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全书-学科专业知识·小学语文历年真题详解已发布,精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如下,欢迎大家点击查看!更多考试动态|考试大纲|模拟试题|历年真题请关注教师资格考试网。
第一部分 核心讲义
模块一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第1章 语言知识与表达
1.1 考点梳理
1.掌握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2.积累丰富的词汇,正确理解、使用常用词语(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等)并进行辨析。
3.熟悉常见病句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词序不对、形容不当、重复啰嗦、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4.使用常见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并评鉴其表达效果。
5.正确使用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等标点符号。
6.变换句式以适应表达的需要。
1.2 复习笔记
一、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方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8年2月11日批准实行。它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项内容。
(一)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中字母共有26个,详见下表:
(二)声母
1.声母的定义
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需要注意的是,y,u,w分别为有韵头的零声母音节,韵头i,u,v的改写,不应划入声母。而韵尾ng属于鼻辅音,但普通话发音系统中,此音不再作为首辅音,故不在普通话声母的范畴,但在一些方言中,可能以声母形式出现。
《汉语拼音方案》中声母共有21个,详见下表:
2.声母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类(发音部位: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
①双唇音:b,p,m;
②唇齿音:f;
③舌尖前音:z,c,s;
④舌尖中音:d,t,n,l;
⑤舌尖后音:zh,ch,sh,r;
⑥舌面音:j,q,x;
⑦舌根音:g,k,h。
(2)按发音方法分类(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①阻碍方式
a.塞音:b p d t g k
b.塞擦音:z c zh ch j q
c.擦音:f h s sh r x
d.鼻音:m n
e.边音:l
②声带是否颤动
a.清音(不颤动):b p f d t g k h z c s zh ch sh j q x
b.浊音(颤动):m n l r
③气流的强弱
a.送气音:p t k c ch q
b.不送气音:b d g z zh j
3.声母的辨正
(1)区分n,l
n的发音方式是舌尖翘起,顶住上齿龈,同时小舌下垂,气流通过鼻腔流出;而l的发音方式是舌尖翘起,顶住上齿龈,同时小舌抬起,堵住通往鼻腔的信道,气流经过舌头的两边流出。n,l不分的情形主要分布于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的一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地区,其表现情况也不同,有的两者可以互换,如兰州话和四川话;有的l变为n,如重庆话;有的是n变为l,如南京话。其情形非常复杂。
(2)区分zh,ch,sh与z,c,s
①发音部位不同
zh,ch,sh发音时舌尖翘起来,顶住硬腭的前部,然后再放开,气流慢慢摩擦而出;而z、c、s发音时舌尖是顶住上齿背。
②区分韵母搭配关系
a.以ua,uai,uang作韵母的字,声母是zh,ch,sh;
b.以en作韵母,除了“怎、参(差)、岑、森”几个字外,声母是zh,ch,sh;
c.以eng作韵母,除了“层、曾”和以“曾”作声旁的少数字,声母是zh,ch,sh;
d.以ou作韵母的字,除了“凑,走,搜”等少数字外,声母是zh,ch,sh;
e.以uen作韵母的字中,只有“顺、吮、舜、瞬”四个字的声母是sh,其余声母是s;
f.以ong作韵母的字中,声母只有s,没有sh。
(三)韵母
1.韵母的定义
韵母是一个汉字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韵母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汉语拼音方案》中共有韵母35个,如下表所示:
2.韵母的分类
(1)按结构分类
①单韵母
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称作单韵母,又称单元音韵母。单元音韵母发音的特点是自始至终口形不变,舌位不移动。普通话中单元音韵母共有六个:a,o,e,i,u,ü。
②复韵母
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的韵母称作复韵母。普通话共有8个复韵母:ai,ei,ui,ao,ou,iu,ie,ue。根据主要元音所处的位置,复韵母可分为前响复韵母、中响复韵母和后响复韵母。
③鼻韵母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后面带上鼻辅音(n和ng)构成的韵母称作鼻韵母。鼻韵母共有9个:an,en,in,un,ün,ang,eng,ing,ong。
(2)按开头元音发音口形分类
①开口呼
②齐齿呼
③合口呼
④撮口呼
3.前鼻音和后鼻音
(1)前鼻音:在发音过程中舌尖逐步上抬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使气流从前鼻腔流出。普通话前鼻音韵母共有八个,即an,ian,uan,üan,en,in,uen,ün。
(2)后鼻音:在发元音的过程中舌根往上抬,使舌根与软腭形成阻碍,使气流从后鼻腔进入鼻腔。普通话后鼻音韵母共有八个,即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四)声调符号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例如:
可以通过一个口诀来熟记标调规则:
a母出现不放过,没有a母找o、e。
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头上搁。
(五)汉语拼音规则
《汉语拼音方案》对拼音有着明确的规定,总结如下:
1.“知、蚩、诗、日、资、雌、思”等七个音节的韵母用i,即: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拼作zhi,chi, shi,ri,zi,ci,si。
2.韵母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花儿”拼作huar。
3.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ya(呀),ye(耶),yao(腰),you(忧),yan(烟),yin(因),yang(央),ying(英),yong(拥)。
4.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wa(蛙),wo(窝),wai(歪),wei(威),wan(弯),wen(温),wang(王),weng(翁)。
5.ü行的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居),qu(区),xu(虚),ü上两点也省略;但是跟声母n,l拼的时候,仍然写成nǚ(女),lǚ(吕)。
6.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7.b,p,m,f,w只能和“o”拼,不能和“uo”拼。如:“波”只能拼写成“bo”,不能拼写成“buo”,“我”只能拼写成“wo”不能拼写成“wuo”。
可以通过一个口诀来记忆拼写规则:
b、p、m、f与o亲,一般不与e相拼。(么除外)
I、u后边有元音,i、u改写成y,w。
i、u后边无元音,i前加y,u前加w。
j、q、x是三兄弟,和ü相拼把点去。
(六)语音的重音
1.重音的定义
重音,即在语句中读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完整的音,可分为词重音和语句重音两类。
2.重音的分类
(1)词重音
词重音是指词语中重读的音节。汉语里的词重音不太明显。例如:丈夫、未来。
(2)语句重音
语句重音是针对句子中该重读的词语来说的,可根据词语重读的原因将其分为两类:
①语法重音
句子中某些语法成分需要重读,称为语法重音。
a.谓语常常读重音。
例如:秋天来了。
b.表示性状的定语要重读。
例如:伟大的决策不容置疑。
c.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读重音。
例如:他们一刻不停地朝着山顶进发。
d.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常常读重音。
例如:这件事你做的非常好。
e.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常常读重音。
例如:我什么也不想说。
f.句子中的比喻词常常读重音。
例如:雪花般的柳絮在我眼前飞舞。
②逻辑重音
逻辑重音是根据作品或说话人的情感和要求来重读的句子中的词语。由于重读的词语不同,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我知道你会唱歌。(重读“我”——别人不知道你会唱歌。)
我知道你会唱歌。(重读“知道”——你就不要再瞒着我了。)
我知道你会唱歌。(重读“会”——你怎么说不会呢?)
我知道你会唱歌。(重读“唱歌”——会不会跳舞我不知道。)
(七)语音的停顿
1.停顿的定义
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或中间、段落之间所作的间歇,它可能是出于人的生理需要,可能是句子结构的需要,还有可能是为了朗诵时能更加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
2.停顿的分类
停顿可以分为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两大类。
(1)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指用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或段落之间的停顿。标点符号表示的停顿在时间长短上有所区别,顿号最短,逗号较长,分号更长,句末的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的停顿比分号要长,段落间的停顿则最长。冒号的停顿比较灵活,一般比分号停顿时间长、比句号停顿时间短。
(2)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指在说话朗读时,为了强调某种事物,表达某种感情,突出某种观点,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
(八)语音的音变
1.音变的定义
音变是指人们在说话时,连串地读出好多个字音,造成音节和音节、声调和声调的互相影响的现象。音变往往只是一种语音现象,除了轻声和儿化以外,一般不引起词义上的改变。
2.轻声
(1)轻声的定义
轻声,是指普通话中个别词或句子里有些音节会失去原来的声调,变成一种较轻较短的调子的现象。轻声是音节连续时产生的音变现象,不是一种孤立的调类。
(2)应读轻声的主要情况
①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助词“吧、吗、呢、啊、呀、哇”等读轻声。例如:他的、飞快地、吃了、谁呀。
②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面的字读轻声。例如:妈妈、伯伯、看看、想想。
③构词用的虚语素“子、头、们”等读轻声。例如:桌子、木头、他们。
④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方位词后面连接的语素,前者如“上、下、里”,后者如“边、面”等。例如:柜子里、地下、下边、上面。
⑤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出来、下去、过去”等读轻声。例如:出去、进来、冲下去、接过去。
⑥一些常用的双音节单纯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萝卜、喇叭、哆嗦。
⑦一些常用的双音节合成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例如:休息、招呼、衣服。
⑧有些起区别意义或作用的同音词读轻声。例如:东西(指方向)一东西(指物品)。
3.儿化
(1)儿化的内涵
儿化指的是许多词汇中的字音,其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的音变现象。其中,儿化了的韵母称作“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儿话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一般由两个汉字来书写,如花儿(huar)、老头儿(lǎo tóur)等。
(2)儿化出现的主要情况
①儿化是否使韵母发生音变,取决于韵母的最末一个音素发音动作是否与卷舌动作发生冲突,若两者发生冲突,妨碍了卷舌动作,儿化时韵母发音就必须有所改变。普通话中除了“er”韵外,其他韵母均可儿化。
②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如“顶”作动词,“顶儿”作名词;“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
③儿化还可以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如:脸蛋儿、花儿、小孩儿、喜事儿。
④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也常常用到儿化。如:米粒儿、门缝儿、针眼儿。
⑤在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开来读。但在诗歌、散文等抒情类文体中,有时为了押韵,可单独发儿化韵的音,如“月牙儿”。
4.变调
(1)“啊”的变调
①在句首时,读本音a,如:“啊(ā),黄河!”。
②在句末时,由于受前面音节的最后一个音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a.前一音节末尾是a,o(不包括ao),e,i,ü,ê时,读ya“呀”。桂林的山真奇啊(qi ya)!
b.前一音节末尾是u(包括ao,ou),读wa“哇”。这个柚子真苦啊(ku wa)!
c.前一音节末尾是n,读na“哪”。 桂林的山真险啊(xiǎn na)!
d.前一音节末尾是ng,读nga,仍写作“啊”。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jìng nga)!
(2)上声变调
①若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领导 lǐngdǎo——líng dǎo。
②若三个上声相连,一种是第一个上声变成变上声,第二个上声变成阳平,如:很勇敢 hěn yǒng gǎn——hěnyónggǎn;一种是前两个上声都读阳平,如:展览馆zhǎnǎnguǎn——zhán lán guǎn。
(3)去声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第一个变半去声。如:快速、办事。
(4)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①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儿化时,第二个音节不论本调是什么,往往读成阴平。如:慢慢儿、好好儿。
②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不管原来是什么调的字,多半读成阴平。如:红彤彤、绿油油。
二、汉字
(一)笔画
笔画是写字时每一次从落笔到起笔所写出的点或线,是构成汉字的最小构件。
笔画分单一笔画和复合笔画两种。单一笔画共有6种:
复合笔画,共有24种:
(二)笔顺
1.笔顺的定义和基本规则
笔顺是指写字时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
笔顺的基本规则是:(1)先横后竖;(2)先撇后捺;(3)先左后右;(4)先上后下;(5)先外后内;(6)先中间后两边;(7)先里头后封口。
2.笔顺的特殊规则
(1)多数先撇后折,但“力、刀、乃、方”等是先折后撇;
(2)“义、丹”后写内点;
(3)“占、非”是先竖后横;
(4)“匹、巨、臣、可”是先上内后竖折或竖钩;
(5)“凶、建”也是先内后外;
(6)“ㄗ、卩”是先右后左(后写竖)。
(三)偏旁和部首
1.偏旁
偏旁是由笔画构成的高一级的构字单位,是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偏旁原指组成汉字的两边,左为“偏”,右为“旁”,现在习惯把汉字的上下左右统称为偏旁。
汉字按结构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是囫囵一个字,拆不开,大都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如“人”、“中”、“上”、“未”等。合体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字合成的一个字,会意字与形声字一般都是合体字。如“明”由“日”和“月”合成。
2.部首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因为作为部首的偏旁基本上都具有表示分类的作用(见形声字)。
汉字部首名称表
(四)汉字造字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式,即“六书”。
1.象形
象形就是描述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属于“独体造字法”。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它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表达、勾画物体的外形特征,其图画性质在逐渐减弱,而象征性质在逐渐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但是,象形字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2.指事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也属于“独体造字法”。指事与象形的主要分别在于指事字含有较抽象的部分。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3.形声
(1)形声的内涵
形声就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两部分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
(2)形声的规律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是有一定组合规律的,可以分为以下8种类型:
①左形右声:指、借、讨、格。
②右形左声:救、教、剑、制。
③上形下声:空、雪、草、崭。
④下形上声:盂、华、娶、基。
⑤内形外声:闻、问、辫、辩。
⑥外形内声:园、病、衷、匣。
⑦形占一角:裁、越、飓、颖。
⑧声占一角:厅、旗、腾、疆。
4.会意
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属于“合体造字法”。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合而成。
5.转注
转注是指不同地区因为地域上的隔阂导致对同样的事物发音和称呼不同,但两个字表示相同的东西,属于“用字法”。转注一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亻,读音上也有音转的关系。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
6.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它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五)汉字的识记
识记字形,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正确书写汉字,不写错别字;二是辨析常用汉字,区分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1.纠正、防止错别字的方法
(1)分辨形旁,注意字音。如“贝”多和财物有关;“亻”多和人有关;“礻”多和衣服有关;“月”多和身体有关。
(2)看清声旁,分辨同音字。如“沧”不要写成“沦”;“经常”不要写成“经长”。
(3)分辨形似字、同音字意义。如“菅”和“管”;“抱负”与“报复”。
(4)记住少数带多数。如走字旁和建字旁,从建字旁的字只有三个:“延、建、廷”,其余均从走之旁。
(5)不随意简化。
2.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1)形近字
有些字形体相近,不细心分辨就容易写错、用错,如“未”和“末”,区别仅仅在起笔两横的长短,意思却完全不同。正确书写和运用形近字,主要靠认真。要把字形认准,字义弄懂,认真书写,增强积累。
(2)同音字
有些字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这类字称作同音字。例如,“唤”“换”“涣”“焕”都读“huàn”。还有些字读音相近,如“浊”(zhuó)和“烛”(zhù)。分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从字义入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积累。
(3)多音多义字
多音多义字是指不止一个读音和一个意义的字。分辨这类字也要从字义入手,记住读这个音时表示什么意思,读另一个音又表示什么意思。例如:薄,用在“薄板”中读“báo”,表示厚度;用在“薄弱”中读“bó”,表示单薄、弱;用在“薄荷”中读“bò”,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区别多音字,还可依据词性。如“数”,当数词、名词时,读“shù”,如“数人”“数学”;当动词时,读 “shǔ”,如“数落”“数数(shǔ shù)”;当副词时,读“shuò”,如“数见不鲜”。
当然也还有些多音字是属古音异读词,这部分多音字实际上是专有名词,如“可汗(kě hán)”“吐蕃(bō)”,但这只是一小部分。
三、词语
(一)语素
1.语素的定义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体,是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语素不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构成词语的材料。
2.语素的分类
(1)按音节划分
①单音节语素包括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等。
②多音节语素,是指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有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主要包括: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琵琶、乒乓、澎湃、犹豫等;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从容、葫芦、糊涂、匍匐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蜈蚣、珊瑚、蚯蚓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干部、涤纶、的士、巴士、苏打等;此外还有地名、人和事物名称等专用名词:纽约、巴黎、北京、苏轼、红薯等。
③多音节语素,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等。
(2)按是否能单独回答问题划分
①自由语素是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语素(如“好”“来”等),这种语素的构词能力强,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联合构成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灵活。
②粘着语素是不能单独成词成句的语素(如“历”“语”“视”等),但能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3)按是否有词汇意义来划分
实语素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语素,它一般表示时间、地点、处所等,又称作词根语素;虚语素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语素。它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又称作词缀语素,有前缀、后缀(汉语中没有中缀)。
(二)单义词和多义词
1.单义词
单义词是指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它主要有以下类别:
(1)事物名称:如汽车、飞机、电脑、西红柿。
(2)专有名称:如马克思、鲁迅、北京、黄河。
(3)科技术语:如原子、元素、行星、克隆、纳米。
(4)外来词汇:如芭蕾、吉他、奥林匹克、卡拉OK。
(5)连绵词:如慷慨、蹊跷、徘徊、窈窕、灿烂。
2.多义词
(1)词的本义
多义词是指有几个互相有关联的意义的词,其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称作基本义。词的基本义即是基本的常用的义项,也称词的本义,如“风暴(天气)”。
(2)词的引申义
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词的引申义,如“跑”的本义是“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继而推演为“为某种事物而奔走”(如“跑业务”),再又推演出“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如“跑路”)。
(3)词的比喻义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意义是词的比喻义。例如“近视”的基本义是视力缺陷。在“他看不见前途,眼光太近视了”一句中,就取其比喻义,为眼光短浅。
注意比喻义不同于比喻句。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比喻句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间才应用到的,是临时的。例如:“她笑得像花一样”里的“花”是比喻,“花”并没有转化出固定的笑容的新义。
(三)同义词和反义词
1.同义词
(1)同义词的含义
同义词是指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等义词,意义相同,在语言使用时可以互换的词。例如:妈妈——母亲。
②近义词,意义相近,在语言使用时不能互换的词。例如:坚决——坚定。
(2)同义词的区分
虽然同义词中的一些主要义项是相同的,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词义所指的范围大小
举例来说,“边疆”和“边境”都有“远离内地靠近国境地区”的意思,但二者所指的范围大小是不同的。“边疆”所指的是靠近国界的领土,包括国与国接壤的边界,范围要大些;“边境”所指的是靠近边界的领土,范围要小些。
②词义的搭配对象
在辨别词义所指对象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a.对象的类属划分。有些词语词义相近,但是所针对的对象属于不同的类别。如:“度过”指过去的意思,多用于表示与时间有关的对象,如,“时光”等;“渡过”渡,水字旁,指经过与水有关的江、河、湖、海等,也指经过困难、危机等。
b.对象的内外指向性。如,“反思”的只能是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后悔”也只能后悔自己的行为,不能“后悔”别人。
c.对象的时态。有些词语带有比较明显的时间特征,或针对的是过去的人、事,或针对的是现在,或针对的是未发生的、将来的事。如:“回想”针对的只能是已经发生的;“畅想”针对的只能是未来的。
d.对象的褒贬色彩。有些词语所针对的对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限制。如:“继承”“发展”针对的只能是积极的,好的事;“抑制”“摒弃”针对的只能是消极的、不好的事。
③词义的轻重程度
有些词语虽然表示的概念、含义大致相同,但在表现的程度上有着轻重、强弱的不同。如:“批评”指对书籍、文章加以评点评注,或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较轻;“批判”指对错误的或敌对的思想、言论或行为作系统的分析并加以否定,词义较重。
④词语的语体色彩
词语的语体色彩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由于目的、任务、内容、范围和方式各不相同,语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语体色彩可分为书面语、口语、文学语体、专门用语等。
a.书面语:具有庄重、严肃的意味。如:头颅、恫吓、就餐、出殡等。
b.口语:具有随便、通俗等意味。如:脑袋、吓唬、吃饭、发丧等。
c.文学语体:具有生动、形象等意味。如:辽远、婉转、惆怅、荒芜等。
d.专门用语:具有简洁、明白、单一、准确等特点,含科学语体、公文语体和政治语体等。如氯化钠、压强、股份、基因、频道、介绍、报告、阶级、主权、唯物论等等。
⑤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贬斥、厌恶、鄙视等情感。词按照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种。
a.褒义词:带有喜爱、赞成、肯定、礼貌、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崇高、华美、雄伟、庄严、伟大、怀念、善良、聪明、敬仰等。
b.贬义词:带有轻蔑、贬斥、憎恨、鄙视等否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丑恶、卑鄙、虚伪、狼狈、奸诈、渺小、愚蠢、狂妄等。
c.中性词:介于褒义和贬义之间,不带褒贬感情色彩,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样的词语称作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
有些同义词中同时带褒义和贬义,如“诱导”与“诱惑”,前者属褒义词;而后者属贬义词。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褒义词贬用和贬义词褒用是属于修辞手法,即反语,以达到特殊的效果。反语或具讽刺性,或具幽默感,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极为常见。
2.反义词
反义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构成的。
(1)意义相反,例如:生--死、正--反、曲--直。
(2)意义相对,例如:软--硬、冷--热、快乐—痛苦。
(四)常用词语
1.惯用语
(1)惯用语的内涵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的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耍花招、吹牛皮、敲边鼓、炒鱿鱼、下马威、墙头草、开绿灯、穿小鞋、磨洋工、吃大锅饭、唱对台戏。
(2)惯用语的特点
惯用语具有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惯用语和成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与成语相比,惯用语口语色彩较浓厚,含义单纯,大多是动宾结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加进补语或定语,。如“耍花招”可以增加成分说成“耍一些花招”。
2.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简练、含义深刻的定型化语句,例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3.格言
格言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且较为简练的话,多出自名人之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例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玉不琢,不成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歇后语
(1)歇后语的定义
歇后语是一种带有隐语特点的口头语言,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谜面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谜底则是前面部分的真实意义所在。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后面一部分往往不说出来,让听者自己去猜想它的含义。
(2)歇后语的分类
歇后语可以分为喻意型和谐音型两大类。
①喻意型的歇后语,前一部分是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例如: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癞蛤蟆吃秤砣——铁了心。
②谐音型的歇后语,它利用谐音双关的现象,由后一部分借此表达意思。在运用歇后语时,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的,摈弃那些庸俗落后的,还要注意场合的需要,比如比较庄重的场合就不宜用歇后语。
5.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承沿习用下来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例如,杯弓蛇影、班门弄斧、叶公好龙、游手好闲等等。
四、句子
(一)句子与句子成分
1.句子的概念
句子是词或短语(又称词组)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语气、语调,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的语言单位。句子的简要构成情况如下:
2.句子成分
(1)句子成分定义
句子成分即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前三者是基本成分,后三者是连带成分。
(2)句子成分分析
句子成分分析就是从结构上分析句子。一个句子好比一棵树,基本成分是树的主干,连带成分是树的枝叶,分析时可“先抓主干,后理枝叶”,具体步骤是:
①先把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分开;
②找出主语部分里的中心词和谓语部分里的中心词,即主语和谓语;
③如果动词谓语带了宾语,还得把宾语找出来;
④以主语、谓语和宾语为主干,再分别找出定语、状语和补语。
一般地说,句子成分的位置比较同定,可以通过简单的口诀帮助记忆: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是状谓后补;
六种关系辨分明,分析正误自有数。
句子成分简表
(二)句子的类型
1.按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划分
句子按用途和语气划分,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类型。如下表:
2.按句子的结构划分
从句子结构的角度,可以将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1)单句
单句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详见下表:
(2)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分句)组成的句子,按分句的层数可以分为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其中,单重复句是指只有一层分层关系的句子,多重复句是指有两层或两层以上分句关系的句子。
复句分类表
(三)句式的变换
1.变换句式的基本要求
句式的变换是指根据表达需要。把某一句式变换成另外一种句式,而表达的意思不变。
(1)变换句式一般是在同义句式之间进行变换,不管题目本身是否作出要求,变换后的句子一定都要保留原意。为此,在具体操作中,与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如增、删、换、调等,但变动不要太多。
(2)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的同义句式,要按照相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如长句与短句对应、主动句与被动句对应、整句与散句对应、常式句与变式句对应、口语句与书面语句对应等。
(3)在变换句式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通顺生动合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子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属于修辞的范畴,而修辞活动必须在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前提下进行。
2.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1)长句和短句的差别
长句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适宜于政论性的文章和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心理活动的内容;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简洁明快、生动活泼,适宜于叙述性的文章,尤其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的情绪、坚定的语气等。
(2)长句变短句
长句变短句,先抓住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短句。或者是抽出句子的主干,让并列的修饰语分别变成分句。
(3)短句变长句
短句变长句的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的方法相反,可先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以其共有的部分作为线索连接起来,然后把几个短句中的其他内容变为长句里的修饰成分。
长句和短句的变换方法也适宜于单句和复句的变换。
3.主动句、被动句 和“把”字句的变换
(1)主动句、“把”字句和被动句的定义
主动句指的是句中主语即是动作或行为的实施者。而被动句则是把动作行为的受事者作为主语。“把”字句则是用“把”字将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谓语动词前的特殊句式。它们之间根据表达的重点可以互相转换。
(2)变换的具体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句中的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分析出来,然后按照以下格式改写:
(1)改为“把”字句:主语+把+宾语+谓语动词。
(2)改为“被”字句:宾语+被+主语+谓语动词。
4.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内涵
肯定句是用来说明或者肯定某一事物或事实的句子;而否定句则是用来否定某一事物或事实的句子。否定句一般带有“没、不”等否定词。一般来说,肯定句的语气比一般否定句强烈。
(2)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转换
一般肯定句和单重否定句的互相转换比较容易,直接增加或删减否定词即可,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或否定的反问句时,要注意否定的层数,不要把意思恰好弄反。例如:若不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谁也不会怀疑地球不是圆的。(三重否定表否定,与原意相反,应把第二个“不”去掉。)
5.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
陈述句变换为疑问句,必须变成反问句才能与原意相等。反之,要去掉加强反问的副词、助词,变问号为句号即保持原文意思不变。例如:
陈述句:你不要心存侥幸了。
反问句:你难道还心存侥幸吗?
6.祈使句和疑问句的变换
将祈使句改成疑问句时,首先要去掉表示祈求命令的动词,使原先的被祈使者成为祈使对象,作主语。然后,要在谓语中心词前面加上“能不能”“可不可以”之类的词语向对方发问,最后将祈使句末尾的句号、感叹号改成问号。反之,把疑问句改成祈使句,就是把谓语中心词前的“能不能”“可不可以”之类的词语去掉,然后加上表示祈求命令的动词,最后将句末的问号改成叹号或句号。例如:
祈使句:请你不要说话了。
疑问句:你能不能不要说话了?
(四)句子的选用和排序
1.句子的选用
句子选用主要是根据要求和语境选用、仿用不同句式的句子,其方法主要有:
(1)从语气角度选用
(2)从逻辑角度选用
①一般句式或者特殊句式
②肯定句或者否定句
2.句子排序
句子的顺序主要有以下排列规律: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
有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考生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五)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常见的病句种类主要有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歧义、句式杂糅、不合逻辑等。
1.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是指原句中缺少某种应有的成分,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表意不明确的一种语病;而成分赘余则是句子中出现了重复表达的内容。
例如:
(1)当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使他有些不知所措。
错误:主语残缺。滥用介词“当”,使句子主语残缺,删去“当”即可。
(2)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错误:状语残缺。应在“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前加上时间状语“现在”。
(3)他深受广大观众所喜爱,因为他的歌声自然、质朴,唤起了人们对家的思念。
错误:虚词“所”多余,应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非常常见的病句,主要出现在主谓之问、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词之间。
(1)机关考勤制度改革后,“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现象不见了,全勤的人数骤然增多,出勤率较前三个月有很大增加。
错误:主谓搭配不当。主语“出勤率”与谓语“增加”不搭配,应改为“提高”。
(2)河北的杂技是全国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
错误:主宾搭配不当。主语“杂技”与宾语“省份之一”搭配不当,应删去后者。
3.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主要指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合理,导致逻辑混乱、违反习惯。
(1)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多层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
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②指称或表数量的:
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示例:教他唱歌的是文工团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词)有二十年舞台经验的(动词短语)著名(形容词)男高音(名词)歌唱家。
(2)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多层状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
①表目的、原因、时间、处所的介宾词语往往前置;
②先时间后处所;
③副词(表范围或频率);
④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
⑤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示例:同学们一有空(何时)来敬老院(何地)就都(范围)热心地(何种情态)帮他(何对象,“谁”)打扫卫生。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语序分两种情况:
①同一主语,主语在前,格式为:主语+前关联词+主语+后关联词。
②不同主语,关联词在前,格式为:关联词+主语Ⅰ+关联词+主语Ⅱ
4.歧义
歧义是指一个句子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解释的现象。其产生原因主要如下表:
例如:两个单位的代表都来到了现场。
错误:修饰语两可导致歧义。“两个”既可理解为修饰“单位”。也可修饰“代表”。
5.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指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语义不清的语法错误。
例如:一部电影,要想有高的业内评价或文化价值,作品本身要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必要的宣传缺一不可。
错误:“要有……”和“……缺一不可”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里面,去掉其中之一。
6.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主要考查的是对事理逻辑的分析能力。主要包括:
例如:这个峡谷至今仍是个谜,听老人们说,那里从来都没有人能进去,进去的人从来就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错误:自相矛盾。既然“从来没有人能进去”,那就不可能有“进去的人从来就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六)修辞
修辞,简单地说,就是调整,修饰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著名修辞格。
1.比喻
(1)比喻的内涵
比喻,即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又称打比方。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有比喻词。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取两个事物的相似点。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主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伤痕。
②拟物。例如:交警还没到,自知理亏的他就夹着尾巴跑了。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即是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地着意扩大或缩小。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夸张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夸张有利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排比
(1)排比的定义及作用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排比常用于强调,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能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5.对偶
(1)对偶的定义及作用
对偶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也称“对仗”。两句间的关系可以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对偶的作用是: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c.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a.成分对偶。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借代
(1)借代的定义及作用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表达方法。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眼镜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以初中生的文学水平,如何读得懂余秋雨呢?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你们一定要划清这种界限。
7.反问
(1)反问的定义及作用
反问指的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即“无疑而问”,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班长都已经带病扫雪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地球不是圆的吗?
8.设问
设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其目的在于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9.反复
(1)反复的定义及作用
反复指的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2)反复的分类
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①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的称作连续反复。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郭沫若《屈原》)
②间隔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的称作间隔反复。
例如: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0.对比
对比指的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1.反语
反语指的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用以嘲弄、讽刺的修辞手法。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能更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例如: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通感
(1)通感的定义及作用
通感指的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修辞手法。通感“以感觉写感觉”,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2)通感的分类
①形容通感:借助形容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沟通。
②比喻通感:借助比喻的形式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沟通。
(七)标点符号
1.标点符号的内涵
标点符号是表示说话间歇、停顿、语气和语调的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点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连接号、专名号。
2.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表
(八)句子的仿写
1.仿写的内涵
句子的仿写实际上是语法、修辞、标点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实质就是依据相关句式,按照相同的修辞手法、特定的语境、不同的要求,仿写出意义上具有密切关联的、符合试题要求的句式。仿写的主要形式有:
(1)对对子;
(2)词语仿写;
(3)短语仿写;
(4)句子仿写;
(5)句式的变换;
(6)句子的扩缩。
2.仿写句子的操作程序
(1)解题要领
首先要看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再带着问题品味语言材料,辨明语言风格,把握句子的思想内容,最后要依据具体语境,结合语意脉络和句式特点选用适当的修辞格加以仿写造句,还要注意语句色彩。
(2)解题方法
①分析语言材料的句子结构,明确仿写句的类属(把字句、被动句、提示句、总结句等)。
②依据修辞格的特点,把握其相关要求。如比喻句本体和比喻体要有相似点,比喻要贴切、通俗、形象;排比则讲究结构相似、意思连贯、语气一致。
③分析句子含义,把握意义指向。由于仿写的句子大多要求富于哲理,或意蕴含蓄深长,因此先要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把握上下文中的意脉,要紧承意脉、续补仿造。
④分析例句组合关系及与仿句的衔接照应,力求自然流畅,色彩、风格、句式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