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孔子的父亲虽然当过鲁国陬邑的县长,但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孔子不得不跟着母亲在娘家过活。从史料来看,孔子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非常的难辛。
孔子成名后,吴国的太宰曾经问子贡:“孔先生是圣人吧,他竟有这么多的才干?”子贡回答:“是天要让他成为圣人,让他有这么多的才干。”
孔子听到了这段话,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孔子并没有隐瞒青少年时期的贫困,而是老老实实的说,我青少年的时候非常的贫贱,为了谋生,所以学会了许多技艺。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贵族世袭。普通人家的孩子,十五岁之后,就要跟着父母去工作,父母从事什么职业,孩子就从事什么职业。等待孔子的,似乎也就是这样一条路。
但孔子否定了这个命运,他“十五有志于学。”而且学就学最好的。当时最好的学问当然是五经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以及礼、乐、射、御、书、数。
经过长期的刻苦的学习,孔子熟练的掌握了其中的道理,成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他开设私学,传授弟子,改变了许多弟子的命运;他自己也在鲁国出仕做官,后来又周游列国,在一些国家担任过顾问。
世界上有两种职业,一定要对方的配合才能成功。一是医生,如果病人不吃药,医生再高明,拿病人也没办法;二是老师,老师再厉害,学生不好好学,教得再好也白搭。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最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的,这是天才。这样的天才,全世界也没几个。次一等的,是学而知之,这是主动学习的人。再次一等的,是遇到困难才学习,这是被动学习的人。困而不学,是不肯学习也不会学习的人,这是最差劲的人了。
孔子是天才吗?他自己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并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的天才,自己不过是喜爱传统,敏而好学罢了。
知道主动学习的人,一定是聪明人。孔子就是这样的聪明人。这样的聪明人以学习为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能够经常学习,并在适当的时候实践学过的道理,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孔子在楚国叶县的时候,叶公问子路,“你的老师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么回答,回来报告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呀,发愤起来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也不知道。”
孔子发愤起来,可以忘食、忘忧、忘老。孔子因何发愤呢?学习肯定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样的聪明人知道好学才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根本。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像我这样诚信的人有很多,但没有谁像我一样好学啊。
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孔子好学深思的程度。
孔子向师襄学琴。十天后,师襄说,你可以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恭敬的说:“曲调是学会了,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的手法已经相当熟练。师襄说:“你已经掌握了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可是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神韵。”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听孔子演奏,被精妙的琴声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长吁一口气说:“你完全掌握了这首曲子的精髓,可以学新曲子了吧?”
孔子说:“不行,我还不知道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请师襄来听琴。一曲既罢,孔子若有所思地说:“我看见一个人,他高高的,瘦瘦的,站在高处向远方眺望,好像一心要感化四方。这不是周文王吗?”
师襄子离席下拜,钦佩的说:“你说得对!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首曲子曲名就叫‘文王操’。”
孔子的好学深深影响了庄子。
在《庄子》一书,孔子看见一个驼背老人粘蝉,技术高超,立刻施礼请教老人家有什么技巧;遇见一个在奔腾的瀑流下游泳的人,立刻上前请问有什么诀窃;给学生上课,有一个老渔夫在一旁长叹,立刻上前行大礼参拜,请教人生之道。
庄子虽然说的是寓言故事,但孔子谦虚好学的形象绝不是空穴来风,无根据的编造。
“好学近乎知”,能够主动的学,心无旁鹜的学,一定是个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