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
1、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 )
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国内资本输出和国际资本输出
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商业资本输出和金融资本输出
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
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 B.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C.消灭剥削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C.政治体制不同 D.意识形态不同
4、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 ( )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
A.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 B.阶级社会的分配原则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6、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 )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7、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1、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3、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4、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17、相对静止是指(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1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 )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转化为资本
2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主义的( )
A.劳动价值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与货币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2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5、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26、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7、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生产资料的生产 B.自然界提供的丰富资源 C.物质资料的生产 D.生产力发展水平
28、科学证明,人脑是(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是( )
A.科技革命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经济危机 D.资本主义对外扩张
30、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
A.产品全面社会化 B.生产资料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3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阶级性
34、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3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36、“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37、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8、( )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A.生产关系 B.劳动 C.生产力 D.人民
39、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4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41、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4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43、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4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普遍性 C.能动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45、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46、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
A.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 B.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C.价值规律的本质规定 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47、剩余价值是指( )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B.资本家节约出的成本创造的
C.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创造的 D.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创造的
4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
A.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间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
D.生产资料的分配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49、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5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51、德国古典哲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B.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直接理论来源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间接理论来源 D.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间接理论来源
5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
5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 ( )
A.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B.唯物主义的总特征 C.唯心主义的总特征 D.现实主义的总特征
54、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说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B.意识是客观事物本身
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5、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 )
A.唯物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的根本标志
B.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的根本标志
C.历史唯物论的反映论区别于现实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D.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5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 )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
57、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就是( )
A.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B.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C.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历史主义 D.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58、马克思提出的名言是( )
A.“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B.“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创造世界”
59、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起的是( )
A.决定作用 B.直接作用 C.间接作用 D.推动作用
60、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列宁对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 ( )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交往范畴
6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
A.人的道德品性 B.人的经济地位 C.人的价值追求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 )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C.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D.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是( )
A.资本增值的源泉 B.资本积累的源泉 C.资本循环的源泉 D.资本投资的源泉
64、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就是( )
A.物质总产品 B.消费总产品 C.社会总产品 D.生产总产品
6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国家制度是 ( )
A.根本制度 B.基本制度 C.核心制度 D.民主制度
6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垄断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是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它是( )
A.垄断的银行资本 B.流通的资本 C.非银行机构资本 D.金融资本
67、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C.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 D.共产主义事业的诞生
68、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压迫决定的
69、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 ( )
70、“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句话强调的是 ( )
A.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存在根源于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7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垄断资本主义大体可分为( )
C.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D.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72、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 ( )
A.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C.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D.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7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C.人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D.思维能够能动地认识现实世界
A.全国人民的崇高理想 B.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C.全国人民的中期理想 D.全国人民的最高理想
75、共产主义阶段将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因此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 )
A.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和根本
C.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前提 D.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76、民主集中制是( )
A.一切政党的组织原则 B.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原则
C.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77、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十九世纪产生的世界上第一个( )
A.无产阶级政党 B.欧洲政党 C.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D.中国共产党
78、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A.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B.能够自觉保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C.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D.可以对经济周期进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
79、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是( )
A.实行垄断价格的主要目的 B.实行垄断价格的直接目的
C.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 D.实行垄断价格的间接目的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D.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8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的是( )
A.生产技术水平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B.生产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C.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D.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之间的比例
82、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 )
A.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 B.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C.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 D.有阶级性的
83、工业社会是( )
C.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 D.属于市场经济社会形态序列
8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8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它的发展是一个( )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86、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它是( )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
87、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 )
A.本质 B.属性 C.规则 D.规律
88、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 )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89、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90、一切为了群众是( )
A.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B.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C.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D.中国共产党基层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91、作为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
A.商品的价值反映 B.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
C.商品的价值直接反映 D.商品的使用价值间接反映
9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是( )
A.货币增殖的前提 B.货币带来剩余价值的前提
C.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D.资本转化为货币的前提
9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94、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的共性是( )
A.主观实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主观能动性 D.客观能动性
95、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 )
A.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 B.狭义的共产主义社会
C.一般的共产主义社会 D.特殊的共产主义社会
96、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 )
A.各尽所能,平均分配 B.各尽所能,公平分配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97、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 )
A.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人民民主国家 B.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人民共和国家
C.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民主国家
98、19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是( )
A.傅立叶、托马斯、莫尔、欧文 B.圣西门、傅立叶、托马斯、莫尔
C.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D.圣西门、欧文、康德
99、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
A.普选制 B.三权分立制 C.议会制 D.民主共和制
100、资本是在不断的循环周转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生产阶段是( )
A.流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B.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C.不变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D.可变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101、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 )
A.生存资料的价值 B.生产资料的价值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D.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102、商品二因素中,价值是( )
A.最核心的因素 B.最本质的因素 C.最直接的因素 D.最基础的因素
103、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B.客观唯物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C.传统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D.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104、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为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 )
A.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B.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改造
C.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 D.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
105、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 )
A.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6、人们常说的“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 )
A.适度原则 B.辩证否定观 C.实事求是 D.科学发展观
10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109、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
A.哲学的基本问题 B.世界观的基本问题 C.经典哲学的基本问题 D.经院哲学的基本问题
110、有的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说明( )
A.仅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不一定是真理 B.只要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C.只要观察事物的外部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D.只要观察事物的偶然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111、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的是( )
A.爱国、公正、诚信、友善 B.爱国、平等、诚信、友善
C.爱国、自由、诚信、友善 D.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1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分工协作、经济管理和预测决策等属于( )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11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质利益的对立是( )
A.阶级斗争的根源 B.阶级斗争的对立 C.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
114、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 )
C.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义阶段
115、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依靠经济手段( )
A.对经济进行调控 B.对经济进行管制 C.对经济进行发展 D.对经济进行运行
116、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所谓“对外援助”,实质上是( )
A.帮助落后国家进行建设的做法 B.给予落后国家大量援助的做法
C.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做法 D.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新垄断主义做法
117、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它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是生产先进的机器设备,这句话的提出者是( )
A.圣西门 B.欧文 C.马克思 D.恩格斯
118、风俗与习惯属于( )
A.政治心理 B.文化心理 C.传统心理 D.社会心理
第二大题多项选择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
A.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C.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都是英雄史观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资本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与生产剩余价值的统一 D.劳动过程与生产商品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A.思想领导方面 B.政治领导方面 C.组织领导方面 D.文化领导方面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
A.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B.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C.以反对资本主义 D.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6、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
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B.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C.缩短剩余劳动时间 D.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
7、意识的本质包括的内容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8、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稳定是前提 B.改革是动力 C.发展是关键 D.稳定是条件
9、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主要有:
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
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D.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E.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是:
A.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B.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C.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D.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第一步
1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C.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 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B.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C.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3、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二者间关系的表现是:
A.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B.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C.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D.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交叉互动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具体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B.抽象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C.具体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D.抽象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15、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的手段是:
A.公开市场业务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C.再贴现率政策 D.国家干预
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B.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C.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
D.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的长短
1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主要:
A.生产力方面的原因 B.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
C.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 D.经济基础地方面的原因
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
A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C.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D.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1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
A.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就要看清楚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就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B. 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C.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地包含两点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2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现实意义是:
A.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方针
B.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
D. 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要抓住支流
21、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在于: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D.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E.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实践中都会导致错误
2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导致的错误是: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中观主义 D.客观主义
2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A.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B.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C. 商品的价值由销售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D. 商品交换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5、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D. 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趋同
26、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
A.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B.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C. 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D.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特殊性、普遍性
27、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
A.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
D.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
28、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
A.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C.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D.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E.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F.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29、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后果是:
A.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B.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
C.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
D. 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停滞
30、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因为:
A.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B.政体上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C.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D.社会主义民主是原则和手段的统一
第三大题:简答题
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5.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6.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7.简述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8、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
第四大题: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自考复习题三答案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B4、B5、D6、B7、C8、D9、D10、B11、B12、A13、B14、D15、C 16、C17、C
18、D 19、B20、C21、C22、B23、D24、C25、C26、D27、C28、C29、B30、B31、B32、B
33、A34、D35、D36、D37、A38、C39、B40、C41、A42、A43、D44、A45、C46、D47、A
48、A49、A50、B51、A52、C53、A54、A55、D56、B57、D58、B59、A60、A61、D62、D
63、B64、C65、C66、D67、B68、A69、A70、A71、B72、C73、D74、B75、A76、D77、A
78、D79、C80、D81、C82、D83、C84、A85、C86、D87、D88、A89、B90、A91、B92、C
93、A94、B95、A96、D97、C98、C99、C100、B101、B102、B103、D104、D105、B106、A
107、D108、C109、A110、A111、D112、B113、A114、D115、A116、D117、C118、D
第二大题多项选择
1、ABCD2、ABC3、AC4、ABC5、ABCD6、AB7、ABC8、ABC9、ABCDE10、ABC11、ABC
12、ABCD13、ABC14、AB15、ABC16、AD17、ABC18、BC19、ABCD20、ABC21、ABCDE
22、ABCD23、AB24、AB25、ABC26、AB27、ABCD28、ABC
29、AB30、ABC
第三大题:简答题
1.答: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 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第二, 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反应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的作用。
2.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3. 答:在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4.答:(1)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 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 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5.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离不开谁(谁依赖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在这两方面内容中主要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因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它们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世界观中最根本的斗争,是哲学党性的识别标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6.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7. 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有五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8. 答: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第四大题:论述题
1.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是基本矛盾的表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一定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所以,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实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因为当具体制度和具体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就需要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总的目的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再次,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答: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思想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于随心所欲,违背规律最终要受规律的惩罚。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通过探索才能了解,所以就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时,要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忽视现有条件,忽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大干快上,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能造成严重损失,欲速则不达。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答: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性. 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性活动的方向。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人的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具体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第二,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现实意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实践为基础.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是从劳动创造人类意识谈起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不能纸上谈兵、异想天开和信口开河,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或不真实地能动的反映,它总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主观感受,一切认识都能够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和性质,就是它的实践性.主张一切工作要从实践出发,一切理论也都来源于实践工作,理性认识要返回到实践中,是说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并且这是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这个形成真理.在中国特色中,就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邓小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