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学姐曾发过一篇文章《大学新生报到必须要带这几样东西》,反响不错。其实除了录取通知书等物质准备外,心理和思想的准备更加重要,这些准备才是决定我们未来成长的关键因素。今天学姐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大学新生如何学会自律的话题。
人不自律,谁也帮不了你。
缺少自律的人生,多半过得一塌糊涂、颓废不堪。学姐有一高中校友C,学习成绩全年级排名前20。进入大学后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与高中时期父母的严格管教相比,反差强烈。用“笼子里的小鸟被放飞自我”形容C一点都不为过。很快,C就沉迷与游戏不能自拔,旷课成为常态,大一第一学期三门课程红灯高挂,学校向其发出纪律警告。C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无奈已经形成对父母的监管依赖,自律性太差,只要一打开电脑进入游戏,学校的纪律、父母的期盼、曾经的理想都被抛之脑后。第二学期课程全线飘红,无一门课程考试及格。学校再三帮助和警告后仍然无效,最终开除学籍,遣返回家。
C的经历和遭遇,属于不够自律带来不良后果的极端个案,虽然较为少见,但却发人深省。而大学新生缺少自律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案例。学姐大学校友L和J,都是因为缺少自律,L与C一样沉迷游戏,J深陷玄幻小说,导致荒废学业,虽然未被开除学籍,但都因未能取得英语四级证书,痛失学位证,浪费四年大学光阴,毕业十年事业消沉,L跳槽无数每月收入仅能果腹,至今尚未成家,真正成了一枚“老屌丝”。
唯有自律,才能掌控人生。
进入大学之前,父母一直在帮助我们“他律”,我们生活在父母身边,就算是住校也至少每周能够与父母团聚,生活的点点滴滴父母都能看到,父母对我们“他律”的管教是我们成年之前最主要的“律己”形式。进入大学以后,我们将开始新的独立的生活,父母从这一天开始与我们的生活逐渐拉开距离。人天生惰性,父母“他律”的退出,需要我们“自律”的补位,大学正是我们强化自律意识,提升自律能力的黄金时段。
自律就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约束。通俗来说,就是自己管好自己。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培养自律的习惯和能力呢?学姐分享四(以)点(下)体(干)会(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是给自己设定一些可被执行的规则。自律首先得有“律”,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一开始,这些要求甚至不是宏观、“正式”的,只是日常生活的小小约束,并且是你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举个梨子:“坚持每天7点起床,晨读英语45分钟”、“每周至少跑步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本学期读书二十本(附书目),每周读一本书”等。注意,规则一定要“可被执行”,因为门槛太高,或是目标不明确,都将阻碍自律的实现。再举个梨子:如果目标设定为“每周运动三次”,而没有具体的运动内容和时间约束,将会出现“从第三周开始把饭后散步回寝室代替操场跑步作为运动”的情况——目标不明确容易成为不自律寻找借口的后门。另外,从易到难可以帮助我们逐步增强自律的意识,逐步提升自律的能力。
二是制定任务计划表,并逐项落实。有了可被执行的规则,下一步就是要把这些规则整合在一起,并形成任务计划表,并督促自己逐项落实。学姐建议自律养成的初学者,可以把任务计划表纸面话,粘贴在自己书桌上或是床头,每天提醒自己按照计划落实。落实方面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计划内容不宜过多、过杂,特别是针对初学者,因为习惯的养成相对于计划任务的完成更加重要。第二对没有完成的计划,应当有适当的“自我惩罚”措施,可以是适度降低生活舒适度,例如“一周不喝可乐、不吃零食”,也可以是增加其他任务的难度,例如“第二天早起20分钟,增加英语晨读20分钟时间”。
三是学会事务优先级排序。大白话就是要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经典心理学实验表明,因为心理能量有限,人清晨的自控力普遍比下午好,下午的自控力比晚上好。根据这个一般性规律,我们就可以把一些需要动脑的、任务难度高的任务计划尽可能的放在清晨,一些身体历练的、任务难度低的任务计划可以放在下午或晚上。当然,这个只是普遍规律,每个个体都有差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精力最充沛、效率最高的时段完成最重要的事。
四是提高自己对诱惑的抵御能力。不自律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经不住诱惑,干了“不该干”的事。其实自律并非是让自己“吃苦头”,而是要抵御诱惑,去寻找到适合自己,并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生活习惯。短视频等手机内容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人贪恋其中,观毕又懊悔无限,就是没有能够抵御娱乐APP的诱惑。各位学弟学妹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规则“每天打开XXX(某娱乐APP)不超过3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这或许是你走向自律人生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