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若要记得,先要懂得。只有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去消化、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使所学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反之,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势必造成学习上的消化不良。
注意力集中: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目的明确,态度积极,就能提高记忆效率。经验证明,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阅读两遍课文,比漫不经心地看上七、八遍效果好得多。
联想: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利用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利用材料内各部分间的联系来记忆就比较容易。这是因为,可以利用联想抓住事物各方面联系去引伸、衍生,形成网络,借以扩大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即使对数字、年代、人名、地名等,也最好设法赋予某种意义,造成人为的意义联系来帮助记忆。联系记忆比机械地记忆要容易得多。
先入为主:儿童时期记住的事物几乎可以终生不忘。这是因为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比较深刻的缘故。利用这一点,学习者应争取在第一次学习中就把知识搞清楚,弄明白,不“煮夹生饭”。
多种感官并用:同时动用几个感觉器官,集中识记一个目标,往往会在脑子里留下比较牢固的记忆痕迹。实践证明:边看书边抄写就比单一看书记得牢;朗读诗词或外语就比默读记忆效果好。
提纲归类:把内容复杂而又冗长的材料归纳分类,列成提纲、使其条理清晰,便于记忆。
列表图解:通过列表或图解,而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系统化,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和记忆。
重点选择:学习要讲究“少而精”,要抓住重点、难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这样可以突破一点,带动全盘,事半功倍。
间隔交替:大脑皮层过多的接受单一刺激,容易引起脑神经细胞的抑制。在学习安排上,文理科应交替进行,并注意中间休息,所记内容不易过分集中,尽量避免先后记忆的容的彼此干扰。
口诀韵律:把识记材料编成口诀、顺口溜等,因为韵律节奏感强,可以收到较好的记忆效果。
缩略:同类的多件事物,可用数字简化概括,如:“五讲四美”,“四项基本原则”等。也可以把较复杂的材料按照一定顺序,用少数几个字提示加以记忆。这样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并且不易遗漏。
趣味:众所周知,形象生动、内容有趣的材料,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记住,这就是无意识记。选择学习材料时也应注意趣味性,适当作些游戏性习题,并尽可能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电视来辅导学习。
特征对比:抓住识记对象的特征或找出与你所熟悉事物的异同点,加以对照比较,从而获得牢固的印象。
争论:因为争论总是全神贯注、高度兴奋的,建立的记忆联系势必强烈而集中。学习时应善于提出问题,引起相互争论,或对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以引起思索,强化记忆。
改错:我们常常发现,在考试后,对于做错的试题比轻而易举地做对的题印象要深刻得多,这恐怕就是“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因此,学习时不要怕出错,关键是对错题多想想,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及时回忆:根据遗忘规律,对学过的又逐渐淡漠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每学习一个新问题之后,都应立即进行回忆,回忆得越详细越好,然后检查一下有什么遗漏。这样长期训练,既可巩固已得知识,又可锻炼记忆力。
加大容量:对所要熟记的材料,可尝试背诵以加速记忆。当已能背诵时,应继续再背若干遍。
应用:应用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手段。一定要把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
记忆力强弱,除与方法有关外,还和情绪、健康、营养状况有关。要想有个好的记忆力,还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