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ven2020年日更第007篇
今天终于是将《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读完了,说是读完了到还不如说是读完了自己想读的一部分,后面的现场学习攻略、学习型组织都没有读了,因为现在偶不需要,偶只是想自己读读书而已,而对于各类型图书拆解技巧,我也只是看了一下实用类书籍的,至于理论类、叙事类我就直接跳过了。
看到了自己感觉矛盾的一处,或许自己之前也走了很多弯路吧。之前选择的就是那种研究型的阅读,一直以书买来或是下载来不读完,岂不是浪费,暴殄天物,亦或是读完了,没将书本的全部知识,印记在自己脑海里那也是浪费,再怎么说也得心中知道正本书有个大概吧。直至这几日看到《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提出的观点,书不必读完。自己豁然开朗。自此有了这篇文章,以供和我有一样困惑的人解惑。
首先我们来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对阅读的要求,我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
书中强调的是买了一本书,你只不过是财务上对这本书拥有所有权而已,智力上并未对这本书拥有所有权,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但书上说说的智力上拥有的定义是将正本书读完,并且在书前你需要归纳出整体的架构,在读得中间,需要做上各种各样的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书读完了呢还需要做一个自己的个人索引,诚然这个是最系统、最完善的的读书。也即我们俗称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将一本书的边边角角都研究透了,所谓吃得骨头都不剩一点,莫过于如此。
可奈何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我们又背负了多少的生存负载呢?我们得工作、得照顾家庭。我们大多都是一个普通人,生存力量也并不强,以致我们的生存余力一样的不足。在此种情况,我们看书、学习也就是想获得解决我们生活实际问题而已。仅此而已。
我们生活中或许也没有那么多的大块头时间给我们去如此研读。更多的是零零散散的碎片化的时间去读书而已。
另外一本书的知识是很多,但里面属于我们需要的并不多,至少我们眼见用得上的并不多,在读的过程中就算我们将那些知识整理出来、提取出来了,又如何呢?眼见我们并没能用上,未必我们天天去看看,背背,我们又不再是学生了,记住了背住了,有老师给我们出一套试卷让我们去考试,亦或是作者给我们颁发一个荣誉证书,就是颁发个证书给你又有啥子用了,能当饭吃不(提升你的能力不)。
更何况就算你读得越多,也不见得你用得越多。到头来,全是书本知识的堆积,一点没用得上。
另外其实想想买一本书才几十块钱,里面有个片段让你用上一点其实就值回你的书价了。
再就是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我们在读书时要弄清楚我们的主体不是那本书,而是我们自己,通过对书的阅读我们的能力提升了多少,我们的行为又有多少改善。那种看懂记住、以图书为主体的阅读是针对我们以前的应试思路,因为考试就是以那本书为主的。而对于成年人的我们更多的应是以自己为主,将从书中所看到的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为自己所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改变自己行为。
那种记忆一本词典是掌握不了一种语言的,你再是熟读了《卓越成效的管理者》也成不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也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也是读过《卓越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还记得啥呢?说实话啥也不记得了,它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来了,但对于其中的清单工作法,自己却一直在使用中,并且是下载了滴答清单软件,结合了番茄工作法一并使用。
而对于田志刚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呢?自己又记得了多少呢?自己用它建立原公司部门的部门资料数据库,并且现在对自己的各项电子资料命名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那一本书的价值了,至于书中其他的内容记得不记得又有何关系呢?无所谓的。之前或许我会抱怨内疚,看了这么多书,连这本书作者是谁都不晓得?亦或是连这本书的整体框架都不知道,为此反反复复的去看其中的目录和笔记以致加深自己的印象,当被提及这本书来,自己能说出那些道道来。然现在我不会了。甚至连整本书的框架我都不去做了。
书前阅读前看看目录,预判哪些是我现在需要的,翻到对应的地方看起来,是自己需要的直接导图梳理,采用RIA模式一拆解亦或是做个程序化的东西出来,接下来就是去应用了,不合适再改呗。万一发现不是自己预判的怎么办,直接跳过呗,这本书没得,不就是买错了一本书呗,丢到一边去,换一本就是了。
长篇大论了许多不过就是一张图的事
所以综上所述现在我更喜欢《这样读书就够了》的这种片段式的阅读,并且采用RIA的阅读方式。何为RIA阅读方式,下面以导图对一个片段进行拆解讲解。
举个栗子——社会影响用于销售RIA拆解
OK,总之一句话现在我更喜欢片段式的阅读,以自己为主体,以提升能力为目的。同时也逐步开始学会自己作为自己的拆书家,而不是需要借助于他人。
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扫描下方微信,加好友,发送“心灵写作”便可一起组团打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