的体力是不足以支持你再去念书的。这样你会永远都念不完,你应该把努力放在读书上面,好好读书。
很多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学生,为了赚取生活费和学费,所以同时兼职多份工作,结果在穷忙和体力透支下,不得不申请暂停学业。
寒门更难出贵子,说的就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换取普通人的起点。
贫穷的父母无法保障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充分的教育,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从中挑选最“聪明”的一个去接受教育。
而这个“幸运儿”也并不会因此人生达到了巅峰。
调研人员在调查时发现,在印度的学校,7-14岁年龄组的孩子有60%的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故事。
为什么孩子明明来上了学,却连基本的阅读能力都没有呢?
原因在于,在印度,实行的都是精英教育。
这种教育要求超前的学习能力和全面的教学大纲,而这些对于穷人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往往被打上差生的标签,从而在自我证实效应下,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而更重要的一点,穷人的父母将教育看成一种彩票而不是安全投资。家长对于孩子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期望并不高。
《乡下人的悲歌》中,作者J.D.万斯就是一个从白人底层社区走出来的成功人士。
从小,他看着母亲身边的男人一个换一个,那些男人总是和母亲吵个不停,有的时候甚至大打出手。
而她的母亲后来染上了吸毒,工作和收入也不稳定,所以他也很少在学校交到朋友,因为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搬家、换学校。
他们社区中的孩子,大部分都中途辍学,要么成为了父母一样的蓝领工人,要么走上了吸毒贩毒的道路。
但作者之所以能够从贫穷的陷阱中走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祖母从来没有放松对他学习上的要求,她在家里有三项规定:考个好分数、找份好工作,还有“别他妈偷懒,过来帮我”。
但大多数穷人的父母往往低估了教育的价值,一方面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教育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他们也并不期待孩子能够从教育中获得什么有用的东西。
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越是有钱人,越是重视孩子的教育,相反,那些穷人的孩子,在童年则“幸福”得多,“那些穷人的孩子似乎总有玩的时间,他们擅长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社会分层其实早就从早期的教育开始了。
美国加州,有一个排名第一的中学——惠特尼高中,一位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休姆斯决定在这所中学卧底一年,后来出版了一本《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
在书里面,休姆斯提到一个神奇的数字“4”,4小时的睡眠,4杯拿铁,4.0的GPA成绩,这就是惠特尼高中生的日常生活。
而所谓的“快乐教育”是怎样的呢?
一年几次的教师大罢工,老师缺乏责任心,上课大多数时候都是敷衍了事,学生3点就放学了,没事干就在街上混,抽烟喝酒泡妞吸大麻。
如果某一天班里哪个女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来学校了,那很有可能是被搞大肚子,回家生孩子去了。
而这些“快乐教育”体系下的孩子,是无法打破阶层限制的:
他们要么是去普通州立大学,将来找份普通工作;要么是读两年社区大学,当个护士、秘书、修车技工;还有些高中毕业,“继承父母的衣钵”,当工人、农民、餐厅服务员。
五、金融陷阱:为什么穷人很难致富?
穷人为什么很难致富?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疑惑的问题。
按照一个工薪族的收入,每个月除去房租、生活费等费用,还会剩余一笔钱,而这笔钱通常随着时间越变越多。
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储蓄这件事要复杂得多,因为他们存在的问题,不是靠省吃俭用能解决的。
如果你每天只有10元的收入,那么你很难爬出贫穷的陷阱。
因为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开销,一大堆孩子要养,一大笔代缴的账单要付,还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儿在掏空你的口袋,让你不得不向明天“预支”更多的钱来填补今天的漏洞。
所以你会发现,穷人的钱是一天比一天更少。
《贫穷的本质》中S形曲线图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在曲线图上,P点就是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左边,你没有足够的积累,所以每天入不敷出,越来越贫穷,而在这个临界点右边,你每天都有一定的正向现金流,因此你手里的钱会越来越多。
举个例子来说,印度安得拉邦贡土尔市有一个收破烂的穷人,他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一辆推车的钱,所以不得不从为数不多的收入里拿出一大部分去支付推车的日租金。
而这笔租金如果省下来,不出几个星期,就可以买一辆崭新的推车了。
当时,帕德马贾·蕾迪是印度一家小额信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听了收破烂的人的故事之后,她决定借钱给他。
而这个收破烂的人用这笔借款还清了欠款,买了推车之后,很快便发达起来了。
这个故事里收破烂的这个穷人本应待在P点左边的穷人陷阱中,却因为一笔借款而成功从贫穷陷阱中走了出来。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些穷人不都去借钱,购买生产资料,摆脱贫穷的陷阱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银行不肯借钱给他们,而唯一肯借钱给他们的人只有民间的放贷机构,而他们的利率又高的惊人,即便穷人赚的钱比以前多了,因为高额的利息,使得留在手里的钱并没有太多增长。
那么为什么穷人借贷利率如此之高呢?
原因有两点,一点是穷人欠钱不还的概率更高,所以放贷人往往通过更高的利息来抵消违约的损失。
第二点就是,放贷的人为了确保穷人能够还钱,必须对他们进行更为细致的监督,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贷款成本。
这是一个劫贫济富的社会,而穷人在杠杆中处于弱势地位,你有的,他会给你更多,你没有的,他会把你仅有的全部拿走。
写在最后
穷人在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消费陷阱、健康陷阱、生育陷阱、教育陷阱、金融陷阱,使得他们无法从贫穷的泥淖中挣脱出来。
更重要的是,因为贫穷,穷人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逃离贫穷陷阱的能力:延迟满足的能力、自我效能感、有效带宽......
HBO有一部纪录片《人体器官交易实录》,讲述的是那些自愿贩卖自己的器官的人们的故事。
他们大多数人生活在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梯子可以攀爬,一个肾才是从贫穷的深渊逃脱的唯一道具。
他们割掉自己的一个肾,换取1000美金的收入(这通常意味着是他们两年的总收入),然后回到家乡,购买车子、房子、老婆,生活似乎变得更加美好。
电影《小丑》中,小丑亚瑟·弗莱克说过一句话:“贫穷才是真正的病。”
也许对于每周只有4美金收入的穷人来说,穷才是最可怕的癌症,它不止限制了一个人的想象力,还会悄悄拿走他们的未来。
所以少掉一个肾又能算什么呢?
你不想要的东西,永远与你同在
你想要的东西,永远不与你同在
你不想去的地方,你不得不去
你以为自己想活得更长的时候
生命已经接近尾声
这才是穷人的真实人生。
那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什么启示呢?
我觉得有两点,一点是,理解穷人的辛苦与不易,而不是简单把他们的穷归因于蠢、懒。另外一点是,反思自己所处的阶层存在哪些陷阱。
《富爸爸穷爸爸之不公平的优势》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非洲和亚洲的土著猎人为了捕捉猴子,发明了一套沿用了数千年的方法:
他们先是找个洞口与猴爪大小相似的树洞,然后往里面放入猴子喜欢的水果、坚果等食物,如果猴子经过,发现了里面的食物,就会把爪子伸进去抓。
然而,因为抓满了食物,它的爪子就会被卡在洞口,通常情况下,猴子都不会松手,而是选择左拧右拽地使劲,结果等到猎人回来,就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捉住作茧自缚的猴子。
对于普通的上班族来说,我们和这只猴子其实没什么区别,猴子不肯放开的是水果、坚果,而我们不肯放手的则是工作、家当和金钱,所以终身成为雇主的奴隶,为他们赚取利润、缴纳税款。
穷人的梯子你已经找到了,那你的那架梯子呢,找到了吗?
参考资料:
《贫穷的本质》作者: [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