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
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罗曼罗兰
前不久,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人均寿命调查测定后,发布了对年龄划分标准的新规定。
新规定将人一生分为五个年龄段:
未成年人的年龄为0~17岁;
青年人的年龄为18~65岁;
中年人的年龄为66~79岁;
老年人的年龄为80~99至以上。
乍一看,我们中间许多人离老年人,甚至中年人,都还差着很长的一段距离。
但事实上,很多人早在所谓的“中年人”,“老年人”阶段到来之前,就已经率先老去了。
1:
人穷其一生,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
他们的出身不同,成长环境也不同,性格与发展更是天差地远,目标也不尽相同。
但不管目标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我们最终都会走上同一条道路:死亡。
死亡是一切事物的终点。
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唯一完全公平的是出生与死亡。
而我们能够把握住的,只有现在,和曾经经历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当风华渐老,岁月渐长,皱眉爬上眼角眉梢,体力难以支撑长时间大消耗的运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老了。
“纵然一世如红叶,犹得十年吟白云。”
即使我们穷尽一生,找到了自己的绚烂,但我们也需要留一段时间给自己,静坐庭前,闲看云卷云舒。
2:
“亲爱的孩子,所有的生活都是千万生活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赞美一种而贬低另一种?”——《瓦尔登湖》
年少时,很多人常常会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够有钱,不够聪明,不够有能力,让自己比起其他同龄人,输在了起跑线上。
之前看过一部电视剧,苦读数年,成为了一名医生的儿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一天,父亲暗示着儿子可以开始考虑结婚的问题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儿子虽然爽快地答应了准备结婚,却提出了一个要求:
结婚之后,与父母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
面对惊怒悲伤的父亲,儿子红着眼眶说出了从小以来,对父亲的不满。
出身家境贫寒的他,从小想要什么,都不能像同龄的小孩那样,只要和家长讨要就能得到;
上学之后,他想要从医,但是家里的条件有限,他只能拼命学习,才能让学校录取,而其他家庭条件优渥的孩子,只需要花上一点钱,通过家里打点关系就可以了;
就算是工作之后,贫寒的家庭也成了他不敢与别人开口唠家常的自卑点,哪怕是女朋友,他也不敢与其坦诚自己家庭的贫穷……
听见儿子细数一件件,一桩桩的不满与抱怨,原本愤怒的父亲表情渐渐变得错愕。
最后,父亲语气苦闷地对儿子低下了头:对不起,是爸爸没用……
画面定格在儿子因为多年来的“委屈”以及愤怒,而通红的双眼上。
可是,他是否又有看见父亲被风霜浸染的斑白头发,被岁月摧残的皱纹,以及被生活一点一滴压垮的背脊?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又有什么权利,以别人的家庭作对比,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践踏得一文不值?
福不择家,祸不索人。当我们还年轻时,总是容易对这不满,那也不满,而这样的负面情绪,最容易伤害的,还是我们的家人。
而越是亲近的人,就越是容易在心灵上造成沉重的伤害。
唯有当我们渐渐老去,走过与父母相同的路,经历过与父母相似经历,有过与父母相似的悲伤与无奈,才能懂得体恤的重要。
3: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幽梦影》
许多年少时候萦绕在心,非要斤斤计较的事,到了老的时候,也就慢慢地懒得去计较了。
年轻时还梦想着仗剑走天涯,惊心动魄,酣畅淋漓地闯一番天地,才不虚此行。
但老了之后,才知道平淡是真的真谛。
少年听雨歌楼上,是意气风发,红烛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是此身为客,漂流无定;老年听雨僧庐下,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到天明。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容易的,各有各的苦楚,但只有人老去时,才能把人生中的酸苦回味出一点甜意。
“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