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耶鲁教授揭露常青藤名校的残酷真相:美国的精英教育走到了末路

常青藤名校大多排在世界名校前50位,是全世界学子向往的地方。然而名校的教育是否真的那么香?

正如我们费尽心思把孩子送进北大清华,恨不得孩子成为高考的机器,哪怕孩子自理能力不足,情感缺失,自私冷漠,只要孩子成绩优秀就万事大吉一样,名校的教授也开始反思,这些上了耶鲁、哈佛、普林斯顿的美国精英们为什么情感脆弱,酗酒嗑药,美国的精英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以自己20多年名校任教的经历,写了一本书《优秀的绵羊》,控诉美国的精英教育把下一代都变成了一群优秀的绵羊。

德雷谢维奇是个老耶鲁人,他拿到了耶鲁终身教授的殊荣,却毫不留恋地辞了职。

因为他发现学校堕落了,以前招的都是心怀抱负的孩子,现在的学生一个个简历包装得花团锦簇,内心却充满了焦虑、茫然、缺乏安全感。他们的心里只有世俗意义上的目标:金钱、地位、名利。

名校的前世今生

常青藤名校最开始是为贵族教育服务的。贵族家庭、上流社会的孩子有着绝对的优先权。当时这些学校入学都要考拉丁语,这是普通家庭绝对不可能学的。为了不让人们觉得贵族子弟都是书呆子,除了文化课,学校还大力发展体育、才艺等课外活动。

二战结束后,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生孩子的婴儿潮,同时又涌现了穷人以上,贵族未满的中产阶级。美国的大学渐渐从只为贵族服务的模式脱离出来,开始接纳中产阶级的孩子。当然,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也不会放弃。据统计哈佛有超过40%的学生来自美国最富有的6%的家庭。

问题是常青藤学校一方面揭开裙底,广纳贤才,一方面招生方式主观性很强。不仅看SAT成绩,也看AP(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课程成绩,以及社会活动,各种简历。这都还不算,他们还看你的父母兄弟姐妹里有没有校友,有的话也是加分项。

名校的申请里面猫腻很多,总的来说家庭条件、种族、性别都有可能影响录取结果。曾经有个印度小伙子申请名校,率申请率败。他灵机一动,把头发剃了,名字改了,睫毛拔了(这招有点狠),拍了个简历照片。你猜怎么着,原来拒绝他的学校纷纷给他发了offer。

换句话说,起初这些名校为了学生证明自己的领导才能、竞技精神要的简历,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形式化。他们不在乎招来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挑选那些履历鲜亮的阶层和种族。

咱们中国大学招生的唯一硬指标是高考,所以大家都玩命地刷题。美国玩的是那一套,就导致了中产阶级削减脑袋往名校想要的方向去鸡娃。

这些孩子学体育和艺术才能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感兴趣,而是名校需要看这些。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不在意孩子的快乐,也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道德观、公民意识,他们只看重孩子的履历够不够好看,会不会被名校看重。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孩子都很脆弱,他们接受不了失败。不仅他们接受不了,他们的父母也是这么培养出来的,也同样接受不了失败。

这些孩子进了名校之后,依然拼命地参加社会活动,努力地完成学业,同时又要压抑着内心成为自己的渴望,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是担心自己失败后被人嘲笑。

《哈佛杂志》说:学生们总是在不停地赶场,从一场活动赶去下一场活动。这种交际犹如在黑暗中在大海里行船,只见轮廓,不见实体。

也就是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美国社会学家统计发现,来自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经历抑郁、焦虑、滥用毒品、酗酒的比例相当高。22%的中产及上层阶级少女被诊断为抑郁症,私立高中患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是公立普通学校的2-5倍。因为酗酒和嗑药被抓的名校生比例也相当可观。

这些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其实内心是很脆弱的,学业上的小小挫折都可能对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

一名康奈尔大学的女生这样说:我厌恶自己的活动,厌恶这些课程,也厌恶高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可以预见,我将来的工作也必然是令人厌恶的,我将就这样度过我的一生。

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里·R.路易斯如此评价美国现在的精英教育:“大学已经忘记,他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事实上,大学已经不再能够证明自己的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本质。”

最后,如果你们真的对美国的精英教育有兴趣,可以自己读一读威廉教授的《优秀的绵羊》。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也同样在培养优秀的绵羊,甚至可能是更听话的绵羊。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耶鲁  耶鲁词条  常青藤  常青藤词条  末路  末路词条  美国  美国词条  名校  名校词条  
留学

 理工校之一-卡内基梅隆CMU

   卡梅的网站做的非常漂亮,不愧是计算机牛校。网站用起来真心舒服,各种链接也合理。另外,他还是第一个推出招生办公室公众号的学校(以我的认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