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东阳重教成风人才辈出》一文,苦教苦学、重教成风的东阳被誉为“教授之乡”。 20多家报刊纷纷刊发,“教授市”称誉不胫而走。2003年统计,东阳有院士10名,博士600多名,教授副教授6000多名,平均13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是金华市博士、教授最多的县市,在浙江省也居第一名,在国内同样名列前茅。在东阳,有不少“霉干菜博士”、“ 土布衫教授”生长于一个家庭或同一家族。
一、底蕴深厚
唐宋时期,东阳遍建书院、学馆、私塾,其中石洞书院、八华书院列为中国名书院。朱熹、陆游、吕祖谦等名人都到过东阳讲学论道,从而影响了东阳学子。
东阳历史上产生了冯宿、舒元舆、葛洪、乔行简、马光祖、何梦然、张国维等杰出人物。
自隋大业三年(607年)始设士科取士,隔20年,唐贞观元年(627年),厉文才中进士,其时进士科名额甚少,全国仅中4名。此后,东阳文武进士305名,其中祖孙、父子、兄弟进士者31户78人。任县令(知县)以上官职者1086人(含正副宰相6人)。冯宿、冯定之祖孙三代九进士,人称“兄弟两尚书,祖孙九进士”。舒元舆、舒元褒、舒元肱、舒元迥兄弟同为进士。俞葵与侄俞仲鳌二人分别为宋景定三年(1262年)、咸淳四年(1268年)武状元。他们为今天“东阳”文化教育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名人效应”。
二、重视教育
东阳自古就有“勤耕苦读”之风,家长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无能如何要送孩子上学,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东阳人重视教育的风尚、除了统治阶级的倡导、有识之士的推动、社会舆论的牵引、地理环境的压迫、晋身实用的需求之外,宗族公常对读书人的评价资助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人的读书成就,不仅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被认为是整个家族和宗族的荣耀,因此,对读书人的资助不遗余力。凡读书至一定学历者,均能得到宗族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鼓励。这就形成强大而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宗族子弟一心向学。
三、舍得投入
因为有了对教育的重视,才会对教育舍得投入。古时富绅义士大力投资兴办教育的例子已见诸前文。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集团和企业家兴办教育成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两所高校,中天高中、顺风高中、横店高中、利民高中、人民高中、花园技校等中等学校,春蕾学校等民办小学等应运而生。王惕吾、蒋恒鹤等设立奖学奖教基金。王惕吾还投巨资改善家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前不久,郭广昌为其母校东阳中学捐款2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奖学奖教基金。而政府也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环境,使得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比翼双飞。
吴立梅2013.1.30
附:《人民日报》1989.12.04第1版报道
【新华社杭州12月3日电】 (通讯员卢贤松)浙江省东阳市人称“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现有1149名东阳籍的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在全国各地工作,其中包括4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在这个“中国教授市”的尊师重教风气日盛,正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地处浙江中部的东阳,素有“歌山画水之乡”的美称。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遍建书院、学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叶适都曾在这里设坛讲学,学风昌盛造就了一代代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年来,东阳人弘扬这一传统,尊师重教之风在这里更盛。
东阳市在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阳年年集资办学,仅1987年全市集资办学投资就达200多万元。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东阳已向全国大中专学校输送新生1.2万多名,是建国前17年的3.7倍。近十年来,这里平均每年都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700多名,居浙江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