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16岁时写的一首诗,选入小学教材,流传至今成了千古绝唱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杜甫是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不管是诗还是文学理论,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是的,他是少年天才,注定要放射光芒。从我们伊伊呀呀学语开始,就学了他的诗,这首诗还被选入小学教材哩。读到这里,你一定猜出是《草》了。这首诗相传还有一段趣闻。
据载,公元788年作者入京,拜谒名士顾况,同时呈上此诗文。起初,顾况不屑一顾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说出了客观事实,京城确实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时,不禁大为赞赏:“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可见,作者小小年纪就显示了他惊人的才华。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这首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草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记载,这是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则,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草原上野草长得旺盛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用叠字“离离”给人音律感,描写春天小草的长势旺盛,一眼望过去,辽阔的草原上碧绿无垠,像是天大的绿毯,惊艳美醉了。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古原上野草随着四季更迭由盛到衰的自然规律,这句富有哲理性。作者小小年纪就写出如此深度的诗,实在令人佩服!
这句诗与杨慎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大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念而改变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二句是神来之笔,历来被人们称道。上句写枯,下句写荣,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神州大地又是碧绿一片。
这二句经后人的引用,衍生出别的意思,有前仆后继之意,如“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侵”字用得妙,贬为褒用,写出了小草长势锐不可当,延伸到古道边来了。“接”字同理,也是写春草蔓延,一望无际的碧绿景象。
李叔同大师写的《送别》的曲子里的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是化用了这二句诗。
“古道”、“荒城”点出了送别友人经过的地点。两人漫步在草原上,风吹起他们的长袍,千言万语道不尽,真想时光慢一些再慢一些。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二句化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泛指行者。楚辞的原意是:看见萋萋芳草就会思念远行未归的游子。而这里却反其意用之,写看见萋萋芳草则会增加离别愁绪,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深情。如李煜写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古代的交通落后、闭塞,不像我们现在随时可以打电话,想见对方即刻可以视频。有时候一转身,就是永别了,永生不再相见。所以,每次分别的愁绪都会弥漫四周。
这首诗题目含有“送别”二字,显然就是送别诗。通篇几乎都在写草,花了这么多笔墨,其实都是为了最后一句作铺垫,即借草木之盛,表达了他俩的友情像这连绵不尽的野草,永远不会断,友谊万古长青,永远不会被烧尽。
这种写法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相同,作者浓墨重彩写车马、鼓乐、民间艺人们舞动鱼灯、龙灯等景象,到处是灯的海洋,烟花的世界,好不热闹繁华,全都是为了最后一句那个寂寞站在黑暗处的人。
小学教材为何删掉后四句呢?因为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的人生经历太少,生命没有太多的离别体验,无法深刻体味后四句的意思。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了才会引起共鸣,才容易直抵心灵。你说呢?欢迎留言探讨。
2020/3/24 星期二完稿
作者简介:纳兰唐儿、醉卧古典诗词国学等笔名。多家校园杂志写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转载。喜欢佛学、艺术,痴迷易经、文学,是靠古典诗词与戏曲滋养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创,欢迎收藏、留言、转发(只限于本平台)。若转发别的平台,请征求我同意,并署我名字以及注明出处,否则以侵权起诉。请关注我,会常常更新古诗词,与你们穿越回到唐风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韵诗脚与宋阕音律,然后狂醉三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