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对语言的要求分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的具体要求是“语言通顺”;发展等级的具体要求是“有文采”。就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做到“语言通顺”问题不大,但要达到“有文采”,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下边笔者综合这些年一些满分作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介绍5种方法供各位考生参考。这5种方法是:用好这两种修辞手法、用好这四种句式、用心锤炼哲理句、着力打造有文化内涵的句子、提炼好中心句。下面一一分析之。
1. 用好这两种修辞手法。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有这么两种修辞手法,考生如果运用熟练、运用恰当,会给文章的语言添彩不少。这两种修辞手法是:引用和排比。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如能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恰当地将引用一些诗词名句、格言警句,将会使文章在表达上鲜活得多、灵动得多,这样的语言没有哪一个阅卷老师不偏爱的。排比主要的作用是能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和感情表达的力度。就考试作文而言,考生如能将这种修辞手法恰当地用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将会十分有效地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为自己的文章赢得高分。
2. 用好这四种句式。高考作文的语言要出彩,从句式的角度看,这四种句式是法宝: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据笔者的观察,许多考生在写作的时候,缺乏句式选择的意识。因此,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在句式的运用上就显得十分呆板,缺乏变化。这一点,对文章得高分影响很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从经验来看,笔者建议用好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长短结合,整散交替,就能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灵动飞扬。
3. 用心锤炼哲理句。所谓哲理句就是蕴含着一定哲理的句子。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有这么一几句话:“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句话就极富哲理,读完后让人回味无穷。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考生如果也能重视这类句子的锤炼,并把它安排在文章的显眼位置,就能使文章语言增色不少。
4. 着力打造有文化内涵的句子。所谓有文化内涵的句子,就是指考生写出来的语言散发着书香气、文化味,考生写出来的句子不全是自己的大白话、白开水。比如下面这段话就很典型:
中华传统儒家思想正是力求提升自身能力,致力于追求完美的人生价值目标。《论语雍也》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仁”拆作“二人”看:“仁,亲也,从人从二。”即“我”与“他人”二人之事。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中,这是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原则。“仁”是我国古代先哲塑造的最高理想人格,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礼记》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学识、修养、德行的自我完善为起点,从而为一家所需,为一国所用。继而以天下为己任,传递更为广博的爱。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荀子的“美身求道”亦是从“小我”走向“大我”,探寻一条“自我实现”的坦途。(选自2018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从“需要”走向“被需要”》)
这段话将古代儒家经典中的许多名言警句容纳其中,使文章语言熠熠生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5. 提炼好中心句。所谓中心句就是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就议论文而言,这类句子必须锤炼得简洁明了、干脆利落,不能模模糊糊、拖泥带水:而且,这类句子还得安排在文章较为显眼的地方。那么,哪些地方是文章比较显眼的地方呢?就考试作文而言,文章显眼的地方不外乎这么三处:文章开头段的起句和结尾句、中间段落的开头句、结尾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中心句是阅卷老师把握被阅文章是偏题或离题、文章的中心明确不明确等的关键句子,这类句子如果写得含含糊糊、啰里啰嗦,就会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等级的判定,因此,作为考生,不能不重视。
孔老夫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可说是道出语言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高考作文想得高分的考生们,如何努力,方能达此目的,这里介绍的这5种方法不妨一试。笔者相信,考生如能运用熟练,作文定能获得高分。