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学习很痛苦?成年人的高效学习,都讲究这3点

世界是不公平的!

唯一公平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样多的时间。

同样的时间长度里,谁能最快最多的汲取知识,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高度!

美国作家托马斯·科里(Thomas C. Corley)曾花了整整5年时间,采访233名白手起家的富翁和128位穷人,随同他们的日程,对比他们的生活轨迹。

结果发现,在每天24小时1440分钟的时间里,大部分人在睡觉、工作、饮食、交通上花费了1200分钟。

而区别富人和穷人的,就在于那剩下的短短240分钟,即4小时。

240分钟的习惯里,世界分离出了富人与穷人。

在短短240分钟内高效率的学习,重要程度显而易见!

今天我们就从高效学习的方法、作用、辅助三个层面,讲一讲成年人如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标准!

| 01

| 学习无数,不如学而有术

在经济学领域有个著名的二八定律:即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每个新知识或技能都有其最关键的核心内容,掌握这20%的核心内容,就是我们快速提升的关键。

学习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1. 翻看目录:每一章的重点是在第几节,这个重点主要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2. 每章习题:陌生的概念、术语解释应用,即本章知识

3.概念理解:带着新知识点,对应书中的案例进行场景应用

4. 反复做习题,举一反三!

抓住每一章的重要知识点,去看案例、图表,这就达到了对知识的理解;

接下来脑子里装着对新概念的理解,再看例题,就明白了这个概念的运用场景;

最后,通过反复做题目,灵活掌握知识点,扩展知识点的应用范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样做,就比单纯的去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要容易的多。

这就是专注于20%的核心,快速学习的方法!

二八理论还有一个应用场景:

即用20%的学习时间,解决80%的问题。

但在一些领域,对于新手来说,往往很难抓住该领域的核心要点,这个时候,就需要向该领域的专家请教!

即,与这个领域的高手建立连接!

日本Honda本田技研工业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认为:

应该有针对性的向别人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与其抽空读书自己摸索,不如鼓起勇气向相关专业知识的人请教。

由于目的性强,他的提问都非常清晰明确。这样就达到了用20%的时间,达到80%的目的。

学习无数,不如学而有术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你想学习的领域,都有大量前人的经验总结,并不需要自己摸索。

你需要做的,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可以了。

而且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你可以认识任何你想认识的人,向任何领域的专家提问请教。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很擅长“找师父”。

我们常说人生难得贵人相助,贵人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他们会告诉你,一个领域里面最核心的20%是什么,让你快速入门!

| 02

| 用以促学,拒绝惰性知识

韩寒在为自己的电影《后会无期》做宣传时,写了这么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真的很扎心!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上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通晓古今,却总在现实上被小人欺......

其实原因很简单,你脑子里装的所有道理,都不过是惰性知识

什么是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就是你学过的、看过的知识,只待在脑子里,在一些明明可以发挥作用的场合,却不能及时被调取出来,白白占据了大脑内存的那部分知识

《奇葩说》的辩手陈铭举过一个关于知识和能力的例子:

水在零度的时候会结冰,这是一个知识,是对外部客观霍华德的归纳和总结。

那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味道的水、变成什么味道的冰棍、卖给谁,这叫智慧和能力,它是指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

学以致用的关键是举一反三,不是学校教的知识无用,而是你没有学会应用。

李笑来在《人人都能用英语》一书中,讲到一个学习理念:“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他的方法是:给任何一个新的知识点,找到五个应用场景。

举个例子:

我今天学到了二八原则,它能应用在哪些场景?

1、抓核心:任何知识都有20%的核心内容;

2、提效率:工作时集中20%的时间,解决80%的问题;

3、找关键:集中20%的优势资源,提高80%的生活品质;

4、辨是非:有争议时80%的语言都是胡扯,20%才是真正的问题;

5、解问题:消除20%的重要bug,能解决系统中80%的问题。

任何不被应用的知识,都只能是书架上的知识,成为不了你身体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才会感慨: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可以帮你更好的理解,知识是如何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的:

马云在微博上写了一件趣事,原文如下:

有一年冬天在澳洲,正好听说金庸先生也在墨尔本过年,于是飞去那里与他见面。

老先生家的书房里全是各类的书,整整齐齐。

晚饭时,我很好奇的问他,这些书你都看过吗?

他说:“没有。我书看得不多”。

我心里大喜,感觉和我一样,买些书只是放在架子上而已。

晚饭后,我又开吹了。我从一战史,二战史...一直侃到未来互联网的影响。

让我目瞪口呆的是老先生居然门儿清,讲一战,二战澳洲士兵的布防到战况...

还说在哪个书架上有哪本书说了那次战事!他还说他不看书,我汗颜得一塌糊涂。

心理学认为:人们知识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将外部的知识(自己不懂的)与已知的事物(自己懂的)建立联系的过程。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在讲到学习时,曾经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知识在那,你要“缝”一下,才是你的。怎么“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表达一次!

金庸的表达方式,是写作;

罗振宇的表达方式,是演讲。

这就是“知行合一”。用朴素的语言说,你除了思考以外,“学以致用”才是最关键的“临门一脚”!

干活才能解问题,实践才能出真知!

知识的价值,就在于用!

当你理解了知识的转化应用,就再不会感概:

看过很多书,依然看不懂这个世界;

学过很多知识,依然过不上想要的生活!

| 03

| 关键节点,学会延续快感

很多人觉得学习苦,这很正常。

在高效学习过程中,开始时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沮丧、挫败。

要么对选择的方向产生困惑,要么对自己的智商、天分感到怀疑。

坚持每天背20个单词,一年词汇量就接近8000了,流利对话肯定没问题;

坚持每天卷腹20个,半年也就有腹肌和马甲线了;

坚持每天6点起,一个月也就养成习惯了;

可是人的意志力有限,任何需要坚持的事,都会让自己感觉非常累。

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有一段时间,生活、工作压力特别大,很容易就会放弃健身、读书这些好习惯。

仅仅是为了生存,就几乎耗尽了我们全部的意志力。

随之而来的,是情绪疲劳。

这时候解决情绪疲劳,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放松。

贾平凹在谈到自己是如何写作时,他说,自己每次都是写到感觉最好时就停下来,放到第二天去写。

这样,在第二天一开始就写得很快乐,容易进入一个好的状态。

村上春树坚持跑步几十年,原因就是他会在跑步感觉良好时,主动结束。

这样他就会对第二天的跑步充满期待。

这是很智慧的。

久而久之,跑步对于村上春树;写作对于贾平凹,自然会是一种充满“愉悦感”的体验。

因为:

我们的身体内在情绪不会记得事件本身,而是会清楚的记住,这件事留给我们的感觉是好还是坏!

深度学习是很费精力的活动,它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所以及时补充能量就尤其重要!

在两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期间,中间休息20分钟,当你感到非常快乐、收获很多、忍不住拍案叫好的时候——马上停止学习

你的大脑会记住此刻的精神状态,并期待下一次这样充满愉悦感的学习状态,就像期待初恋来敲门一样,无法按捺!

真正的高效学习是一场持久战!

别以为这样学习很苦,事实上你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跟恋爱时分泌的多巴胺,都是一样的,都能使你感到那种无法言喻的快感!

学习一个新知识,都像一场新的恋爱,坐立难安、忍不住想要的更多...

每复习一次旧知识,就像挨个打开旅行时的照片,心满意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习  学习词条  成年人  成年人词条  讲究  讲究词条  高效  高效词条  痛苦  痛苦词条  
综合

 如何向盲人描述颜色

利用其它感官来描述颜色用数字来描述颜色了解对方的失明情况7 参考没有视力障碍的人当然知道各种颜色是什么样的,但是你要如何向盲人描述某一种颜色呢?想想看颜色是很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