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人学生时代,都能遇到那么一两个沉默寡言的同学。
有的孩子因为不爱运动,于是大家下课跳“编花篮”不爱带他玩。
有的孩子不看小说,于是在别人热火朝天地讨论情节时,TA只能尴尬一笑。
这种“格格不入”,其实并不限于“小时候”。
长大后才发现,成年人,有更多的理由“不合群”:因为性格、喜好,甚至是因为口味。
前些天看到网友吐槽,半夜朋友们在群里讨论第二天聚餐去哪里,他随手回了一句“吃啥都行,但我不能吃辣”,结果被无情移出群聊。
不得不承认,“不吃辣”,已经成了当代90后的一大社交危机。
不能否认,中国人越来越爱吃辣了。
根据《2018中国吃辣报告》显示,中国人在2018年这一年,吃掉了7000万吨的辣椒。
人均吃完近100斤的辣椒,位居世界第一。
“无辣不欢”的大风潮下,那些不吃辣的人们,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且别提100斤辣椒,他们看到盘中的那一抹红,都会灵魂一抖,虎躯一震。
只是,在一桌子摩拳擦掌、口水直流的朋友们面前,那句“我不吃辣”实在有些难以启齿。
拼力一试,结果一口麻辣鸭脖就能让他们上蹿下跳,心神不宁,非要狂灌豆奶才能回归平静。
眨巴着泪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啃得正酣的朋友们,只能露出一丝局外人苦笑:
扫兴之余,还常常觉得自己平添了一份“讨人嫌”。
有网友晒出自己因为不吃辣被嫌弃的经历:
和室友出去吃火锅,自己因为痔疮没办法吃辣,所以想点鸳鸯锅。
没想到,爱吃辣的室友一把按住,“不吃辣怎么算吃火锅?”
不吃辣被嫌弃
也有人在朋友百般引诱下咬了一口麻辣香锅,结果胃疼到半夜都无法入眠;
出去旅游吃个饭,也发现自己因为不能吃辣“寸步难行”:
挺惨的几个人 / 微博
麻辣鲜香、酣畅淋漓的红绿黄辣椒早就“遍地开花”。
本地菜偏咸口的北京,甚至一跃超过传统“名将”湖南四川,成为了“最爱吃辣的省市”。
本身口味偏甜的上海,街边也都布满了四川火锅和麻辣小龙虾的招牌;
以嗜甜闻名的上海,街边小吃也是红红火火的一片 / 旅游攻略
在“吃辣潮流”的引领下,跟闺蜜啃着香辣鸭脖追剧唠嗑,跟老铁在大排档喝啤酒吃小龙虾,也逐渐变成了这届年轻人休闲社交的最佳方式。
可怜不吃辣的人们,活动社交范围,正在以光速缩小。
下班聚餐大家都爱烧烤串串,同学聚会齐齐挑了馋嘴蛙锅,夏天的麻辣小龙虾,冬天不能不吃的牛油火锅……
只想安静地在家吃一顿猪肉白菜速冻水饺的人,基本上被判了“社交流放”。
更有甚者,遇上大惊小怪的人,不吃辣还成了被嘲笑的理由。
不吃辣被嘲笑到死
无处可逃的“不吃辣群体”,可能遭遇了最严重的社交危机。
让90后患上社交绝症,只需要几件小事
每个不吃辣的人,几乎都有过因“口味”不安的时刻。
实际上,90后的社交困境,不止“不吃辣”这么简单。
因为个人习惯、个人喜好而难以融入群体的事情,实在太多。
1、 不会喝酒,怎么在酒桌修罗场中生存
但逢出门在外,就少不了喝酒应酬,交流感情,全靠一杯酒。
以下情景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小X啊,咱感情深,一口闷!”
“我跟你讲,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啊!”
就算是回家过年,跟七大姑八大姨,他大舅他二舅的家庭聚会上,也总有一位“酒来疯”的亲戚带气氛。
不会喝酒的你,一句回怼“您哪位”本来已经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
一声叹息:家庭聚餐,一团和气最重要。
酒过三巡,敬酒变成劝酒,劝酒变成逼酒。
谁都不愿意被贴上“不在乎感情”的标签,只能在情感绑架的胁迫下,缴械投降。
2、 娱乐圈外人:不追剧,不追星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朋友会在什么时候突然迷上一个新明星。
如果你不追热播剧、没关注哪个一线明星的最新动态,常常面对各类话题只能一脸懵。
也许午饭的饭桌上,几个同学聊起微博上热搜的某个话题:
某某明星又有新恋情,某某明星又画了什么颜色的眼线……
看着兴致勃勃的他们,你心里却在想:这关我什么事?
永远不参与话题,就可能被打上“高冷”的标签。
害怕不合群,于是明明不想讲话,也得硬逼着自己加入话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管是否喜欢,火锅一定要吃辣、聚会一定要喝酒、聊天一定要有某个别人喜欢的明星……成了年轻人的社交心照不宣的新规则。
至于你想不想、喜欢不喜欢、习惯不习惯,好像成了一件次要的事情。
越长大,越害怕不合群
为什么明明不能吃辣还要吃?不能喝酒偏要喝?不感兴趣的话题硬要聊?
不是为了逞强,而是为了合群。
《Black Mirror》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未来,每个人都通过高科技随时对其他人打分:得分高的人受到尊重和赞美,得分低的人,则享受不了各种待遇,还会被人们冷落、嘲笑。
女主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拼命地练习如何“让别人满意”。
面对只见过一次的的“熟人”,她会“挤出笑容”地打招呼,讲着体面的话;
尴尬不失礼貌地打招呼
每天早上,她都对着镜子练习讨好地微笑:嘴角上扬成什么样的弧度、露出几颗牙齿……
练习微笑
每天关注着别人的在社交网络上的动态,无论内容如何,都不遗余力地为他们“点赞”。
给别人的动态打五星
甚至是面对自己讨厌的朋友,依旧去参加她的婚礼,假装激动和开心,热泪盈眶地向她表达祝福。
激动到流泪
虽然是未来世界,却像极了那些勉强吃辣喝酒的人的心态:
迫切地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害怕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被孤立。
越长大,越小心翼翼,越不敢暴露自己特立独行的爱好、不敢暴露自己区别于别人的一面。
于是把自己蜷缩在“合群”的保护色里,渐渐地,习惯性地和所有人保持一致。
有人坦言,羡慕那些合群的人,能够轻松地融入到群体中,不会被冷落、不会被遗忘。
只是合群的人,就一定快乐吗?也未必。
合群的人未必快乐 / 豆瓣
罗永浩曾坦诚自己有轻微的社交恐惧,“我不愿意去参加任何圈子的聚会,强迫自己参加的那个过程会很难受。”
为了不被孤立、为了得到集体认同,时时刻刻保持“合群”,其实很痛苦,大多数时候,也没有必要。
“不合群”,其实没那么可怕
2016年,中国青年报对两千多名受访者进行关于独处的调查,其中,有65%的人表示,和聚会相比,他们更喜欢独处;
41%的受访者表示,其实大多数时候,比起社交,他们更享受长时间独处:
不想吃辣就不必吃,讨厌喝酒也不必喝;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合群,不用讨好。
心理学大师温尼克特有一句话:“心甘情愿地说好,温和而坚定地说不。”
“不合群,意味着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 / 《奇葩说》
她举了一个吃饭的例子。
合群是什么?
大家不知道要吃什么,或者知道但不讲。
不合群则是直截了当:“我要吃鸡腿饭。”
坚持不合群 / 《奇葩说》
你不必因为不吃辣、不追星而觉得抱歉,因为这些本身就不是错。
也不必为了“合群”委屈自己,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才能留给自己更多时间。
坚决捍卫清汤锅番茄锅在火锅界的地位!!!
谈心社社长
抖音:谈心社社长
微博:@谈心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