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在英美两地生活学习时的了解,这三所学校的情况并不一样。 前段时间,小编作为一只“左派狗”多次说到美国的SAT和常青藤很大程度上都是给“有钱有闲的中产乃至上中产”准备的。今天请来了鱼非鱼,在美国和英国都念过书的童鞋,来聊一聊英国的学校是不是也是给“不傻的有钱人”准备的。大量干货来袭:
就我在英美两地生活学习时的了解,这三所学校的情况并不一样。首先,在美国,虽然学校也有好坏之分,甚至可以大体分为几个等级。但整体上来说, 美国各学校之间主要的差别在于其社区氛围、价值观、学生类型、擅长专业。排名高和排名低的学校在师资和研究方面水平的差距较小,差异主要是规模上的,学生群体的差距比师资力量的差距要大,但也远没有中国这么大 。在中国,能上得了北大清华的人不可能去考虑像南京大学这样的学校,而后者无论按任何标准都还是中国前10名的学校。但在美国,可以被排名更高的学校录取却去了排名更低的学校的情况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情况。造成这样的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
1. 美国的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很分散。美国的好大学或者是私立的,或者是州立的。不是像中国一样,有相当一部分预算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而中央会优先为几所大学提供预算。所以各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小。
2. 美国的高等教育的理念与中国不同。早期的美国高等教育继承古希腊和古罗马liberal education的理念,其教学方针是培养能够为社会进行宏观思考,并有丰富人文修养的体面而有领导能力的精英人才,教学内容以广泛得涉猎人文社科中更哲学的部分为主。这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精英阶层更好的领导社会和固化其阶级优势,而不是教授学生赚钱谋生和积累财富的技能。常青藤盟校就是这种理念的代表。19世纪后期以来,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思潮的影响和本国左派人士的努力下有很大的改变,不再为上流社会垄断。但即使是这种进步主义的改变,在美国也更强调『让穷人家的子女也有公平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种扩大受教育权的思想,而不是『通过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一个更聪明更努力的人能够达到更高的社会地位的机制,来选拔人才和改善社会流动』这样的才能统治(meritocracy)的思想。美国社会的流动性并不是很低,但主要通过在工作中更努力和更有创新力实现。
具体到学校上,根据我有限的了解,我的感觉是所有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和常春藤大学(ivy league)的本科项目都还是以上层社会的子女为主的。只不过这里面细分还是有一些区别,哈佛作为精英中的精英,招收的学生除了家族有资源以外,同时还聪明,勤奋,没有他们的优渥家境,他们起码也能变成优秀的码农,而不会泯然众人。普通老百姓家的子女,确实很难跟这些人竞争。但耶鲁 学生本身的素质就没有那么优秀。我个人接触到的耶鲁毕业生,也给我这种感觉,普遍家境非常好,也还算聪明和爱学习,但如果没有他们的家境,恐怕不会成为多优秀的人才。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19世纪后期建立的以工程和数理见长的私立大学,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则更在意学生本身的才能。麻省理工号称集中了全世界最多的聪明人,其校友很多家境还是不错,够得上上中产阶层(upper middle class,大学教师,工程师,银行职员等),但其父母的社会资源做不到保证子女的成功。而这些学校同时也资助更多的家境不富裕的聪明学生来求学。而全美公立大学的代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则更是大部分学生来自普通家庭,他们或许也很聪明,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努力。在伯克利,你很少见到那种穿着preppy的人(特指一些穿着私立学校打扮的上中产学生) ,朋克装扮的人倒是不少。这里也是美国左派的大本营,他们中的一些人即使可以去常春藤,也没有兴趣。甚至他们的政治理念反对的就是常春藤这种固化的美国上流社会霸权的象征。在他们的印象里,耶鲁这种学校无非是给一群富家子弟提供了一个环境可以不用努力学习,只要参加各种party结交其他富家子弟,就可以为未来积攒关系,继续父辈的成功。当然,上面这些论述主要是针对本科教育。如果是招博士生,那么各校主要考虑的都是实际研究能力,不管某些私立大学比如南加大的本科生再多不学无术,博士生如果也不考虑学术能力,牌子就砸了。
做这些比较的意思是,美国的大学有不同的风格,也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确实富家子弟远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容易进入常春藤的学校。 但对于普通人家的优秀子弟,这未必是什么灾难。也许这种情况使得他们想成为东岸old money老上流社会的一员变得很难,但本身他们也对成为哪些人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更愿意在那些更看重才能和努力程度的地方靠自己的努力拥有他们应得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美国的不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追求和审美趣味,基本上各走各的路,倒不见得穷人上不了常春藤是多么严重的一种社会不公。美国的社会更接近阶级隔离,而不是阶级压迫 。(注:在上中层的家庭担忧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进入常青藤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在说。)
再说英国。历史上的牛津剑桥也更接近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近一百多年受左翼思潮的影响,这两所学校越来越平民化。而且他们毕竟是公立大学,主要资金来源与英国政府,必须在招收学生上更为公平。 在学费上学生也长期受到政府高额补助,十年前还只要3000英镑一年,完全是普通家庭承担的起的。所以这两个地方基本不再是『有钱有权人的学校』,而更接近于宣扬『才能统治』的机构,为整个英国选拔最聪明的人才。只不过因为就像今天的中国一样,家庭条件本身对教育资源有无可避免的影响,富裕家庭本来成材率就更高,所以牛津剑桥学生中来自富裕家庭的比例还是显然高于全社会中的比例。
那么是否英国这种情况就没有问题呢?今天的英国更加『才能统治』化,穷人家的孩子更有可能变成真正在社会阶层上也被认可的社会精英,相比与美国,这对于穷人是确实的好处。但同时,在这个才能统治的金字塔体系里,一方面像中国一样,牛津剑桥的教育资源集中度很高,这些资源还来自于公共资金;另一方面穷人与富人家庭的子女的竞争依然不可避免的不公平,因为英国的教育选拔相对中国更看中学生的见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智力和努力程度,这种不公平甚至甚于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是穷人成功的最重要渠道,而在英国这种传统社会穷人也渴望成为为社会传统认可的社会精英,那是不是这种依然存在的教育不公反而对穷人有更大的伤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