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温度,热点有态度。点击“关注”,每天一篇,关二爷陪你聊教育那点事!
唐晓琳是名副其实的才女,而她的结局是悲伤的,从金门大桥一跃而下,换来了父母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有些悲哀。
和唐晓琳比起来,冯奚乔的人生更加悲哀,在取得无数辉煌成绩后,为了一个追求不到的女生,从巴黎高楼一跃而下。断送了生命,毁掉了前程,也留下了满脸泪水的父母。
现在的孩子,多半是接受不了挫折,从小的一帆风顺让人羡慕,而一旦出现挫折,也更容易走极端。
现在的孩子,再也没有田间溪头的欢畅,每天面对的就是考试和作业。
每天圈在笼子里的孩子,心能有多大,没有过任何挫折,抗压能力几乎为零。
每次看到走极端的孩子,心里都会痛。遇到学习的问题,都可以轻松解决,而生活的问题,却为何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诠释呢?
庆祝被北大录取的鞭炮声是那么刺耳
初识冯奚乔,除了敏锐的头脑,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目前是医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家庭里,这算是很不错的出身了。
冯奚乔虽然出身还不错,但是他一直是很多人羡慕的榜样,努力、上进,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每次成绩都是那么的耀眼。
平时的学习中,他还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他除了学习好,小提琴也拉得不错。
高二的那一年,他就取得了清华和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只是他最心仪的还是北京大学。那一年,他选择了北大物理系。
金榜题名是全家人的喜事,父母放鞭炮庆祝,还邀请了亲朋好友来,在嘈杂的鞭炮声中,朋友们推杯换盏。
而冯奚乔一个人在思索着,畅想着未来,思索着过去,那个人人向往的北大已经在自己的脚下。
当一切都回归到平静,父母还在欣赏着他的北大录取通知书,亲朋好友已经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冯奚乔帮着父母在收拾着残羹冷炙。
或许,他不应该去读大学。
出国留学,或许是一条不归路
大学期间的冯奚乔,成了名副其实的学霸。而且获得了第一批公费留学的名额。
国外的生活和学业依然那么顺利,在哈佛大学,他成为了物理系顶尖的学生。不管内容有多难,他都可以当堂把老师讲解的内容全部消化。就算是复习,也可以比其他同学用更短的时间。
那一年,他只有23岁,已经在《科学》等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凭借着优秀的成果,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然而,这些成绩,只是他人生辉煌时刻的开始。
在加州大学,他每年都会发表十多篇文章,在加州大学的几年时间里,共发布了80多篇优秀文献。
他在介观物理学,尤其是普遍电导波动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还把他的研究拓展到了凝聚态物理的多个方面,包括随机介质中的光学波动、量子霍尔效应、超导体中的磁通量运动。
成果越多,职位越高,也是在自己不断地努力下,自己一跃成为了加州大学的正教授。那时的他只有35岁,正是很多成年人彷徨的年纪,他已经获得了别人五十岁还没有取得的成绩。
对冯奚乔来说,这一切成绩都还只是开始,他或许还有更伟大的计划,只是很可惜。
当他的伟大计划还没开始的时候,他已经走向了凋零,或许出国留学对他来说是条不归路......
一位华裔物理学家,把生命定格在36岁,在巴黎的高楼一跃而下,而这位优秀的物理学家正是冯奚乔。
很多人很疑惑,他应该在美国,怎么在巴黎跳楼了,在他的同学回忆中告诉我们,那一年,他去法国,是为了追一位法国姑娘,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冯奚乔的热情,并没有换回对方的另眼相看。
从来没受过挫折的冯奚乔,在面对女孩子的冷眼,觉得自己太失败了。于是在巴黎的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放弃生活的态度,往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冯奚乔站在高楼上,不知道他有没有害怕。
如果是我,我肯定不敢,我有亲朋的眷恋,也有好友的牵挂,更不会为了一段从来没开始的爱情选择轻生,毕竟从没拥有过,谈不上珍惜和悔恨。
极端的事件总是有一些共同点,就是从来没接受过挫折教育,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排解,就想着走极端。
2021年,一位小学生的妈妈,撕毁孩子书包之后,从22楼一跃而下。
不管是小孩子,还是大学生,甚至是家长,都有各自的压力,懂得排解,这就是生活。不懂排解,就是把自己推向深渊的刽子手。
放弃生活的态度,往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早一些接受挫折教育,或许有一番别样的人生。
冯奚乔的离世,是物理界的一大损失,甚至加州大学为他降半旗,可见他的成绩已经影响到世界。
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惋惜地说道:“冯奚乔是年轻一代的领军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离去让物理界失去了一颗璀璨新星。”
有人说是天妒英才,我倒觉得是家庭教育导致的最终结果。
他的离开我们表示悲痛,他的极端我们表示费解,逝者安息,希望他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爱情,而物理界再无冯奚乔。
一代天才冯奚乔的事件,你怎么看?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