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社交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如何使这一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实施策略及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新概念,但并非新事物,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及课改深入而不断丰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应“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虽已关注到信息时代对阅读的影响,但主要将其看作语文学习的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进一步强调了新媒介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并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课标》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列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表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自主性、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阅读与交流高度融合,积极尝试通过多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对媒介传播内容的辨识力和判断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体现时代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互联网+”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形态。作为“互联网+”影响教育的缩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正视时代变革,使学生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熟练掌握获取、呈现与表达跨媒介信息的能力,具备适应未来生活挑战的关键能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不同媒介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基于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指学生在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下,通过阅读多种媒介的语言材料,了解其特点和规律,掌握跨媒介信息提取、呈现与表达能力,形成独立判断的过程。阅读载体丰富多样,阅读主体高度参与,阅读、交流深度融合,多元观点激烈碰撞,是其突出特点。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与传统的单一媒介阅读教学不同,它不局限于封闭的师生对话系统,开放性强,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血肉联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不仅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与其他任务群相互渗透。在教学实施中,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 突出“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课标》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目标和内容作了清晰的界定,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学生既要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也要学会辨析信息的真实性及信息背后的媒体立场,形成独立判断,同时关注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并在学习过程中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这一目标和内容基本勾勒出了学生通过本任务群学习应该获得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评价、判断多种媒介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学会维系、协调、缔结人与媒介的互动关系,并保持清醒的价值立场,最终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2. 追求课程资源的深度整合
强调整合是学习任务群的本质特征,对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而言更是如此。跨媒介阅读的资源虽然极为丰富,但内容不免泥沙俱下,能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决定着该任务群教学的成败。要锻炼学生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资源之间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并列或因果关系,资源的组合应呈现出信息的多元性、观点的对立性和道德的两难性,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经过分析与论证、辩驳与评估,求取冲突双方的最佳关联和最大关联,最终实现独立判断能力的建构。例如针对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阿尔法狗)大胜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事件,有网友评论道:“这样的智力机器,加上指向一个固定目标的欲望,会发生什么?呵呵,怎能不恐怖?”另一位网友说:“将人工智能与人类对立起来是荒谬的……李世石并不是输给人工智能,而是输给人工智能背后的工程师团队,人工智能永远无法统治全人类,只有疯子可以。”请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供依据。两位网友的观点鲜明对立,这既可以考查学生跨媒介筛选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3. 强调教学情境的应用性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情境应指向学生的应用,减少理论说教,建构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品位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形成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关于“被遗忘权”的文本,聚焦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教师可搜集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素材并进行结构化设计,供学生思考、讨论,开展小型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教师还可尝试将广告引入语文课堂,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广告材料,课上根据教学进程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分析视像语言背后折射的丰富信息,讨论广告中运用的劝说策略,并认识、甄别、解构广告中的谬误信息,以此发展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最后,学生分组设计一则产品广告,表达自己对广告劝说策略的理解,各组形成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在班内展示、交流。
4. 促进学习共同体主体多元化
当下有些教师、学生并不具备跨媒介的素养,构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应保证足够的开放性,教师、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等都可参与其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介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发展动态,或参与并指导课程开发、设计。数字阅读中,读者普遍存在主动搜索、主动书写、主动分享等主动性阅读行为,阅读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数字阅读中相互融合和相互嵌入。以目前应用广泛的微信阅读为例,一篇好的文章,通过朋友圈传播后,可引发点赞、评论、转发等社交行为。除了文章本身的影响之外,同龄人,特别是同龄人中关键人物的阅读倾向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阅读选择,在不断的阅读交互中,志趣相投的学生会逐渐形成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整合校内外资源,把握方向,发掘阅读关键人物并发挥他们的阅读引领作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5. 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优势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些任务很难通过传统的纸笔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果能够恰当地应用交互式阅读工具,可以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并清楚地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任务群学习过程,为各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提供依据。以《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例,在熟读纸质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合理分工,利用媒介工具搜集信息,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研究成果,上传到班级微信群,进行交流、互评;教师监控各组学习进程,通过媒介工具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并根据特定的评分细则对各组进行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自我评价媒介。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挑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顺利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1. 课程开发主体多元观点如何协调
进入课堂的传统纸质媒介,经过了专业机构自上而下的重重把关,往往都是精品,教师不需要在内容把关上花费过多时间。《课标》虽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但目前配套的教材并未到位,教师在如何整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程资源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生、行业专家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必然带来不同观点的碰撞。新媒体追求传播的时效性,内容往往比较短小,传播的信息有限;为了在海量的信息中刷存在感,“标题党”现象在新媒体中十分普遍;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导致新媒体信息鱼龙混杂,广告信息、夸大宣传充斥其中;快餐式网络文学阅读,主要满足读者浮躁猎奇心理,教学价值有限。在强调课程资源深度整合的前提下,各地、各校的情况差异很大,如何兼顾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不同的课程开发主体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当下及未来的课程实施中如何达成共识,有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进一步探索。
2. 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
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教师需要深入了解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的优劣,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将其合理地纳入阅读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3. 偏远地区如何打破硬件条件的限制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存在密切关系,多媒体的教学环境有利于立体、动态地呈现不同媒介的优势,创设真实的应用场景。但一些偏远地区学校信息化程度低,教学设备落后,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受到种种限制。对于这些地区,一方面,政府、社会应加大支持的力度;另一方面,教师也应积极开拓思路,探索如何利用有限的信息化设备,有效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语文教师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拓展跨媒介视野,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相信可以不断挖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