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强2020-03-20 13:45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空时间,作者周自强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之前在《像管理创业公司一样管理你的职业生涯》这篇文章中,我在文末还提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读者的问题是:
有没有什么比较有效的办法加强某些方面的能力?(感觉自己是有不少欠缺的)
在给出我的答案之前,请你先想一下,你是如何掌握你现在具备的能力的?
比如,你会解2元2次方程,你会说英语,你会骑车,你可能还掌握一些更为复杂的技能;
比如你是一名演讲大师,你能滑高级雪道,你写过自己的游戏,等等。
其实,这些技能(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习得,无非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
我对这句话进一步地阐述是:系统性的学,有计划的习。
01:
系统化的学
我们通过一篇文章、一节网课、或者几天培训,都能学到一些知识或技能,但既然我们提到的是“加强某个方面的能力”,那只了解只字片言是不够的。
基于学习金字塔,我们通过阅读、听讲座,最终内化成我们自己知识的只有不到15%;如果知识是碎片化的,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我们能记忆下来的就更少。
系统化的学,意味着我们从一个点出发,主动搜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图谱,并梳理内容之间的联系、甚或相互矛盾的地方。
不同的人基于同样的事实,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观点。为了避免我们被某种偏激的观点所误导(偏激的观点往往因为其冲击力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我们更有必要去了解观点之后的事实,或者去寻找持有相反观点的内容进行对照。这也是系统性的学的目的。
我在德拓大学第三期开学的分享中(完整分享内容传送门),谈到了我自己的一个例子。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阅读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这套书有15本。在读到凯撒的故事的时候,盐野七生文字间的情绪明显变得更加有倾向性,让我产生警惕。于是我开始寻找其它历史学者写的关于罗马的书籍来阅读。这其中包括凯撒自己写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蒙森的《罗马史》,杜兰特的《文明的故事》,还有BBC和HBO关于罗马的纪录片。
这样的同步阅读,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历史。虽然由于记忆的缘故,我依然不能成为专家,但我知道如果有这方面的需要,我该去哪里寻找并组织知识来讲述这个人物或故事,而不是只在脑海里留下某个金句——我们要特别警惕金句,它往往意味着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片面而偏激的认知。
这样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意味着主动,而不是被引导(或诱骗)。
关于系统化的学的另一个要点是关于如何甄别,尤其是新思想不断涌现的今天。我的建议的是,拥抱新思想,但从经典中寻找根源。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现在30多岁,我认识他的时候是5年前。他的职业生涯一直和营销相关,可以说是一个经验丰富且思维活跃的人。但是他在和我聊天时表达了焦虑。营销这个行当日新月异,且更有想法的年轻人不断涌现,是继续还是转型?
我能理解这种焦虑。过去十多年我一直在做创业/管理培训,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对传统产业带来冲击的同时,对传统的管理也带来冲击。有一段时间,我也曾怀疑自己所秉持、传播的那些管理经验和方法是否还继续有效。
现在我并不焦虑。
我的解决之路,就是前面说的“拥抱新思想、从经典中寻找根源”。
营销也好,管理也好,都是和人打交道的。其形式可能千变万化,创新层出不穷,比如从文字到语音到短视频,从KPI到OKR,但其努力想要解决的、其仰仗或受制的、其想影响或控制的,都是人性。
而我从诸多生物学、历史学、遗传学、心理学的著作中学到,控制人类行为的大脑,无论是哪个部分,其生理构造的进化是以万年为计量单位的。这意味着,从个人的视野看,过去一百年、未来一百年中,你我身边的人并不会突变成另一种生物。我们为何高兴、为何悲伤、为何受控制、为何反抗,都遵循相似的原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过去和现在的思想中,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寻找不变的真理(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当我们面临纷繁复杂的现实时,我们能够透过表现看到本质。
至于这种“本质”的应用,也许需要与时俱进的工具、技巧和途径,但在我们职业发展的中场阶段,我想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我们亲自去做了,授权给那些更加有创造力的人去做。而我们的责任,一是确保核心不偏离,二是给可能会出现的事与愿违的结果兜底。
02:
有计划的习
接下来说说“习”。
大部分成年人的学习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们都希望学到的内容能有效的解决现实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他们学完之后,一定会在实际中尝试着运用。
但我观察发现,大部分人运用知识时都会失败,要么是记忆或理解出了偏差,要么是理论和现实情况不完全匹配,要么是遇到了特殊的困难而无法继续。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学了没用”的感官。这会进一步降低成年人的学习意愿,强化对新知和改变的抗拒。
所以仅仅拿来就用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有计划。所谓“有计划的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或步骤):
1、对应用的场景的分析。
即你计划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你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达成什么目的。
2、对如何应用进行计划。
讲师、书本自然会告诉你具体的步骤,但这样的步骤,在你的特定场景中,是否可以全部照搬?还是需要有所调整?在你急于把你非常认可的认知或方法付诸到自己的组织中时,你必须先停下来思考和计划。你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你组织中的人和你可能处在不同的认知层面,能打动你的东西未必能打动你身边的人。
前段时间网上爆发了“致良知”学院的负面新闻。我知道的“致良知”是一个企业家/创业者的社群,其核心价值是创业者之间的情感认同和交流,帮助大家度过每个创业者都会遇到的所谓的”至暗时刻“。但对企业创始人来说充满激励的能量场,对企业员工来说却大概率未必。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如果想当然的推己及人,得到的可能是反效果。
3、复盘。
任何新东西的尝试都不会一次成功,你需要围绕当初的目的,复盘你应用的过程,寻找效果未达预期的原因——可能因为边界条件不同,也可能因为你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有偏差,也可能还有其它原因。
复盘之后,你需要调整计划并开始新一轮的实施。
这个过程周而复始,最终,你会形成适合你组织的属于你自己的方法论,以及认知。这是“学以致用”的过程。我们上周组织的德拓大学三期学习小组交流(完整活动传送门),就是在尝试通过外部辅导推动个人内在的改变。
现实的说,有计划的习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不必、也不应该求全求大。
人们总希望有一篮子的解决方案,重头、彻底的摆脱困境,然而通过格式化硬盘、重装系统来杀灭计算机病毒的“休克式疗法”在现实体系中的成功极其罕见。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必须在现有的体系上循序渐进、逐步调整。
所以,有计划的习也是碎片化的习。一方面,任何值得尝试的做法,都值得去尝试;而任何此时此刻不需要的改变,也无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