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月亮节,一切都围绕月亮展开。是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
中秋节时在夏历的8月15,约在秋季之半,故称中秋。时处秋半,大春大抵收割完毕,小春点播将始,正是农家较为闲散时节,所谓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中秋一过,秋耕秋种又将开始。其时新谷入仓,糯米新成,丹桂初吐,鸡鸭正肥;有了物资,有了闲暇,农家当然要欣享劳动成果,犒劳自己,娱养家人,谢天地之大德,祷风雨之有时,劳亲戚之关照,酬友朋之玉成。宴享、休息,然后投身秋耕,寄希望于来岁。可见中国三大节日,与农耕有密切关系。
国人常日月并称,诗云:“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又常以太阳比拟帝王,常称某天子之老娘梦日入怀,某帝王日角而龙颜,但咏日之诗并不多,反倒是咏月之诗词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不仅诗人之歌多半咏月,儿歌也多与月有关。下愚记得的儿歌,关于月亮的就有:“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笆篓。”大约月亮是个渔夫。笆篓是一种捕鱼用竹具,广口大腹,用以盛鱼,多系于腰间。“月亮光光,姊妹烧香,烧死麻大姐,气死幺姑娘。”有几分调侃的味道。还有一首儿歌更长,更带戏谑意味,道是:“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来做木匠,嫂嫂起来蒸糯米,糯米蒸得喷喷香,打起锣鼓接姑娘。姑娘矮矮,嫁给螃蠏(读海,川方言残存古音之一),螃蠏脚多,嫁给八哥。八哥嘴尖,嫁给力鸳(川中旧时农村称打短工者)。力鸳拱背,嫁给驼背。驼背逃走,嫁给毛狗。毛狗臊臭,嫁给幺舅。幺舅嫌她,嫁给田家。田家不要她,扯根头发吊死她。”喷,敝乡音读[pōng]。
“蒸糯米”为的是打、或者说舂糍粑。其过程是首先将糯米洗净,用清水至少浸泡一夜,沥干水,倒在甑子里蒸。甑字从瓦,古时应是陶器。后代的甑子则为木制倒圆台形,中间有蒸隔,为竹子编成之空心浅圆锥,以粗篾条为经,较粗篾丝为纬编织而成,锥底一圈,用更粗篾丝反复编牢,类饼状,故号粗饼。敝乡谚有曰:“人心隔肚皮,饭甑子隔粗饼”,喻人心叵测。记忆中,最好吃的饭是甑子蒸出来的。糯米蒸好后,倒在石臼里用木杵舂。木杵人俗称舂盐棒,因敝处锅巴盐多舂成盐粒出卖。木杵略有二种,一种两端粗,中间则盈手一握,以便操作;古乐金舂,或仿此而成。另一为丁字形,一为手柄,垂直于手柄者为臼杵,因其可以摆动,甚至可以轮转,力量更大。
糍粑或打或买,是过去中秋节必备食品,没有糍粑,就称不上过中秋。记忆中,糍粑是与粽子,汤圆一样的美食,尤其是才打成的热糍粑,揪上一砣,醮上白糖,裏上用罗筛筛细的新鲜黄豆面(粉),香甜润滑,吃起来叫人心旷神怡!可惜今天不仅不能打糍粑,连卖糍粑的也似乎没有了。
旧时乡下也吃月饼,不过乡里人一般不称月饼,而称麻饼。是一种两面粘满黑、白芝麻的陷饼,陷一般有喜沙(豆沙)、冰糖、果仁等。最低级的是一种略带甜味,没有半点油星的月饼,俗称乾壳饼。跟普通烧饼没有多少区别。旧时卖月饼是用纸壳包成圆柱形,外面再加一条红纸条贴牢,红纸条上有的印有花纹或文字,叫做一封。一封至少两个,最多十个。
城里的月饼品种更多一些,尤以苏式月饼与广式月饼受人追捧。包装也更为讲究。
除了吃糍粑、月饼,中秋节必吃的水果是石榴,橙子(现在一般称柚子),橙子的外壳一般剥为八瓣,象瓜皮帽般戴在孩子头上,据说戴了这种橙皮帽,可保一秋无病无灾;还有一种糖食:橙糖,用幼橙(未长果实)削去外皮,用其柔嫩如绒的内皮,切成块状,渍在红糖水内数日即成,有类今日蜜饯。
对于孩子,有时也有成人,还有一种祈福、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玩乐活动,就是烧橙香,玩橙龙。所谓烧橙香,是在橙子上插满信香,晚间赏月时点着,宛如一只只火球,放在供桌上拜祭月亮。再有就是数个、十数个孩子,有时也有青年,将点着的橙香,用一根三四尺长的竹棍从底部戳入,举着它,在如水的月华中,像舞龙一样,满街游走,满街飞舞,尤其在屋檐下,月阴处,宛如一条游走的火龙上下翻腾,舞得呼呼生风,香也燃得更旺,孩子嘻嘻哈哈,成人欢声不绝,直到橙香烧完,玩者兴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如人生,阴缺时多,晴圆时少。中秋时节,西南季风渐渐消退,水潦收缩,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增高,所谓月到中秋份外明,人们希望家庭美满,个人发达,像一轮明月,圆满无缺,了无纤尘,光照四方。所以秋节又成了祝福家人团聚,事业美满的节日。
中秋节除了喜庆,欢宴,还有两项重要活动,一是祭月,一是赏月。
拜月除了阖家祭祀外多半是女孩子的事,儿歌“月亮光光,姊妹烧香”即关此事。女孩子拜月,一为美丽,人们过去常以面如满月为美,取其光明温婉。二为姻缘,因为掌管人间婚姻的是月老。只要他老人家的红绳一牵,虽相隔万里,而终成眷属。婚姻于人是“终身大事”,尤其旧时对女子,更是要命的事,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必须从一而终,夫婿不好,那就终身误,误终身。所以女孩子总要烧香拜月,乞求月老的红线给她系一个金龟婿,缔一段美满姻缘,得一个如意郎君。一些戏院,为了迎合这种心理,每到中秋,总要演一些《双拜月》一名《拜月亭》之类剧目。
赏月是一种悠久传统,尤其是文人风雅,大户排场,《红楼梦》里有淋漓尽致描写,此不赘,此处要说的是“望月华”。戏剧《杨家将》里有一折戏《八郎回营》,与《四郎探母》差不多一样的故事。其中有词曰:“一十八载夫归家,好比中秋望月华”。可见月华是一种不常见的现象,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八月令》:“月之有华常出於中秋夜次,或十四、十六,又或见于十三、十七、十八夜。月华之状如锦云捧珠,五色鲜荧,磊落匝月,如刺绣无异。华盛之时,其月如金盆枯赤,而光彩不朗,移时始散。盖常见之而非异瑞,小説误以月晕为华,盖未见也。”清钱泳《履园丛话·祥异·天不可测》:“嘉庆十九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夜,有月华,人人可见”。它是围绕于月周的高空小冰晶散射月光而成。因为它之出现较为稀少,难得一见,便附会见者有福,所以旧时,人们往往有守候至深夜而欲见庐山真面者。不过大多数人一生与月华亦缘悭一面。
还有一个神话传说,那就是八月十五开天门。大约是玉皇大帝要与民同乐吧,据称这一晚上天门大开,玉帝与各路神仙都要在南天门闪亮登场,那时没有电视电影,玉帝老儿只有此时让天下亿兆一睹天颜。不过天下苍生是无福消受的,等上一亿年也见不得他老半面。
不过现时中秋的节日氛围似乎愈来愈淡,除了吃月饼,送月饼,就是成群结队到各处风景点暴挤。岂止中秋,凡假期长一点的节日,大率如此。
端阳节的粽子,中秋节的饼子,元宵节的糰子,除了这三子,还有多少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