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选A!”
“两位数的乘法你们昨天不是才学了吗?怎么又不会了!”
“上课到底有没有好好听,搞啥去了?!”
晚上10点多,小雨妈妈还在咆哮,她已经被儿子作业气得说不出话来了。
小雨也委屈,“老师讲的时候我真的听懂了。”
“听懂了怎么做题就不会了?嗯?”妈妈一个眼刀子过去,小雨不敢说话了,只好咬着笔头,继续跟作业斗争。
其实,小雨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好些孩子,上课听下来,感觉什么都懂,但是,一做题全废,考试更是欲哭无泪,磨磨蹭蹭老半天,笔杆子都咬烂了,还是不会做!
家长们又气又急,不是说好听懂了吗?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一起来看看——
过于依赖老师
学习分两个环节,一是从老师那里习得知识,二要把这些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很多孩子往往停留在第一步,只知道跟着老师学,而不思考,不提问,这样下来,初看没问题,课堂上讲得那些知识点,似乎都听懂了,练习也会做。
但是,孩子听懂的仅仅是表面的知识点,没有掌握深入分析的能力。他们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
就算把内容死记硬背下来,换一组数字呢?是不是又不会了?
不会思考,不会应用,更不要说举一反三,这种意义上的“听懂”,成绩能上去才怪!
因此,要想解决孩子“上课都懂,做题不会”的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是关键。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上课积极点,不懂就问,老师那边也可以打个招呼,课上关照一下,多拎起来回答问题。
“这道题你为什么选A?”
“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式?”
“和李白同一时代的诗人,你还想到了谁?”
带上脑子听课,带上问题做题,一段时间下来,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融进孩子脑袋里,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作业考试都不成问题。
不记笔记
常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勤记笔记,可以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在把知识点搬到笔记本的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对其进行梳理归纳,舍掉边边角角,留下关键性内容。
之后做题,遇见似曾相识的内容,有笔记可以参考。
考前复习更是离不开笔记了,本子一摊开,重点一目了然,怎么也比翻书来得快。
笔记的重要性不需要赘述,但很多孩子不太会记笔记。
有的一字不差地照搬老师说的话,认真程度值得表扬,辛苦起来也让人心疼,可没效果呀~
还有的,偌大一张纸就写几个字,正确答案往那一放,没了,复习的时候一看,自己都想不起来当时记得什么......
前者浪费时间,后者自欺欺人,何苦呢?
记笔记也是有技巧的,这里给大家分享四个要点——
(1)先记内容大纲。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书本目录部分,或者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框架,这个是骨知识骨干;
(2)再记重难点。老师反复强调,或者是考试经常出现的内容,需要重点记录;
(3)数学方面,记老师的解题技巧,推导思路,掌握了这些,就可以灵活运用,答案反而是最没意义的;
(4)除了上述三点之外,笔记上还可以写上自己通过课外学习对知识进行的补充,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和反思。
不及时复习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前者没有经过思维的加工 ,只能维持很短时间,而后者,可以持续几十年。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谓的听懂,就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从短期到长期,离不开复习来巩固加深。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孩子同时学习一篇课文,第一组在学习后不久就进行了复习,第二组则放下书本出去玩。第二天,复习的那组能记住98%,没有复习的一组只记得56%。一周后,第一组依然记得83%,第二组掌握的课文内容只剩下33%了。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一直强调“温故而知新”。
不去复习,知识点前学后忘,做题自然懵圈,平时还可以翻翻书,考试怎么办?
因此,学生必须在课后勤翻课本和笔记,及时复习,巩固当天所学。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旁指导,帮助孩子养成“学完一课复习,学完一单元复习,学完一阶段后从头到尾再梳理一遍”的好习惯。
具体开展时,可以让孩子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做成思维导图,或者是复习小册子,这样下来,零散的知识点变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之后,想忘记都难。
学会主动思考,勤记笔记,及时复习。
我相信,做到这三点,孩子的学习状况一定会有所改善,赶快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