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中学生叫肖盾,英语水平十分厉害。好到什么程度呢?他所在的学校人大附中组织学生到美国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全队师生没有带一名翻译。因为有肖盾在,根本就不需要翻译。比赛结束,他就拿着当地的旅游手册,领着大家到处观光。
原来,在肖盾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已经设计好了——如果生的是女孩,就重点培养她数学,因为数学往往是女孩的弱项,要提前将“短板”补足;如果是男孩,就下功夫教他学外语,因为男孩的语言能力通常弱一些。这样,在肖盾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家里就推行了“双语制”。
这样,肖盾刚上小学,就已经是个英语通了,甚至很多词他是先会说英语,再会说汉语的。早上看到太阳,一开口就是“sun”;晚上看到星星,就喊着“star”。“太阳”和“星星”的发音他反而学得慢一些。
以上内容摘自《英才是家庭造就的》,作者王金战说:不管是从教育制度、社会因素,还是孩子自身状况来看,提前规划孩子的发展方向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别等到孩子彻底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一天,空留一声叹息。
培育英才从什么时候抓起?当然是从小开始,越早越好。
一个人的童年阶段完成了一生智力开发的80%,阅读力、记忆力很强,背唐诗、学外语、做奥数题,他们都能很快掌握。至于艺术特长,更需要童子功。
读到这本书,一边觉得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一边感叹自己还是错过了对儿子提前规划的最佳时光。
在儿子上小学之前,我只考虑到写作是很多孩子的“短板”,所以从小培养了他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习惯,从写一句话的留言条开始,到引导他写下三四百字的日记,使他到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学会了写作,从来不觉得写作难。
只是没有前面那对家长那般有远见,提前下功夫教他学英语,所以到目前为止他仍然觉得英语是他的“老大难”——经常都是考九十多分,上一百分都很难。
以前我们总以为,学习是孩子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与家长无关,家长只要供给衣食住行就行,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但是随着阅读量的增大,了解了更多的英才成长经历,才明白到孩子能否成才,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这也是我最近少更新的原因,儿子上初三了,学校已经抓得很紧,要求他们周末都回教室学习。而作为家长的我,也莫名的会比以往想的更多,总想着自己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为此我也在不断的看书学习,同时了解一些中考的政策信息。
例如第一次月考,他的名次由上学期末的年级第四名下降到了第二十四名,情绪很是低落,那时我刚好买了王金战老师的两本书,一本是《学习哪有那么难》,一本是《英才是家庭造就的》,收到了我还没开封。
当时看他意志有点消沉,我也不知道再用什么有新意的话来安慰鼓舞他,于是试着翻阅新收到的两本书,没想到还真是有答案。
对于考试考砸了的情况,王金战老师是这样说的:学习成绩的起伏在所难免,正因为过程的跌宕起伏,才让我们发现问题,才让我们学会承受挫折,才让我们学会清醒地分析自己的问题。当我们擦干眼泪,重新站起来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巨人。你说“成绩的起伏”是不是一件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事情呢?
当时针对儿子的情况,我故意找了一段最适合他当时情况的、也对他改进有建设性意义的一段话划出来,然后敲门让他出来,跟他说一次考差了原来是好事,然后跟他说这是一位曾带出过很多清北学生的教育名师说的,并把书本递给他看。
他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快速看了我划线的那些内容,渐渐地我看他的表情有了些许变化,我眼看他把我划线的内容看完了,便跟他说这位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他的教学成绩也很牛,这本书你这两天有空就看看吧。他马上同意了——我知道教育起了效果。
而女儿也已经三岁多,到了需要学语言学知识的时候了,有时候我教她说英语,她都很快就学会了,我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对她进行启蒙教育,所以估计更新公众号的次数就少了。
正如王金战老师所说:培养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一项事业,如果这项事业失败了,其他事业再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