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在大疫情面前整个世界几近于一面多棱镜,...

〖在大疫情面前整个世界几近于一面多棱镜,让我们多视角且立体性地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再认识〗

我们看到疫情在不同体制制度下存在明显差异,这让我们在进一步认清别人的同时找到自信。当然,这不是全方位下的总体判断。

要弄清某种政治制度的先进与否,需要进行全方位分析,且需要历史维度,因而不能轻作出结论性判断。但是,直面现实还是可以就事论事,作出某些方面的优缺点评价。

当下涉及全球的疫情大流行,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来看,可以肯定统筹能力更强的大政府优于小政府。因为突发事件既需要政府快速反应,更需要国家资源的总体调控,这对于小政府来讲确实力勉为其难。

我们也看到疫情是个放大镜,将各国政府及其官员的履职能力和道德品质放大了给国民看。只是这里我们把重心放在背后的主要支撑点上。一个是靠职业素养,另一个是靠政治素养;一个突出于自我约束,另一个突出于组织约束。

平常情况下职业素养基础上的自我约束更有力,紧急情况下特别是高强度情况下,政治素养基础上的组织强制更有效。

我们还看到不同文化熏陶出来的民众,在应对大疫情时的态度和处事方式迥然不同。以文化史皆久远的中国和意大利作比较,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不一样。即便不从对待生命态度上讲,只是从接受政府号令和约束看,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差别。

中国能够做到14亿人呆在家中长达月余,武汉更是封城已近两个月,千万人口基本做到有序生活,都基于人民群众的高度服从意识,这是中国民族最不可复制的东西。而在世界疫情次严重的意大利,很多人竟然拒绝口罩,封城之后甚至“马照跑,舞照跳”。当然,亚洲次严重的韩国并未封城,竟然也出现了疫情下降趋势,这又是一种情况和另一个议题。

疫情再次展现出中国老百姓的人文性格,他们最听话也最好管理,因此在这里再作强调,当我们完全取得抗疫完全胜利,要真诚感谢人民。

再联系到上面所讲的制度优劣问题,还是那句话:最好的未必是适应自己的,只有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再作两个基本判断:一个是大疫情提醒世界,跳出“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十分必要。既然世界不再进行一种制度消灭另一种制度的博弈,而是走向探求更佳的文明道路,也就不应再囿于你优我劣,你高我低的比较甚至攻讦,还是应当以更宽阔胸怀,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和谐共存。

另一个是大疫情再度表明人类的确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且不说疫情最早起于哪里,至少从武汉发生后的输出到今天的输入,只能说明世界不能分割,也无法分割。

即便延伸到疫情结束后的经济建设,哪怕中国具有较其他国家更强的恢复能力,只要全球经济走向低迷,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产品也因缺少市场而无法走出“独立行情”。这就是今日世界,也是我们讨论国家关系与大国责任时必须充分认识的。

有一个辩证法或许可用在此。别人打压我们时,要自信不要气馁;别人恭维我们时,要自谦不要自满。树大招风,但也树大根深,岂能尽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多棱镜  多棱镜词条  疫情  疫情词条  几近  几近词条  一面  一面词条  面前  面前词条  
杂谈

 写作时怎样去描写一个场面?

首先看你什么样的心境,悠闲自在的心情,可以选择些轻柔的物象,比如,轻风,浮云,小桥流水,蝶儿徐飞,鸟儿清鸣。写出这样的场景,一眼就能看出你悠闲自在的心情。如果心...(展开)

杂谈

 阅读经典:腊叶——鲁迅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展开)

杂谈

 早会分享小故事及感悟

寄语: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