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语文知识,专注教育话题
高考志愿指导,校园文学展示
敬请关注,欢迎咨询,感谢分享
作者:李嘉奕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最值得感谢的正是那些夜以继日和疫情搏斗,为我们遮挡风雨、带来希望的人。
但社会总有角落令人心寒,理应获得鲜花和掌声,感激与回馈的英雄,却遭受到不怀好意的诋毁。
“李兰娟院士为利益推荐其儿子名下公司出品新药”“钟南山院士看望病人不戴口罩名不副实”“钟南山之子穿爱马仕一定是当官济私”……诸如此类的微博数不胜数,还赢得了不少网友的附和。也许是为博得关注,也是无聊的恶搞,甚至是动摇民心、危害国家的恶意,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散布无根据的诋毁言论,都使战士们在疫情中失去标杆与热情,大众在困顿中丧失信心,国家在危难中失去凝聚力,给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创伤。
有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无知亦是自负。若我们失去那高大挺拔的秀木,那些见不得别人好的夸夸其谈者,会站出来撑起天空吗,还能在灾难面前说出这样轻松的话语吗?
成为一个于危难中撑起天空的人,需要付出太多;但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毁掉英雄,却不需要任何成本。
这一社会现象早就不新鲜了,从对邱少云黄继光的恶搞到咒骂袁隆平暴毙,喷子无处不在,令人心寒。
郁达夫曾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
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
唯有守护英雄,民族精神的火炬才能生生不息,中华民族才能保持强大的自信力与活力。
为什么诋毁英雄的话语频频流出?
每一片雪花都对雪崩有责任。
从群众角度来说,宅在家中的我们,对外界情况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新媒体讲述。汹涌的信息浪潮下,不乏两种极端,一种人不经考证,事事质疑,把自己当权威乱讲一通;一种人缺乏独立思考,偏听偏信,被别人一撩拨就情绪翻涌。在自由的网络空间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性的阴暗面被无限放大,一些自身带有负面情绪的人偏执地把世界丑化,一时间,英雄的形象在唾沫星子中破碎,让很多人失去了立场。
从媒体的角度说,一些媒体不负责任,为获得点击量,制造营销噱头,让事情与人物的真面目被遮蔽,有人只能雾里看花,有人浑水摸鱼肆意抹黑。
此外因为新媒体传播特点的限制,碎片化的信息对人物的塑造往往是不全面的(这一点在这次疫情中尤为明显,为了在短小的文章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故事的主人公往往被描写成毫无私情的热血动漫主角),媒体只让我们看到了英雄济世的伟大一面,却不自觉中使他们和普通大众疏远,有人会直接产生不信任感,有人在英雄走下“神坛”后看见反差,更觉英雄是假。弘扬先进典型人物固然重要,但久居神坛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会让人望而却步。
归根结底,是读者与动人的英雄故事之间缺少现实联系,网络拉近我们和世界的距离,却扩大了我们与真心的鸿沟!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又有多少人会毫无怀疑的保留对“纸片化英雄形象”的信任呢?我们又如何堵得住诽谤者的嘴?
作为英雄故事的接收者,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不能盲目听信诽谤者抑或是狂热的歌颂者。还要认识到英雄也是普通人,是父母儿女,绝不以一种“见不得他人好”或是“是英雄就理应为社会奉献一切,不能有丝毫私心”的观念对待他们,而应以一己之力守护英雄,使他们感受到简单但赤诚的关怀。
而媒体现在最需要解决的不是立场问题,而是专业水平的问题。首先,我们不能取缔真情故事报道和对英雄的颂扬。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儿童还是成人,“英雄故事”总是被需要的,因为每个人都无疑需要意义感,需要精神指引。
只是,媒体的再创作不能脱离人民立场和社会实践,我们的故事需要接地气,需要一个个真实的动容,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之人的英雄气质,英雄之人的朴实情感。让疫情间散发的暖流不再是天庭的“琼浆玉液”,也能化作老百姓的二锅头,火热全身。
当然,不仅仅是疫情中的英雄,面对各种质疑,已经有的老故事、老英雄,也需要我们去筛选与重讲,讲得符合我们时代的“胃口”。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新冠疫情涌现的大批勇士——不管是钟南山李兰娟国士,还是东港环卫工人,都值得远离质疑,值得被尊敬。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我们寄望的不只是钟老、袁老等大英雄,我们还需要更多年轻的“钟南山”“李兰娟”。所以,善待英雄,守护英雄,不要只在看到他们奋战在一线时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敬重,不要辜负英雄,让他们奉献一生,最后流血又流泪。
试想,假如黑暗中前行没有了他们做灯塔,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
作者:丰城中学创新高二(1)班 李嘉奕
指导老师:徐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