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钱,又不是钱
山爷/文
提起钱,有人趋之若鹜,有人亲如骨肉,有人避之若浼,有人视如寇仇,有人敬而远之,有人若即若离……“钱”自诞生以来,不管你是喜欢它还是厌恶它,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钱”这个字眼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说它是钱,它确实是钱,说它不是钱,它还真的不是钱,它被人们琢磨出种种委婉含蓄甚至意趣横生的称呼来。
一、“钱”
“钱”是我国对货币的俗称,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或是偿还债务的特殊商品。为什么称货币为“钱”呢?
在漫长的商品交换发展中,人们以武器和生产工具等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以代替土地、谷帛和其它物品进行商品交易。而我国古代有一种用青铜铸造的农具,当时称为“钱”,掘土用的,若后世之锹。在《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的诗句中,则直接出现了“钱镈”二字。“镈”与“钱”一样,本是西周时期一种锄类农具。
因为农家必须依赖这种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而且“钱”又比土地和其它物品易于交换,由于它较长时间地被当作交换媒介物,最早被仿其形状铸为货币,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为货币,因而中国人渐渐将货币也就通称为“钱”了,“钱”这个名称也就被沿用了下来。
中国人造字,都是经一番心血而成就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还有假借,每一个字,都离不开这六种方法,例如“钱”字,属于会意。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古人有深意。清代学者石金成说:""錢’字从金从戈者,古时制钱俱如刀样,故谓之"钱刀’。所以钱字从戈,警戒世人,如以二戈争此一金,戈系杀人之器,若只知金而忘戈,必为人所杀矣。则此钱者原是杀人之物,不可不守理以避戈也”。
更凑巧的是,钱姓出自官名,确有金钱渊源 。《通志氏族略》记载说:“颛顼帝曾孙陆终生彭祖,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 周代的钱府上士,是一种官名,专管朝廷的钱币,结果颛顼帝的一位叫做孚的后代当了这个官后,就乾脆拿官名当做自己的姓。这就是钱姓的由来,也说明了姓钱的人之所以姓钱,是跟金钱有一段前因后情的。
二、“泉”
战国时期称钱为“泉”,主要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出于聚敛财富的愿望,也为了图个吉利,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五湖四海,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古者货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有泉;至秦废贝行钱。”钱与“泉”又是近音,后世文人因"泉"较"钱"字显得风雅淡泊,为超凡脱俗计,故尤喜称"钱"为"泉"。直到现在,“泉”这个借用词还在频繁使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钱学家也好称泉学家。
《周礼·天官·外府》有“布泉”的记载,即“掌邦布之入出”, 汉郑玄注:“布,泉(钱)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 故以“布泉”泛指钱财、货财。宋代陈造《长卢寺》诗中有“居人祷蚕麦,行客乞泉布。”诗句。
新莽布泉
三、“鬼脸钱”
“鬼脸钱”是战国时楚国的铜币名。最常见的一种似为古文"贝"字,也有人认为是古文"晋"字,像人面,俗称"鬼脸钱"。另一种的文字普通释作"各六朱"或"各一朱",三字连写,笔画像一只蚂蚁。又因两"口"像鼻孔,故通称为"蚁鼻钱"。
相传,"鬼脸钱"是楚国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孙叔敖为相时铸制的。孙叔敖相貌非常丑陋,传说他身材短小,又是个秃顶,且左手长右手短。《史记·循吏列传》载,庄王嫌铜贝("鬼脸钱")重量太轻,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老百姓却觉得不方便,特别是商人们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放弃商业经营,这使得市场非常萧条,市民们都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谋生了,影响了社会安定。孙叔敖请求恢复原来的币制。庄王答应后三天,市场又恢复到原来繁荣的局面。
四、“邓通”
据《史记·佞幸列传》和《汉书·食货志》记载:邓通,善划船,掌管船舶的小吏,时称“黄头郎”。开创汉代"文景之治"的刘恒也办过糊涂事。有一天,他做了个怪梦,梦见自己要上天,使尽全力上不去,有个黄头郎推他上了天。醒来后,文帝暗暗寻访,恰好见到邓通,认为他就是梦中贵人,欢喜非常,宠爱有加。汉文帝赐他亿万财产,并封他为上大夫,曾派人给他相面。相面者说邓通“当贫饿死”,文帝当即把四川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行开矿铸钱,自此“邓氏钱”流行天下。《金瓶梅》三十回中有“中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的诗句。小说形容极品男人五个大字:潘驴邓小闲,其中“邓”就是说如邓通般有钱,后来“邓通”成为钱的别称就顺理成章了。
邓氏半两钱
五、“赤仄或赤侧”
古代一种外沿为赤铜的钱币,汉武帝时铸造。又称作“赤侧”。 清陶炜《课业馀谈·器》:“赤仄钱,以赤铜为其郭,钱紺色也。” 后泛指钱币。
赤仄五铢
六、“货泉”
王莽代汉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劉”字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货泉始铸于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钱文悬针篆书,“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汉书·食货志》)。货泉传世最多,品类最杂。从现今发现的版别来看,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呈月、决纹、剪边、圆穿、花穿等近百种之多,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七、“错刀”
王莽代汉称帝后的所铸币名。错刀,又称“金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即每枚值五铢钱五千。《汉书·食货志下》王先谦补注:“错刀长二寸,文曰"一刀平五千’。"一刀’阴识,以黄金错之;"平五千’阳识。”后引申为钱币的通称。金错刀铸工精美,名贵古雅而传世又少,而王莽铸“金错刀”的用意,有人认为是横征暴敛,掠夺天下的财富。后世诗人们却情有独衷,对它赞不绝口。唐人借吟咏“金错刀”,表达心中的豪迈与旷达。如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杜甫《对雪诗》:“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熔。”又如韩愈《潭州泊船呈诸公》诗云:“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船》诗曰:“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显示了唐人的气度和大唐的气象。
西漢王莽金錯刀“一刀平五千”
八、白水真人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如今发现的货泉,绝大多数为刘秀后来新铸。刘秀为何喜欢货泉?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刘秀虽然是开国明君,英明神武,却十分相信谶纬迷信。有人谓:真人既出,可复汉灭莽。王莽货泉,钱文篆书,独具特色。刘秀即位后认真品味了“货泉”二字,“泉”字,可以拆成“白水”两个字,“货”(繁体:貨,字形如同亻+真)字又可以拆成“真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白水真人”。而刘秀恰好出生于南阳郡舂陵白水乡,起兵又灭王莽于南阳白水。刘秀就以此把货泉视为自己受命中兴之征兆,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便把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迟迟不肯废去。
也有学者认为,货泉之所以被刘秀沿用,是刘秀看重了“货泉”的美感。“货”乃是一非常突出明显的“美女”造型,犹如清晨河边美女在沐浴;奇妙的身姿,双腿、腰和头部,与曲折举起的手臂,十分形象生动。
九、阿堵物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篇》,记载了一则故事:西晋时,有个大臣叫王衍,崇尚玄学,自命清高,嫌他妻子贪财,始终不愿意说出“钱”字。但妻子偏要想办法逼着他说。一天晚上,王衍上床休息后,妻子命令婢女在床周围铺满钱币,使他无法下床行走。王衍早晨醒来,看见满地的钱币挡住去路,就叫来婢女,命令说:“举却阿堵物!”绝口不提“钱”字。六朝人口语,“阿堵物”意为“这个阻挡的东西”。后来,“阿堵物”便成了钱的别名,带有轻蔑的意味。北宋大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在其诗《和春咎》云:“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乃有主人家。”虽系谐谑之作,却表达了古时文人对金钱的一种态度。旧时人们以“口不言钱”作为成语,形容清高廉洁,藐视钱财,今有人故意在大庭广众高声言论:“钱是什么?钱是王八蛋!”一脸不屑的模样,好像钱和他有杀父之仇似的,与此同一副嘴脸,心口不一,面目可憎。
十、孔方兄
“孔方兄”始见于晋人鲁褒所著《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南北朝时,知识分子自标风雅,认为直称“钱”字俗气,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外圆内方。“錢”为何称“兄”?它由“金、戈、戈”组成,“戈”与“哥”谐音,呼之为“金哥哥”,于是便“称兄道弟”起来,把钱称为“孔方兄”,含有取笑和鄙视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的意思是,我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戏谑中颇有情趣。由于此诗得以广泛流传,“孔方兄”渐渐就成了“钱”的代名词。
十一、青蚨
唐代诗僧寒山在《诗》中道:“囊里无青蚨,篋中有黄绢。”黄绢指佛教经卷。清代词人陈维崧有《偷声木兰花·咏钱》一词,其中吟咏道:“青蚨铸就开元字,相看似有团國意。”团圏即团圆。上述诗词中,“青蚨”毫无疑问是指钱,但这种钱为什么会有团圆的意味呢?
“青蚨”是南方一种昆虫,形状如蝉。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载:“南方有虫……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其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因为子母相吸的缘故,花出去的钱就可以自动回还,子母团圆。“青蚨飞去复飞来”,寄托了希望钱久用不减的心愿。当然,青蚨引钱应该是一个神话传说吧,也是古人财富观与情感联系的特征。青蚨传说地久天长,它抚平了许多人无法成就的追求富庶生活的遗憾,而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梦想和希望。后世商人以“青蚨”代称“钱”,取其“循环往复”、“用之不竭”、“财运亨通”之意。清光绪十九年(1893),山东商人孟洛川在北京大栅栏开办绸布店,据“青蚨”传说,取店名为“瑞蚨祥”。一些老银号和商家,春节贴对联,常用“青蚨飞入”字样,祝愿来年“财源广进”。晚清洛阳刺绣围腰荷包上,刺有“青蚨飞来”字样,亦取意于此。反过来说,这却也透露出了世俗的人们对金钱无尽的占有之心,是那么地赤裸裸,那么地不择手段。远不啻谷子敬在《城南柳》一折中所表达出 “则你那尊中无绿蚁,皆因我囊里缺青蚨”的轻松与旷达,“你杯中没有酒,就是因为我口袋里缺钱了。”“囊里无青蚨,筐中有黄绢。”之句,亦是此类意思。
十二、“青凫”
有人说,“青凫"是“青蚨”之误,其实前者自有典故。 旧传为汉郭宪所作《洞冥记》卷四:“帝升望月台,时暝望南端,有三青鸭群飞,俄而止于台。……青鸭化为三小童,皆著青绮文襦,各握鲸文大钱五枚,置帝几前。身止影动,因名轻影钱。”因此,“青凫”乃是钱的另一别称,惟无“青蚨”还钱之用而已。六朝时,梁元帝《与诸藩令》云:“即日青凫朽贯,红粟盈仓。”张正《见钱启》云:“青凫委质,笑夷甫之不言;赤仄垂缗,重河间之能数。”皆用此也。又,东坡词别本作“起舞弄轻影”,实亦用此典故,正如玉楼银海之事,信手拈来皆是仙家语,其博学真不可及也。
十三、上清童子
上清童子为古钱之隐名。唐代的谷神子郑还古的《博异志·岑文本》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间,中书舍人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亭内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五铢”的童子。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正如民国李子虚之诗曰:“上清童子知何去,暂凭杯酒慰愁肠。”囊中无钱,何妨自我安慰,这也应该算是心态平衡的一种表现吧。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古文钱》亦有载:“昔有钱精,自称上清童子。”
唐代以后,“上清童子”君成为钱的雅号。我在想,“上清童子”与观音菩萨座前“善财童子”有无某种联系呢?待行家考究。
十四、没奈何
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记载:“俗云张循王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熔一球,目为没奈何。”翻译成白话就是,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盗取,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也没法偷窃。
(银冬瓜,亦称"没奈何’,因太沉,盗贼即使得到,也无法运走)
十五、王者
又称老王、王老,钱的别称。
唐.李冗《独异志》:“唐富人王元宝,玄宗问其家财多少?曰:"臣请以一缣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时人谓钱为"王者’,以有"元宝’字也。”
十六、“鹅眼”或称“鸡目钱”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八卷:“梁末丧乱,铁钱不行,民间私用鹅眼钱。甲子,改铸五铢钱,一当鹅眼之十。”南朝宋代沈庆通家私铸的钱,一千钱长不满三寸被称为鹅眼钱。比鹅眼钱更劣的钱,称为綖(音延yán)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商贾不敢行用。
“鹅眼钱”
十七、腰缠或“盘缠”
古人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同今天“腰包”之意),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借指金钱,古代还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故事。
十八、铜臭:
本义为铜钱的臭气,后常用来讥讽惟利是图的人,也特指金钱。西晋.司马彪 《九州春秋》:“崔烈,廷尉卿。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烈时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倖者曰:“恨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於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於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者:“论者嫌其铜臭耳。”
十九、不动尊
称藏钱不用,如佛之安生不动,而把钱叫做“不动尊”。宋.陶彀《清异录》:“郎君家库里有许多青铜,教做不动尊,可惜烂了。”钱为铜铸,也多有称钱为“青铜”,或“铜”的。
二十、官板
即铜钱。《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瞧跟他的那个姓 华的老头子真来的讨人嫌:什么事儿他全通精儿,还带着挺撅挺横,想沾他一个官板儿的便宜也不行!” 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板儿》:“今北人称钱,犹有官板之名。”
老官板:我国明朝时把坏钱叫做“板儿”,称好钱为“老官板儿”,简称老官板。此典出于官局铸钱每板为六十四个,板板一个模样,故有此别名。民间谚语中给予了新的含意,用“板板六十四”来形容拘泥呆板不善随机应变的人。
二十一、钞票
起源于金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宋太宗初年,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交易的扩大,当时使用的铁钱已经不能适应交易的需要,于是在四川成都由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了一种纸币,当时被称作“交子”。与宋朝大致相同时期的这个金朝,也在公元1154年也发行了纸币交钞。交钞是金代盛行的纸币流通券,发行时间大约有80年,曾经流通金国,在金代货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也叫钞引,分为大钞、小钞。现在我们把纸币称为钞票或简称钞,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交子
二十二、袁大头
“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清朝灭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
后来袁世凯虽然狼狈倒台,"袁大头"的声誉却屹立不倒,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它是中国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也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二十三、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后,钱币被冠上了人民的头衔,别称、诨号也是花样翻新,别有风趣。如10元面额人民币面上印有“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图案,“被称之为“大团结”;第四套100元有四位领袖像,坊间戏曰“老头票”;后来,100元变成一个老头,呼之“红色毛爷爷”等等。
钱是钱,钱又不仅是钱,钱是衣食住行,钱是生老病死;钱又不是钱,钱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发展的缩影,同样,钱的别称也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状态的镜子。通过对这些别称的介绍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具体而微的社会心态和人文风貌,反映出金钱的许多个性特征。“夜月琴声秋韵、春风鸟语花香;与乾坤而永大,共日月以俱升”。这是明清之际关于钱的一副对联,上联描写了钱给人们带来的高雅享受,下联点出了钱在人类文明时代具有的永恒性。古语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历史上确有像汉代刘宠那样视金钱如粪土的“一文太守”,有如东汉杨震那般坚信“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保持“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的生活观念的官吏;也有和珅富可敌国,临到头遗臭万年,邓通财多招祸,终招致饿死街头的历史教训;更有周徐令苏,黄金成吨,货币成亿,广厦成片,妻妾成群,买官卖官无所不为;大的老虎,小的苍蝇,动辄上亿,少者千万,精力旺盛,嫖娼通奸,无恶不作的现实悲剧。孔子道:“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然而, “阿堵物”、“孔方兄”的诱惑力毕竟是很强大的,"青蚨飞来",对金钱无尽占有之心依然是强烈的,人们不但要懂得钱的别称,更应该领悟它的真实内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牢记金钱也是一味药,用好了养生,用不好伤身的经典之训。
清川炉诗文花钱(直径:48mm),诗文:“夜月琴声书韵,春风鸟语花香”背“兴乾坤而永大,共日月以俱升”(钱联)
写于二零一七年五月十九日
本文图片资料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