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篇原创
前言
我们常听说,学习要讲究方法,可是具体什么是方法,却鲜有提及,这说了基本等于没说,连方法是什么都不知道,完全没有可操作性。那方法究竟是什么?都有哪些方法,本文举个实例加以说明!
当孩子学习学不动,解题解不动的时候,常常听到“你得注意方法,多动脑子”的劝慰,但这种语境下的方法,通常都是解题方法。
那关于学习方法,究竟有什么,我们从一个例子说起!
01:
假如你做生意,现在遇到一个人,之前从来没见过,通过聊天知道,对方是河南人,你会怎么想?
前几天河南偷窨井盖、偷西瓜的事儿,闹的沸沸扬扬,以前还只是网上黑河南人的段子,这下段子有了实处了。虽然这是以偏概全,属于地域偏见,但是这样的段子一旦听多了,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听说他是河南的,立马就会往这方面去联想。
再次强调,之前从来没见过这个人,但是因为河南人的身份,就会觉得他做生意不老实,是个偷窨井盖的,这属于偏见,不是笔者本意。
类似的偏见还有,睢宁人咋咋地,丰沛县咋咋地,上海人咋咋地,北京人咋咋地,西方人咋咋地,都是同类问题。明明不认识,也没接触过,却通过身份标签给定了性,这种思维就是分类思维,而对河南人分类的标准就是出生省份!
我们把出生在同一个省份的人归为一类,而一旦归为这一类,就会具有这个类别共同的典型特征,比如偷窨井盖。
同样,种族歧视也是如此,当迎面走来一个黑人,不用接触,我们就会不自觉的将其素质、人品打个折扣。这种观念也是基于分类,是按照肤色把人进行区分,从而认定黑色皮肤的人,素质都不高。
分类思维,可以帮我们快速识别陌生事物的属性,没见过这人,但通过省份、肤色就对其大致的品性有了一个定位。
这么做,虽然大多情况下会引发偏见,比如地域偏见、种族偏见,都是源自这种思维方式,但它还是一种相当有效和快速的掌握新事物属性的方法。
02:
拿小学四年级数学举个例子:
四上第一个单元就是《升与毫升》,这是一个新单元的知识,面对新知识跟面对陌生的人一样,我们需要一些方法能够迅速识别出这类知识属于什么知识,它有什么特性,又有哪些重点。
对知识核心的掌握速度,其实就是学习的速度,而学习速度的快慢是有方法的,分类就是其中之一!
《升与毫升》虽然是新知识,但它可以分成什么类呢?
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孩子而言,都不是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问过,基本都能异口同声的猜到,是单位。
没错,《升与毫升》属于单位类!
那么,在四年级以前,学过哪些单位,列举一下,至少有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等,这就像见了这个人,是个河南人,那之前接触的河南人都有啥特性呢?
同样,对于已经划分为单位这类知识的《升与毫升》而言,它会有哪些核心知识点需要我们学呢?
按照过往对各种单位的梳理,不难总结出:单位含义和进率是核心,只要了解了单位的意思,知道了它们之间的进率,那么,所有的题型无非是老酒装新瓶,没啥好学的。
这就是分类思维方法的价值所在,我还没学这个知识,就已经对知识的大体结构和需要掌握的核心重点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去学,跟完全一无所知,愣着脸听老师一点点讲,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简单知识还好,越复杂的时候越会看出差距。前者很容易抓住老师讲的重点,因为老师没讲,他就知道重点是啥,而后者就算很认真的听课,最后也可能是脑子里一团糊涂酱紫。
今儿聊的这种方法,不是某个具体解题技巧,比如如何添加辅助线、如何增补图形,这类方法,是学习新事物通用的底层思维方法,它在我们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基本见不到,学校根本不教这些东西。
但是它实在太重要了,一旦掌握这类思维方法,学习速度和能力都会大幅度提升,它不是对某个知识点、某个题型有用,而是一种受益终身的底层能力。
比如,现在行业发展变化速度那么快,谁也不敢保证一辈子就从事一个领域,如果人到中年,突然不得不换行业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新行业的专业人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
而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学会一些学习方法,不能像学校一样,等着有老师手把手的举例子、反复练去学,现实里没人会愿意那样手把手的教自己。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新行业的重点,会直接决定这一个人在新行业的成长速度。
由此看来,在求学阶段,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以求通过考试是一回事儿,而通过知识修炼一套学习方法,是另一码事儿,后者才有更长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