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1902-1994),奥地利哲学家,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创始人。1928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继承了爱因斯坦的批判精神和康德的唯理主义思想,形成“批判理性主义”,建立同逻辑实证主义相对的科学知识观,提出反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知识理论,认为假说不能得到最终的证实,但可以被证伪,科学的目的不再是提高理论概率,而是希望得到具有较高可检验性程度、较高的可证伪度的理论。梅达沃评价说,波普尔是有史以来无与伦比的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
童年的思考
1902年7月28日,波普尔出生在音乐之乡维也纳,他的父亲是维也纳大学的法学博士,致力于扶贫救济事业,父亲的藏书给了波普尔最好的成长环境。
八岁的时候,波普尔就开始思考有关无限性的哲学问题,他对这样一个问题迷惑不解:如果我们把空间想象成有限的,那么它外面是什么?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又如何去想象这种无限的空间?这个问题非常深奥,是康德第一个二律背反的组成部分,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波普尔十岁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十七岁时曾为精神分析师阿德勒工作过,这些大师后来都成了他怀疑批判的对象,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爱因斯坦。
1918年,波普尔不堪忍受“令人震惊地浪费时间”的中学生活,进入维也纳大学做旁听生,他听了爱因斯坦在维也纳大学开设的课程,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爱因斯坦自己说,如果相对论在某些检验中失败,就站不住脚。波普尔认为这种态度与教条态度有根本的不同,教条态度总是宣称它已经找到了最终的真理。
因此,十七岁的波普尔得出结论: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寻求证实而寻求批判性检验;这些检验能反驳被检验的理论,虽然这些检验绝不可能确证这种被检验的理论。这就是波普尔主义科学哲学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