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
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
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梭罗
让你焦虑的,是对自律的完美想象
当艾伊下定决心要改变晚睡的习惯时,她给自己列了几条军规:
把手机放在客厅充电,这样就不会躺在床上刷手机;
如果没有达到比平时早两小时起床的目标,就不能逛街;
如果因为晚睡白天没精神,就惩罚自己不能吃零食。
坚持到第七天时,她突然变得什么都不想做了。发了一天呆,纵使心中万般自责,她也没法打起精神做任何事。她说,我又失败了,我的自控力真的很差。
为什么要说“又”呢?当然是因为,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尝试改变晚睡了。在她心中,晚睡就会精神不佳,精神不佳就会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就不能有好的工作表现,没有好的工作表现就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一个不自律的自己,到底改如何改变呢?
她没有发现的是,在这样一次次自律失败的经历中,她的心情愈发抑郁,就像在给自己一次次自律的反方向训练,变得越来越没有动力。
“集中注意力,拒绝诱惑,控制冲动,克服拖延是非常普遍的人性挑战。”《自控力》一书中这样写道。
它如此普遍,如今我们随时可以听到,自律的人生才自由,拖延的人生没有未来,自律就不会做欲望的奴隶等等。自律能带来自由,此话不假。
从小的层面来说,在情绪、冲动、欲望、突发事件面前,能够管理好自己,这是一种自由;
从大的层面来说,对自我、人际关系和工作有必要的控制感,是真的能带来内心体验上自由。
但是,当我们把自律设定为一个目标时,内心更多体验到的,是连锁反应式的焦虑。让人焦虑的不是自律,而是只看到自律的现象。执着于自律的现象,常常让人对自律生出一些完美想象。
比如,生活过得有条不紊,不会出差错,一切按照秩序进行,没有岔漏让人很安心。
比如,如果可以从头再来,一开始就不会拖延,把计划做好,一步步完成。在截止日期之前,事情已经按计划完成了。
又比如,工作和娱乐的安排恰到好处,互不干扰,工作时可以全情投入,玩的时候也尽兴地玩。
这些话,很多次以惊人地相似,出现在我的咨询工作中。与这些完美想象相对应的是,不完美的现状。或者,别说不完美了,现状简直令人不知从何做起。这种对比再次加剧心中的焦虑,把自己困在原地愈发启动不了。
做不到自律时,想象一下自律的感觉,本来是一个放松的体验,让我们能在内心找到一块让自己透透气的空间。只是不要在这样的完美想象中,让生活失去了乐趣,把自律念成一道困住自己的魔咒。
一句“我不自律”,是给自己挖的坑
自律给我们设定了许多折磨人的陷阱。
在一次深入的谈话中,一个被女朋友指责没责任心的男人提到了自律的问题。他30岁出头,有一种男孩气,如果他随时耍赖,熟悉他的人都不会意外。
他和女友最近在讨论结婚的事,但女友认为他太过于依靠父母,特别是经济上的依赖,让她没有信心和他组建家庭。在他心中有一股郁结已久的抱负:只要我去做,肯定可以做到,但我就是不想做。
想到父母由来已久的控制,为他指点好生活中的每样安排,他会抑制不住地点一支烟说,我就想和他们对抗。
晚上回家,他不想和父母说话,吃过晚饭就坐在电脑前,日复一日,越来越晚睡。有时候他也并不喜欢手中的游戏,只是觉得,坐在那里比面对父母好受一些。他很想做点什么其它的事情,可惯性似乎不可抗拒。
这么多东西,都包装在了“我不自律”这一句话里。反复苛责自己不自律的表现,就像给自己挖坑,反复提醒自己这就是我的生活,消耗着让自己从陷阱中逃脱的动力。
每一个渴望自律的人,都包装了什么东西在这句话背后呢?
有一句话说,秩序感是对抗焦虑的良药,换个角度来想,当我们感到自己对秩序十分渴望时,那么自己到底在焦虑什么?为什么在焦虑情急之下,脑中衍生出许多计划,但似乎,很难找到一个能坚持去做的?
觉得自己“不自律”,或许是出于无助,我真希望有谁能帮我一把,告诉我这件事该怎么做。→ 你感到自己无法自律,其实是在需要获得帮助时,没有得到恰当的支持,你无措了。
或许是愤怒,感到自己太多地为别人的意愿活着,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你感受到的不自律,不如说是一种抗争,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来做,也就没有动力去做。
或许是渴望,我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谁能肯定我一下?→ 背后是你不能很好地自我支持,鼓励自己,你总怀疑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因此要更加自律。
或许是无奈,怎么我的生活感觉上就是比别人艰难?→ 在反复与别人的比较之中,你把受伤的自尊指向了不自律,认为这就是让自己难受的源头。
或许是攻击,强调不自律,是为了提醒自己眼前的生活有多混乱不堪。→ 攻击自己是一个自控力如此薄弱的人,就像在许多其它时候,你也习惯攻击自己一样。
别小看这一点点心声的吐露,能看到“我不自律”背后包裹的愿望,比做一百个计划都管用。
如何才能自律,不是一件需要去操心的事;如何在自己制定的自律标准下,活得有控制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事。
自律不是目标,而是一个过程
“活得有控制感”在过程中产生,《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对自律提到过三样很重要的东西:延迟满足、沉思的价值和承受失败的痛苦。
01
延迟满足:生活就是有失控的时候
延迟满足在自律这件事上的含义是,当我现在做不到自律,需要等一等,这个过程里,你得承认生活就是有失控的时候。
我们会为了很多原因而变得很在意自律,比如前面提到的渴望、自我攻击、愤怒、无奈,你会因为情绪而什么都不想做,甚至说不清楚的原因而停滞不前。此时的失控,等待它平息,不再给焦虑火上浇油。当失控的感觉过去时,我们本来就处于自律的状态中,不需要苦苦追求。
焦灼地想寻求改变,你才和本来属于自己的状态隔离开了。
02
沉思的价值: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给自己数次打鸡血要自律后,你会从这种躁动中停歇下来,静静地沉思。
在鸡血状态中,我们把心里纷杂的情绪暂时放下,不断打气鼓励自己坚持,而此时,沉思的作用是允许我们有一个机会,想想所做的努力是否和自己想要的背道而驰?是否离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否越来越远?
如果努力是事与愿违的,那么就调整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果努力是自己想要的,那么,恭喜自己,继续前进。
允许自己有反思和调整,这个过程也是自律。
03:
承受失败的痛苦:这次做得不够好,但不代表我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连承认失败都做不到,把失败合理化,就是为了逃避失败这个结果。失败已经发生了,但它需要得到一个承认,这也是一个限制失败感无限扩散的办法。承认这件事情做得很失败,而不是我这个人很失败,承认被别人比下去,是在这个部分我的能力的确不擅长。
承受失败的痛苦,过去我们用以抵抗失败感的精力,统统解放出来,这是自律的过程。
你大概会发现,这些过程和完美的自律没什么关系,有起伏的过程才是生活的常态。有控制感的生活,让我们有能力对自己说:自律,只不过是我给自己的一个设限罢了。
对自律的执着,一层一层被分解成我们可以去发现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去做的事,你会感谢这个走过了自律历程的自己。
就像摩西奶奶所说:
真正地爱自己,不是去牺牲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打拼什么辉煌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
···
作者 | 陈禹霏
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从事心理学应用性开发,曾参与运营百万级心理学课程项目。专业的关注点和擅长领域,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的解决,成年后的个人成长需求解决,包括恋爱、与父母的关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